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让王阳明告诉你:为什么某些有知识的人无道德?

让王阳明告诉你:为什么某些有知识的人无道德?

(图)王阳明

我们一直在潜意识里有一个错误的印象,就是有文化的人道德一定非常高。但现实生活却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的这种看法是多么的荒谬,近年来网络上频频爆出某某学者的丑闻,每一次都令人大跌眼镜,挑战着我们的伦理底线、文明底线。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按理来说,读书是为了明理,怎么文化越高反而越做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求助于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明代最为黑暗的时代。由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功利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人们的生活变得极为腐化,这从《金瓶梅》里所塑造的西门庆就可窥见一斑。明代实行特务政治,加之宦官专权,知识分子动辄就被施以梃杖的刑罚(推出午门脱光裤子打板子,就连小学生都有羞耻感,何况士大夫?)。文化上则以“程朱理学”为正统,后来逐渐变得僵化,成为士人们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至于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知识分子们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已。如果这些文字太过抽象,那么看看《当明王朝1566》就明白了。在这部电视剧里,你会明白做一个好人有多么的难,但总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坚持信念,渴望再造乾坤,能够拨云见日。

让王阳明告诉你:为什么某些有知识的人无道德?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回到王阳明。阳明正是有见于此,人人嘴上都说着“仁义道德”,但都不干人事,他非常困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后来因为得罪宦官刘谨,被贬到了贵州的龙场驿,所谓“居夷困处,动心忍性”,经历了百死千难,“一掴一掌血,一棒一条痕”的真修实学后,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我们常常在讲,却没几个人讲清楚,所谓“知行合一”是从本体上说的,知行相当于一个活动的两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截然分开。“真知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也就是说一个行为必须要有两个要素构成:一是理性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一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现实活动。任何的现实活动,都是理性与行为的合一。这下我们似乎明白了,理性的指导作用属于“知”,现实行动属于“行”,这样才是“知行合一”。顺便补充一句,“知行合一”主要是指道德活动,不可以泛化。

看起来,王阳明似乎只讲道德,而不讲知识。不仅是王阳明,在外国人看来,整个中国哲学没有纯粹的知识论,有的只是伦理学。难道我们的哲学真就这么差吗?王阳明就不懂得光讲道德,不懂知识是不能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的吗?其实阳明关于道德与知识的问题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他认为道德不能归属于知识,为什么呢?道德是意志的活动,知识是理智的活动,道德的增进在于意志的培养,而知识的提高则在于理智思维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比于后者,道德的提高更困难,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潜意识里盘踞着许多邪恶的东西,人们每做出一个决定时,总是有不同的念头在那里搏斗。知识能力的大小,决定不了道德水平的高低。他的前辈陆九渊说的更直接,“我不识一字,亦可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王阳明强调道德,但并不轻视知识。他的本意是以道德为统领,知识为辅翼,一个道德感强的人,肯定会驱使自己去完善自己的知识,而一个知识能力高的人则并不见得。道德理性具有极大的能动性,它会主动地实现价值目标并且会主动地创造实现这种目标的手段和能力;而知识理性则是被动的,它只有逐渐地积累知识的功能。只有在道德理性的驱使下,知识理性的运用才有正面意义,这样产生的知识才能为增进道德进一步服务。如果没有道德理性的统领,纯粹运用知识理性,就不一定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学化学的博士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造毒品,而他自己完全没有罪恶感,这不就是道德理性的缺乏吗?

请记住,道德是属于意志的活动,知识是属于理智的活动。前者是道德理性的作用,后者是知识理性的作用。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道德,相反,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有知识。但他的道德理性是能动的,即便知识不完善,道德理性也会迫使他去提升知识能力。道德的提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反而会倒退;而知识则不一样,只要是有正常心智的人,每天积累一点,都是会进步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下你就明白中国哲学为什么那么重视道德了,甚至有时候道德和知识是不分的,因为只有能够为提升道德服务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