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这是整理出版的书稿,欢迎大家挑错!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单人单骑 | 403天 | 31省区 | 7万公里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侗族好用木”是初到桂北侗寨最直观的感觉;从桂北进入黔东南,发现不止侗族有此爱好。

跑了几个省区,觉得中国的传统民居,地方特色远大于民族特色。民居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黔东民居多为木屋,除了当地木材比较丰富,还因为当地土质粘性较差,无法夯实为墙。

黔东南土著以苗、侗为主。如果要在两个民族的木头建筑中寻找不同,侗族的鼓楼算是一大特色。

从广西程阳侗寨到达贵州从江县小黄侗寨,天色已近黄昏。相中一个未完工的在建鼓楼扎营,因怕触犯侗族禁忌,网上查了一下鼓楼的资料。鼓楼主要是侗族共商要事和逢年过节相聚娱乐之所,祭祀拜神的用途似乎已经淡化,便放心住了下来。

至于百科上“登楼击鼓,号召群众”的说法,看过几个侗寨鼓楼,心中存疑。也许侗寨鼓楼的原始功用如此,但从现存的鼓楼看不出这一点,至少现存的鼓楼大多不可攀登。这种说法更像是下筑高台,内置大鼓的汉地鼓楼。

侗寨的鼓楼,上部如塔,斜檐屋屋向上堆叠,高出村中民居数倍。首层似亭,中央设有火塘,鼓楼之所以建如此之高,避免村民围火欢聚时火焰烧到楼顶应是原因之一。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搭好帐篷,天已尽黑,楼外没有月色星光,能隐约看到村中的灯火。突然一声炸响,漆黑的夜空闪出几朵五彩烟花,接着响声越来越紧,烟花越来越炫烂。一两分钟后,随着一串哔哔剥剥的余响消散,村寨瞬间恢复了它原本的宁静。

打开手机日历看了一下,当天并非节日,猜想应是村中有什么活动或是侗族的什么特别日子。于是锁好车,将行旅丢进帐篷,背着相机往村中走去。

村子较大,近似于乡镇,没有路灯,两侧村民家的灯光透过门缝洒到村道上,明暗错杂,免强能看清路面。走几十米,村道被小河切断,一座风雨桥横跨河上相接。过桥,一座古旧的鼓楼立于桥头右侧,鼓楼火塘内有火燃烧,大概是在焚烧村里的垃圾,几个小孩围着火塘戏耍。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过鼓楼即是村中街道,街上比较冷清,偶有少男少女换手在灯影中漫步,从交谈的语言判断,都是本地村民。有蔬菜店正在收拾打烊;有杂货铺还在明灯营业;还有一些做宵夜的烧烤摊档,不过几乎没人光顾,老板都在那里静静地候着。

在村中走了半圈,冷冷清清的,没有什么搞活动迹象。向一个骑车上街买东西的小伙询问烟花的事。他告诉我,村中有人建新房放的烟花,没有什么活动。

我看他也没什么要紧事的样子,绊住他在街上闲聊。小伙二十岁出头,姓吴。我问他们的祖辈是不是有一长串名字;他说他知道的祖辈都是用的汉姓。

现在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我很好奇他怎么没去打工。他说他没什么远大的追求,能弄到一口饭吃就行了。他告诉我他村子附近有矿山,田地因开矿被污染得没法耕种,村里人大多都做小生意谋生。他如此一讲,我已经猜到他是在村中做生意的了。

他说他们村里正在开发旅游,拆拆建建,没什么好看的,建议我去附近的黄岗村,那里的侗族传统比他们村保存得更为完整,更原生态。

当晚黑灯瞎火的,在村中也没看到什么。第二天清晨登上村头山丘一看,村中确实到处都是工地。

我在村头一口山泉水井边舀水煮面,一个中年男子好奇凑来闲聊。他告诉我,我搭帐篷的鼓楼附近本是一坝水田,正在修建“多彩贵州”的广场。他随手一指说“这边是商铺区,这边是餐饮娱乐区,再过一年,我们这里就好玩了,不过到时要买门票了”。

我无意了解旅游公司如何装点这侗族古寨,吃过早餐往黄岗村。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

  • 未完待续……

>>>>>>>>>>

…………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想落天外

云南文山人,不识时务的八零后,上过八年学,读过二十几年书,半个汉语言文学科班生。爱旅行、爱写作;现漂在大理摆摊、读书、写字。

连载:民工小哥,骑着摩托只身环游中国(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