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时如何确定碎银子的重量?

虾米Minnie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说两种银子!

第一种:官银!

为什么我国古代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呢?就是因为它的数量和珍贵性!

看看货币的发展过程!

第一过程:以物易物。海贝为衡量标准!

第二过程:青铜货币。

第三过程:青铜货币,黄金!

第四过程:青铜货币,铁币,白银,黄金!

第五过程:纸币!

第六过程:数字货币!


而从古至今,货币铸造的权利都是国家统治者牢牢控制的,所以就有很多的造币部门,或者专门负责铸造银子,就是所谓的官银!

官银由一家乃至几家机构专门负责铸造,所以说份量,大小,成色等等都是统一的,然后用模子铸造出来,这种银子的规格都是固定的,比如十两,二十两,五十两!



但是银子并不是最小的货币,最小的货币是铜钱!所以就出现了散碎银子的现象,一两银子换算成多少个铜板,一个包子几文钱?一碗面几文钱?所以,遇到这种银子,就需要专门的称去称了,这个称叫做银璒子!


所以说,散碎银子都是通过银戥子来称的,也就是精确度非常高的一种通用的称!


古梁镛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听爷爷说起过,那个时候我爷爷收藏着他爷爷留下来的一个小物件,爷爷告诉我说这个东西叫戥子,是他爷爷在当铺里当学徒时用过的东西,专门用来称银子的。


其实银子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是从明清年代才开始的,但是那个时候有银子的人是极少数的达官贵人,一般的老百姓是花不起这个的,即使有几量散碎银子也会在需要时换成当时的铜钱出去花,哪些拿着大块大块散碎银子出门花的只是小说中或者戏文中才有的。


人已醉梦难醒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古人确定碎银子重量主要有以下方法:

1、用秤作称量。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秤就已经发明并被广泛的使用。古时候人们用特制的体积小巧秤来确定碎银子的重量。




















2、肉眼估算。在双方一致认可的情况下对散碎的银子进行一个双方满意的估价,根据这个公平的估价进行买卖交易。

3、比对。将散碎银子和已知重量的银子进行比对,得到大概的碎银子的重量,这样作的前提是交易双方都不在乎比对中产生的误差,多点少点都不是问题。







4、利用杠杆原理,一个棍子系住中间,一端放上已知重量的重物,另一端放上碎银子,放到两端重量相等棍子水平时,就能知道碎银的质量和一端重物质量相同,这是和秤类似的原理,识别起来更简便。





通过以上分析总叨叨认为古人有足够的智慧,多样的方法来确定碎银子的质量。


总叨叨


白银在明清年间,是一种“法定货币”。但是,官方发行的白银货币叫做“银锭”。“银锭”一般个头较大。碰上日常的小额交易,就需要剪开使用,于是就有了“散碎银子”一说。

那么,散碎银子是怎么称重的呢?

在明清年间,商业店铺里的伙计,通常都练就一种“手艺”---用手称重。一般情况下,一块散碎银子在伙计的手里掂量一下就能知道斤两,准确度非常之高。作为普通老百姓,在出门购物交易时,也常常将用来称散碎银使用的“戥子”(学名戥秤,是宋代刘承硅所发明的一种衡量物质轻重的器具)带在身上。“戥子”属于一种袖珍型的杆秤,很容易携带,其测量精度为一厘,凡是五两以下的散碎银子都能精确称量。所以,老百姓就用“戥子”将散碎银子称重。

以上,就是明清时期散碎银子的称重方法。希望能够帮到你。


老胡说三农


古代普通老百姓如果要交易碎银子会随身携带称碎银专用的戥子,这是一种袖珍的小秤。精确到一厘,五两以下的碎银都可以称量。而有经验的店铺伙计用手就可以掂量出碎银的重量。

实际上在古代使用银子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铜钱交易或者用以物换物的方式交易。明朝以前银子主要是用于国家储备、结算以及铸成各种金银器皿以奖赏臣下或收藏的。如《旧唐书》里常提到皇帝赐某人金银器若干;宋代则出现一些金瓜子、金叶子、金锭、银锭等形状各异的金银铸品;同时,向辽、金、西夏送交的岁币就是用“银帛”。到了明朝,对外贸易极为活跃,大量白银涌入中国。白银这才流通起来。明嘉庆八年,白银才正式的作为法定货币流动起来。

我们现在看古装剧中白银都是银灿灿、光滑闪亮的。但是实际上银子的颜色会很暗、多是青黑色,形状各异、也并非全是影视剧中的元宝形。银子最主要的是他的重量,而不是颜色。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用银子来交易主要是受到明清小说的影响。老百姓是很少用银子来交易。而使用银子的时候都有工具来确定它的重量。


怀冰先生


在古代怎么确定散碎银子的重量?

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现代人感兴趣的【冷知识】。用戥子去称,这个只要对过去历史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戥子可以称碎银子,但你总不能如同现代社会人手一机吧,怀揣把小戥子,随时掏出就称。恐怕不可能吧。



那么这个担负称碎银子的相关单位是什么?根据许多古书记载,这个部门多数为【當舖】【钱庄】,用戥子称银子叫【约】,一般买卖双方进入这种相关部门都会打声招呼“老板,帮忙约一约这点碎银子”。一般都要收取手续费,俗称【抽水】,当然这类机构同时也有着鉴定银子成,色好坏的权威与定位的作用。所以,直到现在仍有人将小额钱钞称为”碎银子”。


[图片源自网络致谢J


杨老帅


古代如何确定碎银子的重量?

1,估

有经验的银店铺伙计,将碎银子放在手里掂一下,就能估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2,秤

有一种专门称碎银专用的秤,叫戥子,即是一种袖珍的小秤。测量精度可精确到一厘。银锭分割成碎银子,割银子的工具有切银子的银刀,剪刀,锤子,凿子,还有称银子的天平等。

3,量

使用专用的容器可以测量碎银子。就好像我国农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量米的米斗,米升,米筒等,你们见过吗?原理相同。



物理佬75957


其实在古代,最为普遍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和银子,而碎银子这种东西,其实使用率并没有想象的高,一般老百姓多用铜钱,而富贾之家,往往消费不会在意找零。

但是,碎银一经使用,还是会涉及这个问题,所以确定重量是关键,那么碎银子有大有小,商贩们是如何判断银子的重量呢?

分两个方面,一般的小地方由于很少接触银子,所以往往不会有计量工具,差不多的价格基本上靠手掂量,或是找别的商家借用,而高档一点的地方了,这些地方往往配套有天平,和戥子,就是小秤。当然,这个天平非常的精准;另外还有钳子,作用就是剪开银子,很多碎银子其实都是从银锭上剪下来的。所以用天平称其实是一个最简单的方式了。

当然也有些比较老练的人,经手的银子多了,拿到银子后大概的掂量一下就知道银子的重量。就好像现在的银行人员,经手钞票多了一捆大概一看就能知道多少钱,八九不离十,是一个道理。

在古代,也有钱庄,钱庄的有把碎银子熔炼成元宝以及把元宝换成碎银子的中枢作用。


井夫子


首先有必要梳理一下: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这一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到了商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达和手工业的兴盛,贝币满足不了市场的行情了,就有了一些替代币。

大秦帝国推广的法定货币为:方孔半两钱,两汉沿袭此币但允许民间自铸。

隋朝发行标准的五铢钱,而唐朝货币则为开元通宝并沿袭了三百多年,宋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现在的四川诞生了。

元代,纸币已成为流通货币,而白银的流通量开始放大,到了明代,白银成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用银两,小额交易则用铜钱,清朝则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还是以铜钱为主。

其实,银子作为货币,并不像电视里那样,那种袖子里藏着或腰上挂着的毕竟是少数有点钱的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使用铜钱,稍微大宗一点的交易,走的不是银票,就是钱庄,而到了清代,银子其实还有虚实之变。

对于是碎银,行家里手掂量掂量也就知道个大概了,更何况买卖都有天平、戥子称重,实在超额的,还有专门的钳子等工具来削剪。


非诗


在古代银子基本都是大个儿造型,如明朝时的“船形银锭”,这种银锭最小额也有五两,碰上日常小额交易,就需要剪开使用。那么剪开后如何确定碎银子的重量呢?用戥子。戥子又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发明的一种衡量工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精密衡器。戥子所称的重量是1斤等于16两的,直至1959年,国务院才发布了计量单位一律改为10两为1斤的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