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国内近50家共享单车公司无一盈利,融资却一笔接一笔,你怎么看?

Single___


按照市场投资的一般规律,资金只会向一个行业内前两家公司聚集。从市场数据调查商艾瑞咨询发布的一份共享单车融资时间表来看,市场上大部分的融资还是投向了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其他共享单车融资次数和规模都远远小于两者。

如图所示:

至于共享单车目前无法盈利的情况,这很好解释。

首先,共享单车前期投入太高了,动辄几十万辆和几百万辆自行车,就算一辆自行车200元,也得有人在无红包的情况下骑二百多次才能盈利。而几十万辆共享单车想要尽皆实现这一目标还为时尚早。更别说,共享单车其中还有很大的损坏率,所以也就更赔钱了。

200元的共享单车现在想要收回成本都是如此之难,更别说造价更高,数千元一辆的摩拜单车了。

第二点,现在的市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摩拜单车制造市场份额的15%左右,ofo小黄车只占6%左右,而这还是共享单车最多的两家企业。其他共享单车“小蓝、小绿”之流的共享单车,先后出现在街头巷尾,于是导致共享单车行业开始了无序竞争,被拖入了烧钱行列,先是免使用费,后是免租金,这样又淘汰了一批小的共享单车企业。

至于阿里腾讯为什么要投共享单车,首先,如果这个行业真的能够存在下去,其共享单车能够一直保存完好,那么终有一天能够收回成本实现盈利。二是,共享单车安装上的GPS定位系统,能够对人们的出行线路进行统计,丰富各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

不过当前,共享单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预计2017年将会是共享单车优胜劣汰的一年,将会有大量的共享企业被市场淘汰,只剩有限的几家。


面包财经


这个问题,从今天起就要被打破了。

因为ofo创始人戴威今天又刷屏,他说有城市单车投放之后带来的净利润率已达40%。

公开报道可知,ofo在今年7月拿下共享单车行业融资最高纪录,完成超7亿美元融资,由阿里、弘毅、中信产业基金等领投。由此可知,相比其余共享单车企业,ofo比其余公司的钱都多。

据多家媒体7月份的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单车行业有近50家企业,仅ofo和摩拜两家公司最新一轮的融资合计已达到13亿美元,却尚无公司实现盈利。

答主去看了戴威接受采访的原视频,时间在8月6日,共说了四个要点:

1、租金是ofo利润的主要来源,不是押金。

2、押金一直没有动过,在等国家监管政策出台。

3、一辆车半年内应该能收回成本,每天每辆车平均大概骑行四五次,好些的城市可以带到六七次,每天有4元到7元的收入。

4、目前很多城市是盈利的,最好的城市净利润已经高达40%。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租金模式已经被市场认可,且多数城市也开始盈利。

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的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1.06亿,占网民总体的14.1%,其业务覆盖范围已经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融资能力较强的共享单车品牌则开始涉足海外市场。报告还指出,市场洗牌重组和引入技术创新将成为共享单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有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租金模式也被市场认可的情况下,持续盈利也会变得越来越近。

市场有说法称,十个小黄九个坏,还有一个在等待。

如果连被人诟病的小黄车都开始有了如此高的利润率,那么其余共享单车企业,距离盈利的时间点还会远吗?


AI财经社


头条网友大家好,现在共享单车市场的打法和格局跟当年打车市场非常的相像,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首的两大打车公司,背后是腾讯和阿里两大资本阵容,从烧钱大战到融资大战,隐藏的是互联网巨头为了推广移动支付。

但现在的共享单车领域主要的并不是主要为了移动支付的推广,而是为了入口流量之争。

以支付宝为例,目前已经接入了OFO、哈罗单车、酷骑单车、优拜单车、永安行、由你单车等六家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作为城市白领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拥有巨大的流量入口,在互联网入口越来越贵的情况下,抢占这些白领用户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毕竟现在的流量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

据易观最新发布的《2017年5月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报告》显示,ofo月度活跃用户增至2537万,摩拜月度活跃用户增至2244.4万,永安行5月月活用户规模为116.5万。ofo活跃用户覆盖率达58.11%,摩拜的用户覆盖率为51.41%,永安行活跃用户覆盖率为2.67%,目前形成ofo、摩拜和永安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于打车市场,滴滴合并后快的和Uber中国的格局,成为滴滴一家独大。共享单车可能会形成的多足鼎立,因为滴滴一家独大后,原来的市场在萎缩,服务质量在下降后,反而出现了北汽约车,以及地方的打车软件。

个人认为,虽然都在抢占流量入口,但是,作为腾讯和阿里主导的共享单车出现像滴滴快的垄断的局面可能性不大。


财经观察徐叔


头条问答的网友大家好。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今年4月22日,那天正好是地球日,也是摩拜单车成立一周年。在共享单车“盛行”的这一年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节能环保又便捷廉价的交通工具成为城市中的人们继公交地铁、出租车之后的第三大出行方式。

从共享单车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来看,几乎没有人会抵制它,因此共享单车的存在并不会遭到质疑。根据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摩拜发布的预测报告,智能共享单车的发展让小汽车出行减少了55%,“黑摩的”客源大幅减少,70%的司机考虑转行。

而在摩拜单车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它晒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成立一年,摩拜已经投放了超过365万辆单车,也就是以平均每天投放1万辆的速度在扩张,足迹遍布50多个城市,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预测数据,2017年共享单车总产能预计将超过3000万辆。

正如标题中所质疑的,国内近50家共享单车公司无一盈利,但融资却一笔接着一笔。据笔者粗略估计,中国共享单车的融资规模可能已经接近百亿美元。各大机构正在用数亿美元的现金测试市场。这些机构包括淡马锡、高瓴资本、华平投资、红杉资本、启明创投、金沙江创投、经纬资本、真格基金、元璟资本、顺为基金等。

成立一年多的摩拜单车已经完成了E轮融资,总融资规模已经达到3.5亿美元。而成立两年多的Ofo本月完成了超过7亿美元的融资,早在今年4月,Ofo就宣布其估值超过20亿美元。要知道Ofo最初成立时,几个创始人仅用了15万元人民币(约合2.2万美元)的积蓄,现在相当于翻了近10万倍。

从目前的融资节奏来看,共享单车的“烧钱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资本还将不断地注入这个“无底洞”。凭借巨大的用户量和国内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共享单车短期内的盈利能力不成问题。而且在如此庞大的资本角逐下,也会带来共享单车软硬件结合的技术创新发展。

未来除了硬件方面,共享单车还有可能进一步向智能互联的方向发展。因为如果共享模型不能联网和在线,就无法产生实时数据和内容,仅仅是绑定第三方支付,未来的价值不大。因此骑行社交、客户信息定制、骑行服务再增值、移动智能运维等,将会为未来共享单车平台运营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载体和技术基础。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Teku特酷#点击获取相关内容: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39460637914431757/


Teku特酷


一辆单车成本500元,平均每次10分钟赚0.5元。一天用30次(4小时高峰期全负荷工作),赚15元。33天回本。1年收入5400元,资产回报率1000%。3年收入16200元,资产收益率3000%。

半小时0.5元,大家觉得很便宜(实际使用10分钟)——市场认可(你认为很便宜)。

3000%的资产收益要求,比99.9%的项目都靠谱。

资本看到的是未来。现在不是不能盈利,而是不想盈利。第一,耗死小老鼠(小公司),净化市场。第二,让大众都觉得应该收费(不落忍,这么好的创新,怎么能让ta不赚钱?)。第三,这么多用户的额外价值很高,赢得美誉度。万一再有新创新点,没准可以挑战bat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1万辆单车投资等于1套房子。前者一次赚5000,一天赚15万,一个月赚450万,一年赚5400万。反观1套房子出租,呵呵。

所以,不要轻视0.5元。从每人身上赚100个0.5元,总量是500亿,是三分之一个腾讯,后者市值20000亿。同样,不要瞧不起骑自行车的,君不见20年前腾讯上全是“穷”学生,也恰恰是现在统治这个市场的人。


高金波


国内共享单车经济的视角和国际上通行的看法不一样,也和大众的视角存在差别。这恐怕就是新经济的特征吧。德国人说中国的共享单车是愚蠢的经济。共享单车到今天也没有在国外成功过。其实,在大众的眼里,共享单车恐怕也没有在国内成功过。题主的疑问是大众很常见的疑问。

互联网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走到今天,软件和杀毒软件这种互联网服务形式经济都形不成高估值。所以在2000年左右那批像金山公司那样的,今天依旧是那点可怜的估值。而投资者的眼光落在了互联网平台企业。阿里是平台,厂商平台;京东是平台,电商平台;嘀嘀是平台,出租车服务平台;Airbnb是平台,短租平台。投资者相信平台能赚钱。而共享单车的确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企业。像最近美国上市的口碑不怎么样的拼多多也是一个平台企业。

互联网平台企业有个好处,只要用户的数量足够大,那么这个平台就有很好的想象空间了。互联网平台也是个互联网里面的老行当了,属于互联网传统企业了,这说明投资者的眼界和创新能力的减弱。这个互联网平台企业先开始做的,就把大的好的给做掉了,剩下来的就只能是骨头甚至鸡肋了,想吃肉是没份了。你看现在购物的已经两家大的京东淘宝,再来一家网易海淘考拉只能捡购物的其中一块了,拼多多可以说是低收入者的互联网购物“盛宴”了,嘀嘀打的把10块钱以上的生意给拿走了,轮到共享单车,那就是1块钱的生意了。就这点,还是大家抢。抢的不是那一块钱,而是用户。

我想是一块钱的生意的缘故吧,共享单车的公司管理上显示出太多的简单粗暴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这肯定不是一块钱的缘故。而是做这个项目的人的问题,有人说是各个年龄层的人做事有各个年龄的特点。共享单车缺少点文化是肯定的。什么是文化,替人家考虑的善良。这可能是共享单车每个企业都缺少的东西。我看他们已经是顾不上这些了。公司形象也是做得很糟糕,自行车乱停乱放,堆得到处都是。像一座座垃圾山那样。你说这样的企业要是成功了,要是代表中国企业形象了,我想那是叫人看笑话了。

共享单车反复投资,热潮不断的缘故不是中国有多少可以获得的眼前利润,而是人群数量足够大的背后那个想象空间。一个在德国几千万人口里面搞不起来的东西,在中国13亿人的基数上,就会变得很有点嚼头的意思。这大约就是驱动资金一轮轮投入的最忠实理由了。其他什么的广告收入啊,押金经济啊,都不是什么有想象空间的东西。而用户的双眼会是他们估算企业价值的理由。比如说每双眼睛500元。而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些眼睛到底值不值500元。但是,给人画饼做蛋糕的时候,这是足可以说道的事情了。IPO一下,几十倍估值溢价卖给你,这就是投资的想法。

共享单车和共享经济的理解上,很多人是走偏的。共享二字不是一种经济模式。而能套上单车只是介入成本更低罢了。有人在做共享汽车,表面上收益的数字可能会大大超过共享单车,但是它就是做不大,而更高成本的汽车也带来更大损失汽车的可能。共享单车不过是互联网租车平台。用这样的词汇就比较能正确理解共享单车了。

本号,大舟财经观,不会跟着人云亦云来跟大家讲什么共享经济。我们透过这种现象看清它的本质,对指导个人投资会有好处。旗号,口号,新词汇只是一种商业技巧,而真实的内容,一旦被剥开,依旧是那份无奈的现实。企业的成功,首先一定是文化上的成功。至于什么是文化,我崇尚梁晓声那四句话的总结: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当有人顾不上这些了,那他要是做了个企业,今天成功了,明天依旧会失败,会败得很快。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总是很短命的缘故吧。造房子的,用公摊面积偷住户的套内使用面积;做奶粉的,用氮代替蛋白质含量;做电商的,用假货制造廉价;做出租的,用骚扰性词汇提高司机接单积极性,这些都是自毁江山。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没有或可。

在我们资金没有耐心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企业也会没有耐心,他们更强调是3年见效,5年收割。那怎么办呢,掠夺性的行为就会很多。模式只是抢占市场的一种方式。资金拥有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看ADOBE公司,也不会有时间去看看google公司,我们的资金所有者的浮躁是超过经营者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搭建简单有效的平台,贩卖毫无意义的相同内容,结果是什么呢,大量的资金消耗之后,我们能看到的大致场景就是一个火灾后的月下夜景:灰烬余烟,毫无生机的死寂。这种资金像火一样,带来的是一种灾难,而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去看看adobe公司吧,去看看谷歌公司吧,去看看甲骨文公司吧。当我们资金投入的项目,没有一个可持续的,拥有核心技术的发展的可能时,我们会得到什么。芯片只是一个方面,涉及到互联网的,还有很多很多。

当互联网企业没什么可以投的时候,那个故事也就算是要讲完了。需要靠个人无限遐想,其实就是瞎想才能成功的背后,或者只能用另一种更新颖的词汇才足以吊起大众的胃口的时候,我们说它里边的内容枯竭了。像拼多多那样的美国IPO,4天就破发行价,昨天传出美国律师组团起诉。我想我们该看到这类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是不是已经到头了。所以不管共享单车成或者不成。它最终都可能是一个悲剧性的例子。因为肉真的没了,投资者手里拿着的不过是根鸡肋。鸡肋,鸡肋。哈哈。你笑了,你很坏你知道么。别忘记给点个赞哦。我就喜欢这样坏坏的你。


大舟财经观


按照我们变革家拆解学院的分析来看,其实共享单车都是融资驱动的模式,到最后拼的就是资本和用户量,用户量最多的就能杀出一片天。

想想当年的滴滴、快车、易到等一系列约车软件,也是花费巨额融资的钱给用户补贴,倒贴,导致亏本很严重,但是可以看出来,最后只剩下了滴滴,所谓剩者为王就是这样的。

现在滴滴的用户量超多,然后自己也有着很好地融资背景,不断有资本想要进入,这样就是一种获胜。

那现在摩拜也好ofo也罢,还是上演这这种戏码,就是要拼出个你死我活,只有把用户圈进来才有发言权,所以他们的资本也是在做博弈,这些钱透进来成功的花就是整个共享单车的市场担当,不成功则成仁也是这个道理。

那依赖融资驱动的产品很简单,就是依靠大量的融资来驱动市场的需求,通过不断地补贴,获得用户的青睐,然后将其他竞争产品打压下去,最终形成自己的优势,开始独自收取用户的使用费,这就是套路。

虽然现在大家使用共享单车非常便宜,可以说是不要钱,但是之后一家独大肯定就开始提价,开始做很多方面的提升,盈利就是早晚的事。

这样的融资对于资本来说看到的也不是即期的利益,看好的更多是远期的利益,这样的博弈会让一开始投资的公司越来越多的投入,否则之前的投入就白费了。

当然也有投资公司空降管理人才去创业公司协助创业者,就像是ofo和摩拜也都是如此。

这样看来接受融资之后对于公司的发展来说变化是很大的,直接参与决策了最高层的决定,这就导致公司不再是一开始的样子了,开始有更多的元素进来。


变革家


即使没有盈利,一个客户摩拜的押金是299元,按照1000万用户算,摩拜资金池是29亿元,有这么一大笔钱,无论放在哪里利息都是一笔不小的利润。

除了上述单车租赁经济之外,其他盈利模式设想:(1)App广告,主要有开屏广告、摩拜会与美团、携程等O2O合作,做场景化信息分发,ofo会为滴滴做接口;(2)充当其他线下商店、旅店、酒店、电商平台等的信息入口,或者一些异业合作;(3)、管理短途数据,与政府合作,政府给予扶持和补贴。

而且共享单车的盈利周期是比较长的,肯定是会盈利的,只是早晚的事儿!


捷越联合JieyueUnited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调查某共享单车企业低于成本价的垄断式运营,热钱涌入,幕后推手。政府彻查,还酷骑用户公道。同时严惩酷骑高管。 这是一个稻草,需要相关部门,需要酷骑用户,需要其他共享单车企业领悟其中意义。 企业之间竞争不应该是消费者买单,彻查恶意低与成本价的运营竞争企业,彻查巨额资金涌入市场的来源与渠道,彻查幕后推手。资本巨鳄不能为所欲为,绝不能热钱涌入寸草不生。酷骑已倒闭,不能相信其通告,政府部门不介入相信也不管,黄牛信了就可能损失更多。我们的矛头就应该对着此事件的最大获利者,即垄断式运营的共享单车企业。


醒来也是梦


就像马化腾说的,已经沦为了抢占支付接口的工具了,案例可以参考滴滴,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是想抢占打车市场,却成就了微信支付,现在共享单车跟当时的滴滴情况一模一样,一将终成万古枯,留下来的不是摩拜或者小黄,而是阿里和腾讯越来越强大!这些企业最终目的不是上市了,因为二马是大股东,你上不上市对我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不缺钱,我要的是支付接口,你搞的规模越大越好,相反上市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而不利于支付的推广,只是可怜了跟投的小股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