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影视剧中的头盔全是飞碟帽?

乡村播报橙二狗


如果让人们想象出一个标准的中国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顶盔掼甲、威风凛凛的武将们,同时想当然的认为这些武将门所穿戴的盔甲的样式就是三国时期的盔甲样式。但是,虽然这部电视剧虽然在很多细节上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却唯独在武将门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现了不少根本不属于东汉时期的盔甲式样,甚至出现了日式铠甲部件,比如那个广为诟病的浓浓日式感觉的头盔前立

当然,《三国演义》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导演的一系列电影中,则干脆就是堪称魔幻了。这部导演非常著名的三部电影《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国MK-2钢盔的头盔,而被网友们戏称为“飞碟帽三部曲”(现在还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师》)。其中特别《见龙卸甲》中,蜀汉方头戴英式钢盔,曹魏方头戴德式钢盔,引得很多军迷高呼:“这不是三国!这是阿拉曼!”

从冷兵器历史研究角度,这类影片可能会让有些人误会,仿佛不论是秦末、三国还是明代,中国头盔都是飞碟帽形的。那么,为了整本溯源,本文将主要讲讲真实历史上的中国头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战士头部这一重要部位的防护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为了防护头部,各种各样的“头盔”出现了。华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用青铜头盔来武装战士了,这种头盔在安阳殷墟大量出土,因其与汉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测汉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为了描述这种青铜头盔而出现的。

商代时的青铜胄由整体铸造形成,可能是因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关系,这些商代的青铜胄上往往都有精致的饕餮纹。进入西周时期后,青铜胄开始出现为了追求大量生产而尽量简便的倾向,复杂的纹饰逐渐减少,其形制也越发朝着贴合头形的实用化方向发展,仿佛一个“适合扣在人脑袋上的大碗”一般。

总之,不论是商代的“饕餮纹铜胄”,还是清代的“避雷针”,中国的头盔发展历经了从青铜到钢铁、从甲片编缀到一体式钵胄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纷繁变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导演对于历史道具考据程度的漠视态度。而这可能才是中国影视的最大悲哀。

喜欢更多野文杂史的朋友请关注我 谢谢


乡村播报橙二狗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影视剧里当然不全是飞碟帽,飞碟帽其实是李仁港导演的一个标配,而你配图中锦衣卫的这个帽子,又不是飞碟帽,而是明朝从元朝继承来的宽檐帽。

比较典型的不着调,图中的《天将雄狮》和《见龙卸甲》是比较突出的,前者其实从剧情到人物,再到历史背景,纯粹是为了一带一路献礼的,道具一无是处也不奇怪。

后者则主要是导演本人的恶趣味吧。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胄”,后来的“兜”,其实只有商周时期流行一体浇铸成型,而之后的2000年里,多数为铁片瓣叠压,以铆钉攒钉的方式。

直白地说,多数是用铁片拼出来的。

这种制作方法,形态各异,既有《赤壁》中的样式,也有《敦煌》中的样式,三国汉式铠甲,大家可以看下电视剧《三国机密》,里面比较讲究复原,而明朝服饰,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则比较考究。

至于清朝的避雷针,其实是明朝盔甲的演化,甚至照抄。

不过如果你看了上面的这些讲究的实物,或者去博物馆看实物,就会发现,这些甲胄,往往是扎甲形态(清朝棉甲、布面甲另论),也就是大批甲片叠压编缀而成,这样的制作方式,你让“道具”怎么复制?

对于他们而言,最省事儿、省钱的方法就是用树脂一体成型,然后再上色、做旧,难道几千片甲片一片片给你穿起来编上绳结?

飞碟帽,乃至于上面成龙的头盔,都很简单,放在模具里,一压成型,后面涂上色就能糊弄你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成本问题,不要说香港导演,内地导演现在常拍的电视剧、网剧,里面的奇葩铠甲就少吗?各个都和网游里的装备似的,花枝招展,毫无实用价值,连一点金属的质感都没有。

当然,你也不能真用真的,要是完整铁甲,起码得30-50斤的重量,你让那些小花小草的穿上,别说演戏,站着都费劲。

可以说,这种结果是整个行业循环的不敬业造成的,远的不用学,看看日本人怎么拍严肃历史剧,怎么对待道具,就能活成人了。


刘三解


飞碟帽?我看就是越南人民军的钢盔的翻版,难道各个剧组都有熟人,都能借到越军的头盔,稍稍刷刷漆,由绿变成五彩色,一员名将头上一戴,那个炫。


现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其中有很多描写古时武将风采的。这些武将风采的装束真可与抗日神剧媲美,且难分高低。


(这两张图片的头盔很像吧)

先不说这些影视剧的内容如何,也暂不提演的是那位大将的光辉,我们映入眼帘的往往都先是那炫酷的服装,服装往往是漆皮加的确良,身上怪兽林立,兵器自是超出十八般,全部是特殊装备,这些也就罢了,看那头盔,典型的越南人民军头盔的的翻版,难道所有国家的头盔都改进错了,越南人民军的飞碟头盔才真是时尚引领者?

返回来,我们再来分析,就算不是模仿越南人民军的头盔,那明明在古代起着重要作用的头盔,可是要包裹着整个头颅,基本只留个眼睛、嘴巴在外边,其他部位都在厚重的铁皮下躲避着。

为何又要改进成飞碟帽?


我认为还是为了个别演员的形象问题,你说一部古装剧,还不知上映后票房如何?好不容易请到的一些大牌明星加入助阵,你导演在弄点全裹,就算不全裹的头盔那么一戴,整个巨星就剩下小半张脸了,那可是不得了啊,那万一影响了巨星的风采岂不是巨大损失,就算不说巨星,观众万一看小半张脸认不出来那位巨星,以欺骗消费者为由申请退票,那可是惨了。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飞碟帽好,即遮挡了一秃的头顶,还露出了全脸,完美。


冰雹蓝天


飞碟型制头盔最早出现在小亚细亚,西亚,南俄地区~在公元前600-200年就已经装备在某些西徐亚,希腊,马其顿和某些游牧民的战士的头上了~





之后的本都,帕提亚,萨尔马提亚也先后装备了这一类型头盔



丝绸之路我国也有



我国从两汉时期就有过这种头盔。

多为后勤兵种,弓箭手装备。

骑兵是不会带的。。尤其是北方军队更不会带。

兜风,跑得快了。帽子不要太碍事。

但是飞碟型的凉帽,草帽我们是有很多很多的。。


皮尺之王


夜宴中带面具的武士看着很不爽,孤陋寡闻了,以前就知道兰陵王和狄青是因为容貌秀气没有杀气才戴面具,那么既然戴面具的特别提出来,那基本可以说明不戴面具才是主流。不知道有么有这方面的达人解释下。国外的电影天国王朝,亚历山大大帝,角斗士之类的盔甲服装都很考究,中国的电影感觉导演自己不懂还不去咨询,弄一堆乱七八糟的奇奇怪怪的看着都烦


像风一样自由25903472


有些导演一类是无知,另一类是缺乏文化自信模仿西方武士装饰,总之现在这类导演都是瞎扯淡!





卧雲斋主


演员佩戴方便,可以让很多明星露脸,卖颜值,提高收视率。


铁血战盟视频


中国古代头盔自宋朝以后确实一度盛行你所谓的飞碟盔,尤其是元代,明代,大量实物,绘画,文献对此有记载。清朝盔甲影视剧中大量体现。相对比较真实。日式盔甲其实是对唐代盔甲的模仿和夸张,不过貌似我国盔甲是没有面甲的。秦汉时期的盔甲影视剧反应比较真的我觉得是汉武大帝这个电视剧。春秋战国的盔甲么,甲就是基本的甲片编织。头盔就是简单实用的深半球形,后部略长。


往事如风余生若雨


因为我们的文化多讲究意境,很多东西都是意思到了就好了,没那么严谨。西方人比较严谨,他们的文化造成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做事方式。这也是西方人优于我们的地方。东方人都活在幻想和意境中。


所罗门嘉文


1.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道具仓库里就这货多,将就用,节约经费。做新的样式的头盔多麻烦,还费钱。

2.导演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式的头盔,人家毕竟不是学历史或考古的,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差点。何况绝大多数观众也可能跟导演一样。特别是负责审查的那几个哥们,傻傻的分不清,容易糊弄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