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假如每一天都是告别

作者|李伟

“我活得就像快要死掉一样,但同时,又活得像是我还会一直活下去一样”,兰迪·波许在他的书《最后的演讲》中这样写道。

兰迪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他生于1960年。在2006年时,他被查出了胰腺癌,这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当时他46岁,生活在匹兹堡,有三个孩子,妻子是“梦中情人”,他的工作是研究“虚拟现实”,现在炙手可热的技术,一切都那么顺利。

假如每一天都是告别

兰迪.波许

兰迪别无选择,必须要面对生命中的绝境。他全力投入到与疾病的抗争中,在经历了多次化疗和一次大手术后,还是“失败”了。医生告诉他,只有3-6个月的生命了。

兰迪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现代医学虽然没能拯救他的生命,但他依旧庆幸于至少告知了他的离去时间。对他而言,在剩下的几个月中,每一天都是告别。

在最后的日子中,兰迪并没有被击垮而消沉。他热忱而真诚地生活,继续探寻生命的意义。他接受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邀请,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信条与最后的日子,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最后的演讲》——“这并不是关于死亡的演讲,而是关于如何生存”。兰迪去世于2008年的7月,那是他患病两年之后,他也超过了医生对他生命的预言。世界上几千万人收看了兰迪“最后的演讲”,他的同名书籍在上市两天内销售了40万册,60天销售了300万册。兰迪用他最后的生命留下了巨大的贡献,以伟大的人性激励了逆境中的人们。

假如每一天都是告别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最后的演讲」

如果我们以“心灵鸡汤”的期待去阅读这本《最后的演讲》,恐怕会有所失望,尽管兰迪并不反感“陈词滥调”的“心灵鸡汤”。但他实际要表达的东西更丰富也更深刻:人生最值得珍视的是什么?如何乐观的生活?哪些人生经验价值连城?

兰迪在书中最感染人的情绪便是乐观。他在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时,与妻子在医院抱头痛哭,但同时也会抱怨为何此处没有纸巾盒。他做了结扎手术,他依旧开着敞篷车兜风,被警察拦下时不吝于展示身上的伤口,他喜欢想象找到战胜晚期癌症的方法,成为百万分之一的幸运儿。兰迪接受自己患上癌症的现实,并将其视为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医生说他是“模范病人”,能在“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

他每一天都在准备着告别,承受着即将失去妻子与孩子的痛苦,但他仍旧努力平静地活在当下。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妻子的那番话:“即使明天的扫描结果不好,我也只想告诉你活着真好,今天和你一起在这里活着真好。无论检查结果如何,我们得知结果时,我都不会马上就死,不止如此,我第二天也不会死,第三天也不会,第四天也不会。所以,此时此刻是特别美好的一天。我想告诉你今天我特别开心。”

假如每一天都是告别

兰迪与三个孩子在一起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兰迪回顾他的一生,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真正实现你童年的梦想”。事实上,他的最后的演讲也是这个主题。

那些童年的梦,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珍珠,是我们最不该丢弃的东西。

兰迪重温了他的童年梦想——感受零重力、在橄榄球大联盟打球、写一篇收录在《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中的文章、成为《星际迷航》中的柯克船长、赢得毛绒玩具、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师。幸运的是,他都实现了,正是这些梦想让他觉得不愧此生。

像很多孩子一样,迪士尼乐园也是兰迪的天堂,他曾许愿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他用尽努力终于成为其中一名短期的“幻想工程师”,“我到达加利福尼亚不久,就开着敞篷车去了幻想工程的总部。那是个炎热的夏夜,我的立体声音响中大声放着迪士尼《狮子王》的原声音乐。当我开车经过总部大楼时,真的已经泪流满面。”

在书中兰迪精炼地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比如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时间就像金钱,必须有详细的计划;问问自己:你是否把时间花在了对的事情上;培养良好的整理习惯;考虑如何使用电话;给别人委派任务;好好休息”。而如果不那么在意别人在想什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会提高三分之一;“很多人想走捷径。我认为最好的捷径就是绕远路,其实就是两个字:努力

”。

兰迪还是一名能够提供新的教学思想的优秀教师。在弗尼吉亚大学教用户界面时,在第一堂课上,他总会带一台录像机。然后拿出一把锤子亲手砸掉。“当我们造出一些难用的东西,人们会很生气,气到一定程度就会把它给砸了。我们可不想造出让别人想砸的东西。”“关于孩子的自尊心问题,如今有很多种说法。但自尊心这种东西无法给予,只能培养。”

假如每一天都是告别

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

兰迪认为,家长对孩子有具体的梦想,可能会对他们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作为一个教授,“我见过太多大学新生完全选错了专业。父母把他们送上了这辆列车,而从我办公室里的哭泣声来看,结果常常是车毁人亡”。“我只会敦促我的孩子用热情和激情去寻找自己的道路,我希望他们觉得无论选择什么道路,我都一直陪伴他们。”

他总是站在人生最积极的一面,面对所有的困境,“墙之所以存在是有原因的,它不是为了阻拦我们,而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愿望有多强烈。”“如果你真的想要什么东西,永远都不要放弃。如果有人提供帮助就接受。”

阅读兰迪,也让我想到了美剧《绝命毒师》中的“白老师”,一个同样身患绝症,陷入困顿的中年人。只是窝囊半生的白老师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命运抗争。他鼓励妹夫汉克说:“我一辈子都过得战战兢兢,总担心有事情会发生,五十多年了,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每天半夜都会从梦中惊醒。可是,你知道吗?自从我收到了癌症的诊断书,我反而睡踏实了。我意识到,恐惧才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敌人。你要振作起来,汉克,回到现实世界,狠狠揍那个杂种,打得它满地找牙。”

恐惧只是恐惧本身,恐惧并不意味着末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一次向死而生的过程,而兰迪则用他最后的生命展现了这个过程最平凡也最伟大的辉煌。因此,死亡也不是终结。

大家都在看这些

  • 从朴正熙到朴槿惠,韩式宿命与潜规则

  •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比我好?

  • 《吐槽大会》之后,单口喜剧火起来了吗?

  • 读书 | 如何找到真爱赚到钱

  • 《头号玩家》:这里有你的彩蛋吗?

  • 《欲望都市》播出20年,“米兰达”要当纽约州长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最后的演讲」

假如每一天都是告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