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魏子檸:深化醫改突出預防為主

魏子檸:深化醫改突出預防為主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明確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的歷史方位,為我們深刻把握當代醫藥衛生髮展變革和公共衛生工作的新特徵,提供了時代座標和科學依據。

一、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成效明顯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建國近70年來的重要經驗之一,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持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全民運動蓬勃發展,學校教育力度明顯加大,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開展控煙限灑行動,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範化管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截止2015年,我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6.34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8.1‰、10.7‰、20.1/10萬,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5‰、6‰、12/10萬,人民健康素質將提到更高水平。

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實現了“一優兩降”,“一優”是醫院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全國公立醫院藥佔比從2010年的46.33%降到現在的40%以下,三明等地降到30%以下;“兩降”是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政府辦醫療機構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居民就醫負擔有所減輕,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到29%以下。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實現了“一升兩降”,“一升”是指人均期望壽命提升了,2015年人均期望壽命(76.34歲)比2010年提高了1.51歲,“兩降”是指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下降。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由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財政部、衛計委、人社部三方五家共同對中國醫改工作進行的聯合研究顯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改革成就舉世矚目。

二、堅持預防為主是醫改的治本之策

深化醫改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根本目標是讓人民群眾更加健康,突出預防為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預防為主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一招。

(一)預防勝於治療。預防著眼於避免和減少疾病的發生,而治療則是在疾病已經發生的前提下用藥物、手術等手段消除或減輕疾病、減輕患者病痛、減少併發症和延緩死亡過程。預防的健康效果遠勝於治療,以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公眾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是可防可控的。吸菸、不合理膳食、缺乏體育鍛煉是這些慢性病共有的、最重要的、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有效干預這三種危險因素可以預防80%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40%的惡性腫瘤。

(二)預防讓看病不再難和貴。疾病預防不僅效果好,讓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得大病,減少群眾就醫次數,看病難的問題自然可以減少或不發生。同時,預防可以降低就醫成本,挽救更多的生命,進一步緩解看病貴問題。我國的研究顯示,每投入1元用於高血壓的綜合防治,就可以節約心血管病治療費用8.59元。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測算,在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實施一套慢性病最佳干預措施所需的費用不超過人均3美元/年。

(三)預防為主是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當前,“健康中國”已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健康中國”的主要內涵就是以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努力實現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到“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轉變,不斷提高國民健康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大健康、大衛生高度出發,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必須創建促進健康的環境,包括健康社區、健康學校、健康工作場所、健康城市等;必須調整衛生服務的方向,將傳統的“以病人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通過疾病預防、健康保護和健康促進不斷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必須關注生命全過程的健康,關注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主要健康問題,實現“健康一生”;必須大力普及科學的健康知識,開展公眾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加強每個人對自我健康的管理。可見,“預防為主”與“健康中國”一脈相承,內涵統一;要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就必須堅持和突出“預防為主”。

三、堅持預防為主要有章可循、於法有據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衛生工作方針,還是1997年確定的衛生工作方針,還是2016年8月確定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均將預防為主確定為主要內容之一。新一輪醫改也將公共衛生服務列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四大體系之一,提出要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並將“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作為醫改要著力抓好的重點工作之一。但要真正落實預防為主,需要有章可循、於法有據。

(一)把資源配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落實預防為主,資源配置是第一步。一要制定資源配置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做到資源配置於法有據。從根本上杜絕人情配置、關係配置、隨意配置現象。二要量化預防為主資源配置標準。要想從根本上落實預防為主,解決醫療與衛生之間的不平衡問題,需要把預防為主實化、量化、標準化,明確以預防為主需要做到什麼程度此項工作才算是真正落實到位了。三要建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終身負責制。用制度管住資源配置權力的“雙手”,把資源配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從根本上保證預防為主落到實處。

(二)要從根本上改變重醫療輕衛生傾向。建國之初的30年,通過建立三級衛生服務保健網、愛國衛生運動、赤腳醫生、合作醫療制度等,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壽命等迅速提高。但由於近些年來重治療輕預防,以至於出現了診療人次猛增、病人越治越多的現象。一些院長以診療人次和醫院收入逐年增加作為炫耀,一些地方領導把醫院建大、把住院樓建高作為政績來標榜,恰恰把最有效的健康教育等預防工作忽視了。研究發現,各級政府向以“治療為主”的醫院投入了大量的衛生資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衛生服務水平,但居民兩週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迅速增長,居民的醫療經濟負擔仍然較高。以2013年為例,政府衛生支出的65.19%用在了疾病治療上,而用於疾病預防的支出僅佔14.59%。這種“治療為主”的衛生保健模式導致了醫院越來越多、病人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多,然而公眾健康狀況改善不明顯,還導致巨大的醫療資源花費在重病大病的搶救上甚至臨終關懷上。

(三)建立以居民健康指標為主的政府考核體系。建立以居民健康水平為主導的黨委政府衛生考核指標體系,以居民健康指標作為“指揮棒”,考核各級黨委政府工作。樹立並切實遵循“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將醫改的重心聚焦到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上來,實現“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到“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轉變,努力使得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