03.04 82版少林寺中“于承惠”当时用的是真功夫吗?

互惠关系


武林界的高手

1939年8月16日,于承惠生于蓬莱。1951年,进入青岛业余体校学习武术。1960年,于承惠参加青岛市武术比赛,夺得全能冠军,选入山东省体育学院武术队。

于承惠画像


1963年,参加华东地区武术比赛,以一套“醉剑”获得冠军。同年,在训练中腿部受伤,离开武术队进入山东黄台造纸机械厂。在厂中工作时仍利用业余时间习武。1975年9月14日,完成了双手剑"螳螂穿林"动作风格的构思。为此他曾赋诗《悟剑篇》。1979年春,宁夏武术队邀请于承惠担任武术教练,从此,开始在武术界崭露头角。


1982年,在张鑫炎导演的电影《少林寺》中饰演反派“王仁则”而进入影视界。 在<>电影中,于承惠展现了其还原的双手剑,让所有观众都看到了双手剑的魅力,其实战性,表演性都是非常到位。将消失已久的双手剑重新展现出来。



于承惠的功夫是武林界都佩服的,无论从身法还有剑法都是最好的,这是有着多年的武术功底才会有这样的表演。


所以,于承惠在电影中的表演不仅是真功夫,而且把真功夫能按照电影艺术表演出来啦,所以,于承惠的功夫带有艺术,这是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


千寻体影


别开玩笑,82版少林寺的主要演员,差不多个个都是真功夫,别说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刀叉斧钺三节棍软鞭醉拳梅花桩样样能耍的李连杰,就连女主角丁岚都是武林中人,身怀武艺的。

当时电影中的大反派王仁则,扮演者是武学大师于承惠,于老师是真正天赋异禀的武林高手,不但自己功夫出色,获奖无数,还能有武学理论的建设。1960年,于承惠参加青岛市武术比赛,夺得全能冠军。

1963年,于承惠参加华东地区武术比赛,以一套“醉剑”获得冠军。1975年9月14日,完成了双手剑"螳螂穿林"动作风格的构思。为此他曾赋诗《悟剑篇》。1982年,于承惠在电影《少林寺》中饰演反派“王仁则”,虽然声名鹊起,但不如李连杰红遍全球。

大家回过头去看《少林寺》,就会发现当年李连杰和于老师之间的打斗极为精彩,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剑术比拼,都是全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而且于老师眼神凌厉,面相凶恶霸气,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平原公子


当然。

请不要怀疑这个版本的少林寺是否是真功夫。这个版本所有的演员都是武术教练、运动员出身。当然也包括于成惠。

于成惠本身就是有极好的功夫。山东蓬莱人,螳螂拳传人(烟台的螳螂拳很盛行,招远还有六合螳螂拳的正宗嫡传),还原了失传的双手剑。

可惜老人家已经于2015年故去,享年76岁。这对于一个武术家老说,不算年长。


东东历史


82版少林寺中“于承惠”当时用的是真功夫,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家。

82版少林寺很多演员全部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当时这部电影是得到国家体委支持,中国武术协会调配全国各省的专业运动员参演。

于承惠1951年,进入青岛业余体校学习武术。1960年,于承惠参加青岛市武术比赛,夺得全能冠军,选入山东省体育学院武术队。1963年,参加华东地区武术比赛,以一套“醉剑”获得冠军。这是于老师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个年代基本上全部是发展套路,没有对抗实战。套路是以个人演练为主导,裁判评分为胜负的形式,基本上是自身完成一系列动作就可以,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而技击的真功夫,是需要对手相互击打,在不确定的因素下,通过技术、战术把对手击倒才是真功夫,才能最本质的体现技击这种武技。

于老师肯定是有真功夫,但还不能把他的动作定义为实战的技击动作。


福州禅武


当年导演张鑫炎的《少林寺》剧组在挑选演员时,注重演员要具备会武术和会演戏这两个条件,因此包括女主角丁岚在内的所有主演都是会真功夫的。

于承惠在当时是内地著名的武术家,尤其以剑术为最精,曾经获得青岛市武术比赛和华东地区武术比赛冠军,也曾自创双手剑,被武术界尊为“剑圣”。

《少林寺》的诞生要从1979年4月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创始人宗道臣访华说起。

当时负责接待宗道臣的日本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建议香港的电影公司拍摄一部少林寺题材的电影,以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交流,后来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少林寺》原来是由香港导演陈文执导的,主演是电视艺人出身的香港演员吴刚,配角多数是来自河南京剧团的京剧演员。因为拍摄时间是冬天,依照香港电影一贯能省就省的作风,多数场景都是在摄影棚里棚拍。

等到拿到样片,宗道臣看了很不满意,认为那不是他认识的少林寺,于是中原电影紧急启用张鑫炎重拍。虽然此时已经花掉了40万港元的拍摄经费,但张鑫炎还是决定全部重拍。

首先确定要到少林寺实地取景,以代替那些不真实的棚景;再把原来正剧风格的剧本改掉,变成轻喜剧风格;弃用原来所有主演,改由从内地的武术界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出演——在当时国家体协大力支持下,剧组从七个省的武术队中选出了所有演员,就这样等到第二年春天,电影才重新开拍。

早在1972年,张鑫炎拍摄纪录片《万紫千红》时就认识了李连杰。《少林寺》在选角时原本要求身高在170CM以上,当时17岁的李连杰因为身高不够落选了,后来张鑫炎亲自点名启用他来做男主角。丁岚当时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团演员,也有一定武术功底,才被选为女主角白无瑕的扮演者。

于承惠原是山东省体育学院武术队的运动员,在1963年参加华东地区举办的武术比赛,以一套“醉剑”获得了冠军之后不久,便在训练中腿部受伤了,此后进入山东黄台造纸机械厂开起重机。

在剧组海选时,他凭借一套棍术被看中,又因为外貌彪悍,被选为大反派王仁则的扮演者。

当时内地拍摄功夫电影完全没有先例,拍摄现场连动作指导都没有,所有的动作都是由演员自己现场设计编排的。由演员来设计动作,导演只负责拍摄,这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看到片中有很多表现打斗的长镜头,于承惠的醉剑是最有亮点的桥段之一。

我们看到电影中展示了很多不同的少林功夫,除了刀、剑之外,还有鹰拳、鹰爪功、醉棍、三节棍、绳镖等等五花八门的武术展示,这些都是这些专业武术运动员的创意,是香港当时的功夫电影从来没展示过的。

正是因为在拍摄时的严谨态度,才成就了这部功夫电影经典。

电影1982年在内地公映,网上传说以当时仅需0.1元的票价,拿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成绩。在香港上映也拿下1616万港元票房。宗道臣当时购买了在日本的放映权,将其拿到日本放映,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1983年又在韩国上映,也收获51亿韩元的票房成绩。

所以,于承惠老师是不是有真功夫,不言而喻。

我们看于老师六十几岁表演的剑法如老猿嬉戏,腰胯没开到哪个地步,身形整劲合一没出来,根本不可能玩出这种味道。香港的一家电视台识货,知道这是古战场留下来的东西,特意来采访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于老师除了套路表演,实战水平也很高。50、60年代玩武术的人,其实都是爱打的人,不像后来那些只练不打的表演武术。徐皓峰曾点评过于老在武学上的建树:“于老的武术动作其实不仅仅是打的漂亮,他的实战搏击能力也非常高。具体来说,于老在内家拳、尤其是形意拳上造诣极深;除此之外,他开创的‘双手剑’也是少有的由‘实战搏击’招数改编而来的‘武术表演’项目,它如今也被列入很多内地官方的武术比赛之中。


电影烂番茄


15年的时候,我曾写过一个系列的文章,点评我们记忆里的那些武打片里的反派,《少林寺》相关的,写了两期,第一期是计春华,也就是秃鹰。第二期就是于承惠老爷子,写在15年6月底。

过了没几天,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跟我说,老爷子去世了。

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徐浩峰导演记叙老爷子病中的状态,不仅文字,神态也如在眼前。

去年9月份知道他生病,朋友带我去医院看他,心情很沉重,他的表现也和以往不同。过去,虽然我在他面前是晚辈和学生,但关系比较随意像朋友,平时他总戴一顶帽子,那天在医院见到我来了,他马上把帽子戴上,身体坐正,道别时左手掌压住右拳给我行抱拳礼。

于承惠老爷子是练武成痴的,从他抱拳行礼的动作就能看出来。不是把武学融入骨髓的人,不会行这样的礼。

以前看《少林寺》。总会被李连杰他们的武功吸引住,认为正派人物的武功才最帅。现在重看《少林寺》,于承惠扮演的王仁则,身法更加潇洒飘逸。少年的李连杰带着表演的劲头,而于承惠身法的美感则更像是发自内心。

《少林寺》里有一段,李连杰扮演的觉远去救牧羊女,遇上于承惠扮演的王仁则。当时王仁则使的是醉剑,跟李连杰对打。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于承惠那种身法,就像好听的曲子一样,久久无法忘怀。

之所以有这么一段,也是有来由的。于承惠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得了全国的武术冠军,23岁时更是拿了醉剑冠军,这一段堪称他的拿手绝活。

按说年纪轻轻得了冠军,就该投身电影事业了,李连杰就是这样,成了最年轻的武术演员。但于承惠则是命途多舛,等到他加入《少林寺》时,已经39了,比觉远的师父扮演者于海还要大。

于承惠在训练时受了伤,不得不退出了武术队,到印刷厂当工人。后来又去了宁夏武术队当教练。

受伤蛰伏并没有磨灭他的武学梦。在这段时间,他练习了山东老家的螳螂剑,并从一只螳螂的身上,悟到了“螳螂穿林”的绝招。在已经不可能再得冠军的年纪,他重新赢得了武术界的瞩目。

从那以后,他带着磨炼十几年的武艺,走进了电影里。他的身手,放到哪里都是碾压的,武术二字,已经融入到精神里了。

以拍纯武行电影著称的徐浩峰,慕名找到了于承惠。二人联手,一口气拍了两部片子。《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之所以这么仰仗他,就是信赖他的身手。

《箭士柳白猿》算是于承惠老爷子的遗作,在那里面,他的一手大枪,抖得赫赫生威,好不花哨,完美还原了真正武行的杀手招数。

自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那么酣畅淋漓的画面。


林二走江湖


是真功夫,但是要分是哪种真功夫。82版少林寺当时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李连杰凭借片中的角色开启了自已的人生巅峰之路,但是片中除了李连杰其他的演员表演也都非常出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人对每一部影片的制作都十分用心,在挑选演员时也是优中选优,82版少林寺中为了在影片中保证武打画面的真实性与观赏性,大部分演员都是从武术队中挑选出来的,自然每个人都会功夫,这其中于承惠非但会功夫,还被人们称为剑圣。

于承惠1939年出生于山东蓬莱, 1963年他练的一套“醉剑”获得华东地区武术比赛冠军。后来虽然因伤离开了武术队,但是于承惠自己一直坚持练习始终没有放下,后在经别人推荐参与了《少林寺》人拍摄,影片中他的双手醉剑让观众大开眼界,从此于承惠在许多武术电影都出演过角色。

在《少林寺》中于承惠大师肯定用的是真功夫,但是属于套路上的真功夫而不是实战的真功夫,实战的真功夫就像《武林风》里的场面一样,是不适合放到电影银幕上的。(dh)


捕鱼小分队


毫无疑问于承惠用的是真功夫。于承惠出生于1939年,国内著名武术家,双醉剑创始人,国内醉剑集大成者。作为一代剑法宗师,于承惠在80年代的名声可谓响彻大江南北;而在于承惠加入《少林寺》剧组之后更是把多年所学之精华完全展现在了电影中,成为《少林寺》的几大亮点之一。



在《少林寺》中除了李连杰让人印象深刻之外,于承惠的王仁泽同样不遑多让;尤其在电影中半段于承惠月下醉酒舞剑的场景更可称为不可多得的经典;这在展现了于承惠高超的剑术之余,更把大反派不拘一格、霸气枭雄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最终与李连杰少林拳法之间的比试,更是让许多观众大呼过瘾。

在与李连杰合作完《少林寺》《少林小子》和《南北少林》三部电影之后,于老师依旧坚持他的功夫电影之路。在张鑫炎的另一部武侠片《黄河大侠》中于承惠终于走上C位,成为片中男主角;在电影中于承惠脱去了反派的外衣,把豪情壮志、武功卓越的侠客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于老正气侠情一面。



在后续的武侠影视剧中,于老多以武功极高的老者出现并作为配角,如风清扬、张三丰。穆人清等;尤其同徐浩峰导演合作的《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中,于承惠在展现真功夫,给观众展示了刀棍实战最硬朗、最写实的一面。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侠。


伯德小姐


在电影《少林寺》中,武术冠军于承惠的确用的是真功夫,尤其是“醉剑”,不仅有招式、力道,更有美感,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国内“醉剑”能够出其右者也还未出现。



当年拍《少林寺》的时候,不只是饰演王仁则的于承惠用的是真功夫,所有参演该片的演员用的都是真功夫,这也正是香港制片方坚持用内地武术高手拍《少林寺》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打得干脆漂亮。



也正是因为全部启用内地武术高手,《少林寺》一经上映,票房和口碑双线飘红,有的人甚至看几遍、十几遍都觉得不过瘾……



但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才叫真功夫”?《少林寺》里的真功夫,指的是实打实的武术,包括个人武术展示和对打时的套路,这样的真功夫确实好看,却不是杀伤力更强的技击。



技击也属于真功夫范畴,但技击的实战效果明显,并不适合用于拍电影。像《少林寺》这样一部电影,能够呈现出上乘的武术就已经足够好看,如果用技击的话,实际观影效果可能不如武术。


南瓜报告


82版的电影少林寺开创了内地武侠动作片的先河,影片播出时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在当时每张票一毛钱的情况下创下了上亿元的票房,这在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堪称收视奇迹。


从那之后,一批武侠电影陆续跟进抢占内地电影市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少林系列像少林寺弟子,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武当,侠女十三妹,木棉袈裟等等,尽管票房与口碑都不错,但影响力均无法与少林寺相媲美。

现在来看,少林寺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剧中的主要演员都有扎实的武术功底。饰演小和尚觉远的李连杰是当时全国青年组的武术冠军。饰演方丈(白无瑕父亲)的于海是山东的螳螂拳大师,扮演大反派王仁泽的于承惠老师则是全国的剑术冠军。


其他的像胡坚强,计春华等等都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武术演员。所以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没有丝毫的特技,也绝无花拳绣腿的套路,观众在饱足眼福之时大呼过瘾。

其次,当时的演员相当敬业,是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对待电影。电影最后有一场戏是觉远和王仁泽在黄河边上打斗,从岸上打到了水里,又从水里打到岸上。两人都是亲自上阵,拒绝用任何替身。扮演秃鹰的计春华在后来的采访中也提到过,当时剧组里的演员都很有韧劲,色空耍醉棍那场戏重复拍了十多次都没有任何怨言,就连饰演白无瑕的丁岚,虽只有十八岁,也没有半点娇气。

第三,在当时的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很贫乏的,电影就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民众在银幕上见惯了战斗片,谍战片,少林寺的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一个美丽女子夹杂在一群小和尚中间,唱着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民众惊呼,原来电影也可以这样拍!抛开那令人眼花缭乱爽心悦目的武打招式暂且不提,英俊的小和尚,美丽的牧羊女,优美的自然风光,耳熟能详的片中插曲,也都是这部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因素与卖点。如此种种将少林寺这部电影推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进而使它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