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這是InnoTalk記錄的第108個故事

捏糖人,散發著清香又熟悉的麥芽糖香氣,在一代人的回憶裡總不會缺席。而如今,似乎只有廟會等集市上還能見到糖畫手藝人,捏糖和吹糖手藝人卻已幾乎不見蹤跡,更找不到年紀輕輕就願意拿起燙手的糖,傳承這門手藝的人。捏糖手藝,已幾近失傳。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而日本一位八零後小夥子手塚新理卻在去年因為捏糖而火了。20幾歲的他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捏糖之中,沒人教,就自學,成為了日本最年輕的捏糖手藝人。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手塚新理

日本捏糖,需要把糖加熱到90度才能使用,而人喝水的時候,能接受的最高溫也只有65度,還只能抿一口。捏糖不僅需要把手伸到90度的糖裡,取出一部分進行塑形,而且還必須在5分鐘以內完成極其逼真的形象創作,否則糖變硬了就難以造型。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這樣短時間高強度的創作,對手藝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種挑戰。微博有人體驗過日本的捏糖手藝,“指紋都要燙沒了。”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在這樣幾乎接近“自虐”的學習過程中,手塚新理不僅傳承了日本捏糖手藝的習俗——以動物的創作為主,更完美融入了自己的創新。

他並不侷限於創作傳統的鶴、龜這種在日語裡象徵吉祥的動物形象,而是投其所好,按照年輕人的愛好創作出可愛的柴犬,在日本人氣爆棚的熊貓等形象,在年輕人當中掀起了一波“玩糖”的熱潮。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他不僅有自己的糖果店,創造出新的糖人形象吸引人們關注,為了拯救這門幾乎要失傳的手藝,他還開設了捏糖體驗課堂,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和了解捏糖。

他如此熱愛這門精緻好玩的手藝,熱愛到想盡一切辦法,就是為了讓它可以再流傳500年。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在日本,捏糖這門手藝有一個專有名詞——糖細工。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細工,也即“用雙手巧妙地做出精緻的物品”。只有那些注重細節,做到極致的手藝才會被加以“細工”二字,比如我們最常聽說的寄木細工,以及用櫻花樹皮做成的樺細工。

可以說,如果你為自己的手藝加上“細工”二字,而又能夠得到認可的話,便是手藝界一個極高的頭銜。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細工”一詞,也可以指雙手精心打造的精緻的物品本身。而日本的細工,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實用,來自生活迴歸生活。

無論多麼耗時耗力,多麼細緻入微的工藝,到最後做出來的,必定是可以在生活中用上的物品,而不會僅僅是擺飾。越傳統和普及的細工,越是如此。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用櫻花樹皮製作的鋼筆

正如手塚新理的糖細工,忍受著高溫,面臨著時限的挑戰,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仍然是為了創作一顆好看又好吃的糖一樣,看到日本那些花樣繁多的寄木細工物件你就會發現,這本來就是一門不允許毫釐誤差的工藝,哪怕可以偷懶做得簡單一些,匠人們也依然進行著幾乎是在“炫技”的創作。這就是“細工”背後,不受勢利因素影響的工匠精神。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說起寄木細工,很多人會想到讓人眼花繚亂的漂亮小盒子,但還有很多人認為這些花紋是畫出來的圖案,畢竟是個裝東西的盒子,還能花什麼大工夫去做呢?

然而日本人就是這樣,想出了最複雜最美的工藝,卻用在了你覺得最不需要花心思去琢磨的東西上。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箱根,是以寄木細工聞名的寶地。過去的日本木匠會在箱根的山上,採集來各種各樣的木材,在木材室裡放置兩年半以上用來乾燥,然後才開始木材的加工。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過去沒有電鋸,臺刨,只能靠雙手和各種刀、刨和工具,把木材切割成片,再用木刨找平,刨出標準的厚度。

專業的寄木細工匠人,擁有十幾把磨得削紙如泥的木刨,刨平木板、削出斜角、微調木條厚度,都需要不同的木刨“對症下藥”。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用木刨將木板的一頭削成需要的角度,便可以將這一頭放入寄木細工專用的模具凹槽當中,用鋸子切出細細的一根木條。用木刨將木條多餘部分一層一層地削去,使其和模具的凹槽完全契合,便完成了“種木”製作的第一步。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這樣的步驟,還要重複成百上千次,用不同顏色的木材做出各種形狀的木條進行拼貼,才能拼出足夠大的木塊。最後用木刨取其橫截面,貼在制好的木盒或木箱子上,才完成了一件讓每位看客心動的作品。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這樣用好幾個月才能創造出來的寄木細工,卻幾乎不會作為裝飾品拿來擺放,而是以實用的物件為載體,出現在生活當中。桌子的面板、扇子的扇面,都可以用寄木細工來裝點。這些匠人的“大心思”,就是他們表達態度的語言:可以不奢侈,不能不細緻;可以不高貴,不能不生活。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在唐津製作陶器的手藝人中裡太龜,已經是家族第十三代唐津燒的傳人。從小就在山裡的窯爐附近玩耍,看著父親把旋轉的陶泥製作出杯子、水壺的形狀。

完成大學學業的他,決定回到這個他出生長大的地方,跟父親一樣繼續唐津燒這門手藝。人生中最寶貴的三個年頭,他成為了父親的學徒,開啟了他的燒陶生涯。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在山林之間,用從山裡挖來的泥土做出碗碟的形狀,再加入自己的一些小心思,燒製出簡樸卻溫暖的陶器。他的時光雖然如此重複著流淌,卻是手藝人最珍視的生活方式。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唐津燒這個名字雖然不含細工二字,背後的匠心卻一脈相承。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陶器這種東西,它不是裝飾品,而是生活用品。我希望它們是能讓大家更愉快地用餐、吃得更香的器物。換做花器也一樣,是為了插花時,讓花兒顯得更美麗而誕生的。”所以中裡太龜說起創作理念的時候,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敘述什麼複雜的思想,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就挺好。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日本匠心就是如此,能夠把那些原本“能用”就可以的東西,變得用得開心,用得愉快。“斷舍離”這個詞已經為人們熟知的今天,越來越多人過著物品少而精的生活。一人,一碗,一筷。不吃魚,就不因為減價而買去麟刀;好看但是不會穿的衣服,就不會讓它佔衣櫃的空間。

試想在這樣極簡的生活下,你的一隻碗,是上了永不褪色的大漆的木碗;你的碟子,是釉下彩的手繪梅花碟;你的茶桶,是用老櫻花樹皮貼面精心製作的樺細工茶桶……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若為精緻故,紛繁皆可拋。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中裡太龜的父親,也就是第十二代唐津燒傳人中裡隆說:“我們製作的這些器物,大家在百元店也一樣能買到可以用的。但是我們做的陶器卻比百元店的產品貴很多。要說區別在哪裡的話,也許很難解釋清楚,歸根到底,還是跟我們這些手工匠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價值有關。”

十元店就能買到的日用品,日本匠人卻傳承13代去做

如果是你,會選擇百元店的工業生產陶瓷杯,還是更珍貴的手作陶瓷杯?你會選擇廉價而快節奏的日子,還是簡單卻走心的生活?

· End ·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