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魏子柠:迎接医生集团的春天

医生集团是社会办医的一个重要探索和重要方面,是深化医改、鼓励社会力量办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在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2016年10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医生集团”第一次写进了国家文件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新时代的同时,医生集团也迈进了新的时代。


虽然,目前我国医生集团还是一株幼苗,但在国家医改政策阳光的照耀下,在广大医生集团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患者的逐渐认可接受下,医生集团也会不断升级迭代,由医生团伙(1.0版本)升级到医生集团(2.0版本)、医疗集团(3.0版本),在全面深化医改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迭代升级——中国医生集团的前世与来生

魏子柠:迎接医生集团的春天

近年来,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健康的强烈需求方面,医生集团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医生集团诞生的第一天那不同凡响的“啼哭声”,就注定她将在中国医改中开创出不平凡的伟业!

(一)1996——医生集团进入1.0时代。从美国归来的心脏外科专家万峰,在1996年创建的“万兆开心公司”,掀开了中国医生集团的第一页,开启了中国医生集团的新篇章。该公司也可称得上是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医生集团,标志着中国医生集团进入了1.0时代!

但是,被普遍被业界认可和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医生集团是2014年7月1日注册的“张强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张强医生集团”,虽然注册的是一家科技公司,但平时对外宣传的却是“医生集团”。由于团队的共同努力和较好口碑,广为业界和社会公众所认知。

2016年3月8号,被称为岭南三剑客之一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注册了带有“医生集团”四个字的“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并且目前也已经拥有了几百人的队伍和自己的医疗机构,已经再向医疗集团迈进。

从名字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医生集团从孕育到诞生走过了不平凡的22年!这位20岁出头的“妙龄少女”,正处在“一家有女百家求”的年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7年底,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医生集团已超过了500家。

由于国情的不同,医生集团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国内,医生集团尚属新生事物。目前,除一小部分医生集团已经升级到2.0版本、个别医生集团升级到3.0版本,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医生团队、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相对稳定的赢利模式外,大多数医生集团还处于1.0版本,只是一个松散的医生团伙,尚未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和医疗机构。

(二)2016

——医生集团进入2.0时代。最近做了一个电话调查,跟几位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几位关注医生集团发展的业内人士进行了沟通了解。象万峰、博德嘉联、张强、新中医、卓正、树兰等医生集团在业内做得相对较好,都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医生团队,多的已经达到三四百人、甚至上千人;有的开办了自己的医生工作室,有的建立了自己的门诊部,有的组建成立了自己的医院等,让集团内的签约医生有了稳定的执业场所,让患者就医更方便;有的也有了相对稳定的赢利模式,标志着中国的医生集团进入了2.0时代。他们更加注重自己医疗机构的建立、服务体系的完善、品牌的打造、医生团队的培训、专科学科的建设、医疗责任险的购买、对医改政策的关注等,正在向医生集团的3.0版本——医疗集团迈进。

(三)新时代呼唤医生集团3.0——医疗集团。

医生集团是群众就医的一种新的选择,走向医疗集团是医生集团的努力方向和必然选择。摆在医生集团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尽快升级换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集团的医生提供更好的执业场所,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就是打造医生集团的3.0版本!

无论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医院,还是医生集团,无论是中国的医生集团,还是国外的医生集团,“医生+机构+患者+诊治+服务”的模式不会改变,医生与医疗机构就象称杆与称砣的关系一样,谁都离不开谁。人们经常提到的梅奥诊所,无论是最初几个人合办一个诊所,还是现在发展成为了医疗集团,也都没有离开“医生+机构+患者+诊治+服务”的基本模式。

二、看透看开——医生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从2012年“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写进国家文件,到2016年10月第一次把“医生集团”写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可以看出,社会办医政策越来越宽松,医生执业环境越来越好,社会力量办医的春天已经来到的。但医生集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制约。

(一)医务人员思想观念的制约。医生是医生集团的主体,是医疗行业的主角。所以,医务人员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着医生集团发展的整体状况,没有医生的积极参与医生集团是不可能成功的。建国以来,大多数医生就与公立医院紧紧捆绑在了一起,目前绝大多数医生、尤其是优秀的医生大多还在体制内的公立医院。虽然有些医务人员从公立医院走了出来,但是仍然不够乐观。加上体制、机制、医院管理制度等对医生的管理和部分民营医院过强的逐利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医生走出体制。

(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制约。虽然国家出台了医师多点执业的有利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区域注册的规定,但不同地方的政策不一致,在执行落地层面仍然有较大阻力。

站在公立医院角度考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公立医院给每一个医生发的是全月工资,交的是全月、全年的“五险一金”。加上公立医院的编制,附着在编制上的利益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出于对公立医院平台和自身利益考虑,大多数医务人员走出公立医院着实还有一段路要走。

(三)认庙不认人习惯认知的制约。在我国,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存在着“认庙不认人” 、“重物轻人”的习惯认识。作为医务人员,更看重的是公立医院提供的平台,一旦离开了公立医院可能身价大减。作为患者看重的是公立医院的招牌、大楼和医疗设备以及较好的信誉。

(四)公立与非公立医院地位不平等的制约。虽然在一些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社会力量办医与公立医院在申请财政拨款、专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职称评定、医保定点等方面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但“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执行层面“弹簧门”、“玻璃门”、不作为、乱作为仍然存在。加上一些非公立医疗机构存在着经营不够规范、过度治疗、无病造病、骗保、欺诈等问题,社会力量办医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的路还很漫长。

(五)团队学习力的制约。现阶段,医生集团大多是一些医生比较松散的自发、自愿的群众性组织,形式大于内容,与其说是集团,不如说“团伙”更为恰当。在发展过程中,团队的学习力远远跟不上团队目标的要求,学习的速度跟不上团队发展的要求,医生的向心力跟不上团队领导人的预期,严重制约了医生集团的快速发展。

(六)医生集团经营管理上的制约。一些医生集团存在着经营上不够规范,管理上比较松散,有的逐利性较强。目前除了一部分医生集团初具规模,有着良好的信誉、规范运营外,相当一部分医生集团尚处于医生团伙阶段。所以,医生集团需要在组织形式上加强管理,在练内功上下真功夫,线下与线上结合,务虚与务实结合,松散与紧密结合,医生与实体结合,技术能力与中国医魂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能力,在打造医疗集团上使真劲、真使劲、下真功、真下功。

(七)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滞后的制约。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左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在执行,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国已近70年,已经呼吁多年,《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还没有正式出台;一些法律法规还没有给予医师多点真正的合法地位;社会办医的门槛仍然较高等,对医生集团的发展等社会办医都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三、迎接春天——医生集团面临的机遇与未来

虽然医生集团在发展上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办医政策和环境的不断放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步,医生集团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一)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医。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在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中,就明确提出:要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五部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明确提出: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进一步改善优化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

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明确规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等。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45号)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源流动共享、优化发展环境等。

(二)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力度越来越大。将医生固定在一个机构执业是违反客观规律和现实的。医生在医院给病人开方吃药合法,回到家里给邻居开个方子就违法,这是不合常理的,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前几年医生旅途救人被告上法庭的案例屡见不鲜,已经说明了有关政策法规的严重滞后。随着新一轮医改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允许“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年54号)也明确提出:“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年45号)明确要求:“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虽然从“允许”到“推进”只是两字之差,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随后,一些地方出台政策允许医生在两个及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甚至有的地方出台了医师区域注册等政策。其实,医师资格证书上面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证书”,已经充分说明了凡是持有此证的医生只要在中国大陆境内行医就是合法的,如果只允许其在一个机构执业,那就应该发给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某医疗机构执业资格证书”,只限其在某一个医疗机构内执业。

(三)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张促进社会进步的“安全网”。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医务人员不再为自己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保障发愁了,对公立非公立的执业机构、执业地点在意程度就会逐渐降低。

(四)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解放,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些人医务人员也在不断追求执业的自由化,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尤其是那些有能力但却因各种原因在体制内医疗机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的医务人员,会源源不断地成为自由执业者,加盟医生集团。广大医务人员一旦觉醒,将爆发出巨大力量。

(五)经营医生集团与经营医院相比有更多优势。医生集团与民营医院同属于社会办医的范畴,是社会办医的不同形式。但是,医生集团与民营医院相比更具有优势。一是资产不同。医生集团都是轻资产,而民营医院是重资产。二是经营方式不同。医生集团经营更灵活多样,既可团队作战,也可以撒豆成兵,单兵作战。三是人员构成不同。医生集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大多是技术实力较好的医务人员,而医院用人用工相对固定,并且医护药技和行政后勤人员一个都不能少。四是品牌形式不同。民营医院是造好房子再办医院,再去打造医院的品牌,压力要大的多。而医生集团更着重打造的是医生个人品牌,大多数医生是树立了个人品牌之后再开办医生集团或加盟医生集团,靠的更多是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压力相对较小。五是紧密程度不同。医院内医生团队关系相对紧密,每天要都要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而医生集团内的医生相对松散,都是一些训练有素、资深的专家,有事则来,完事则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