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上海援建都江堰10週年|上海都江堰心手相籤 譜寫新時代建設新篇章

“岷江和黃浦江啊,水水相連;上海和都江堰啊,心手相牽……”原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社會工作組組長張偉令(現為上海戲劇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與十幾位上海援建幹部這幾天重訪都江堰,張偉此行目的之一是促成上戲附屬中小學與當地學校結對。臨行前他製作了一些書籤帶到都江堰,上面印著上海援建者們原創的援建之歌《重建輝煌》。

這首歌由指揮部團隊集體作詞,北街小學音樂老師作曲。每次一唱起這首歌,上海援建幹部都會流淚。

上海援建都江堰10週年|上海都江堰心手相籤 譜寫新時代建設新篇章

書籤上印著上海援建之歌《重建輝煌》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已成歷史,但10年的援建歷程,讓一水相連的兩座城市心手相牽。上海所承擔的都江堰市重建是各省市中實物工作量最大的工程之一,完成了80多億元的117個援建項目,並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

震後2年多的時間,36名援建幹部帶領1.2萬餘名援建者夜以繼日的奮戰在援建第一線。“早一天讓老百姓脫離板房住到新房,早一天讓孩子脫離板房學校,早一天都好。”張偉令說,當時援建者們真的拼著命沒日沒夜幹。

上海速度:“7x16、白+黑”建出希望之路

原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工程建設組組長柳亞東(現為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也介紹,上海援建的每一項工程都時刻在爭分奪秒。其中,最艱鉅的工程就是蒲虹公路。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阻斷了虹口通往外界的道路,6000多名當地村民及遊客被困地震“孤島”,武警硬是在山上開闢出一條路。上海援建就在這條路上下功夫,把蒲虹公路建成一條生命之路、希望之路、發展之路。

蒲虹公路全長23.8公里、寬7米,起點位於都江堰市蒲陽鎮經濟開發區,終點在虹口鄉場鎮。公路全線共有彎道181個,山高、谷深、坡陡,最高點翻越了海拔1450米的卡子埡口。

為了早日建設好這條路,大家沒日沒夜的幹活。“當時建設條件確實比較艱苦,路沒修好下不去,隊伍吃住都在山上,修建道路塵土飛揚,吃飯的碗裡都是灰塵;道路修建到一半,有的工人就直接睡在路上。”

最讓人揪心的就是都江堰的天氣,“白天以為天氣不錯,一會兒天就霧濛濛的,一場暴雨來臨,擋土牆、土釘牆都被雨水無情的衝倒了,路面上剛澆好滾燙的瀝青就被毀了……當時我心裡真的很難受,項目管理部的成員更是難過的直掉眼淚。”

柳亞東至今都心有餘悸,建設工期很趕,但施工中很多工序因為天氣原因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工人心中有苦說不出,但大家還是卯足勁,雨過天晴繼續賣力幹活,因為援建隊伍要確保工期不拖,完成好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

上海援建都江堰10週年|上海都江堰心手相籤 譜寫新時代建設新篇章

2009年春節期間,上海援建工人在蒲虹公路前合影

上海援建者們天天都是加班日,於是有了“7x16”、“白+黑”、“夜總會”等說法,“7x16”就是一週工作7天,每天16小時;“白+黑”就是白天晚上都工作;“夜總會”是白天跑工地,夜晚總開會。

2010年7月底,蒲虹公路如期竣工了,“如今的蒲虹公路非常漂亮,兩邊山花爛漫,環境很好。”柳亞東欣慰的說。

除了速度,質量和安全對上海援建也是第一位,災後重建的項目必須是安全工程、放心工程,才能造福于都江堰人民,決不能出現安全質量隱患。而震後,當地的建築材料不僅稀缺,質量也層次不齊。工程材料如何“嚴防”第一關?

全國19個對口援建省市,上海是首個提出在都江堰建立質量檢測機構的,柳亞東請上海建科院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建築材料質量檢測站,所有的結構材料必須經檢測達到國家標準以後才能用到工程上。

檢測很關鍵,柳亞東舉例,鋼筋材質到底是否符合國家標準,肉眼並不能分辨,只有通過檢測進行化學分析等。除建立檢測站之外,上海援建還實施了很多措施加強質量監督管理。

高要求、高標準才能出精品。原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工程建設組成員章紅兵(現為斜土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說,上海援建的工程質量的確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項目全部優質竣工,獲得四川省“天府杯”26個,成都市“芙蓉杯”20個,上海市“白玉蘭獎”6個,都江堰市醫療中心更是獲得了建築行業最高的魯班獎。

科學援建:4年之後,北街小學真的成了“避難所”

上海一共在都江堰援建了24所學校,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初中。科學援建,規劃優先,張偉令請上海市教委下屬的教育基建管理中心派專家與都江堰當地的教育局探討,重新制定了都江堰教育規劃,因為有的學校可能需要合併,有的地方經地質勘查後不宜建校舍需重新選址等,這些都需要科學考量。

重精細化,考慮細節也是上海援建的特色。從設計方案開始,建設者就傾聽當地校長和老師的意見,合理化的意見儘量採納。比如柳街小學校長提出,都江堰雨季較多,日照時間較少,室內活動有一定的比例,希望在原有設計標準的基礎上加寬走廊。上海援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同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由於尊重當地師生的建議,上海援建的學校非常符合當地師生們的心願。很多學生在板房上課的時候,就天天盼著上海的叔叔阿姨們能早日把新的學校建好。

上海援建都江堰10週年|上海都江堰心手相籤 譜寫新時代建設新篇章

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北街小學

原都江堰市北街小學校長王忠(現為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長)告訴記者,“上海援建的北街小學風格獨特、沉穩,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所大氣的高校,誰能想到這是都江堰的一所小學,因為建築體量很大,佔地面積近100畝。最關鍵是,援建後的學校結構非常牢固,嚴格按照9度震級設防,完全能成為‘避難所’。”

這個設想後來真的付諸於行動。在上海援建指揮部離開都江堰後,北街小學曾經有一次真的發揮了應急避險的功能和作用。王忠回憶,2012年8月13日,都江堰山區的一個鄉鎮發生了地質災害,連續降雨引發了泥石流及山地滑坡,很多道路交通設施、民宅和旅遊景點被泥石流損毀,只能通過空中救援。都江堰市選擇在北街小學成立了應急指揮部,成都空軍派出兩架直升飛機飛赴救援,把山區近1000多名村民及部分遊客從山裡轉移到北街小學的草坪操場上,保障人員安全撤離。

智力援建:兩地情誼沒有時限

上海援建都江堰,“硬件”只是其中一分部。當師生入駐重建後的校園,面對甚至好過上海的硬件建設,“人在當下,我們好像被空投到30年後的學校”,都江堰的教師們有些傻眼了。

張偉令表示,要提升當地的教育水平,有了一流的硬件,還要有一流的軟件,同時也要建立“後援建”長效機制。以北街小學為例,王忠說,“北街小學結對的是上海徐彙區的上海小學,作為同是1903年建校的百年老校,兩校開展了長久的合作,從2009年簽訂協議到今年,10年間,兩所學校的友好交流和互動從未間斷,上海小學團隊若干次來到北街小學開展教學交流互動。”兩地教師通過採取“同課異構”等教研方式,使得上海的優質理念和方法以課堂的形式傳遞給都江堰的教師,提升了當地教師的專業能力,更好的引導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

上海援建都江堰10週年|上海都江堰心手相籤 譜寫新時代建設新篇章

2009年上海市政協組織兩地學生‘手牽手,同繪兩地情’活動。

2009年以來,上海各區選拔最優秀的127名教師到都江堰支教,都江堰也選派479名教師到上海培訓,;60所上海和都江堰的中小學結為“姐妹學校”,在教育資源、科研項目、教師培訓等方面都充分合作交流。

醫療援建也是上海援建的“主戰場”,先進的硬件設施只是基礎,技術水平和軟件管理服務更重要。上海瑞金醫院對口援建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原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社會工作組成員朱勤忠(現為上海醫療急救中心主任)很擔心當時新硬件無法發揮有效作用,於是他與瑞金醫院等上海高水準醫療機構取得聯繫。先後派了8批醫療隊,1000多位專家,分批入駐都江堰醫療中心以及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包括各鄉鎮衛生院,幫助當地整體醫療技術、醫療護理等上了新臺階。

十年後的都江堰,城市面貌已天翻地覆,而上海和都江堰的合作交流和情誼也還在不斷延續著。共擔著重任、共守著信仰、共建著家園、共享著希望——上海援建之歌中的“四個共”,正寓意著不分你我,兩地兒女攜手努力,重建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