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西洋风情

明成祖为何要谴派郑和下西洋呢?专家的解读过于沉重,不妨先读一段轻松的《明史演义》:明成祖“寻复派宦官郑和,游历外洋,名为宣示威德,实是踪迹建文。原来建文帝出亡云南,驻锡永嘉寺,埋名韬晦,人无从知。成祖疑他出亡海外,因命郑和出使,副以王景和等,特造大船六十二艘,载兵士三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沿海而南,经过浙、闽、两粤,直达占城……郑和等既到占城,并不见有建文帝形迹,暗想建文无着,未免虚此一行,不如招致蛮方,令他入贡,方不负一番跋涉。当下与王景和等商议,决意遍历诸邦,自占城南下,直至三佛齐岛国。”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古代越南人

《明史演义》的作者蔡东藩,是晚清的一个老秀才。明清的科举之途,“秀才”只是个“入门级”,但千万不要低估秀才的知识水平。蔡东藩认为郑和下西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缉拿建文帝;目的地也只有一个,就是占城。在占城一无所获,临时动议“遍历诸邦”。

虽然不能肯定蔡东藩说法正确,但也不能证实他信口开河。永乐三年(1405)正月,明成祖曾有诏谕。这份诏谕中,对郑和下西洋的目标、任务应该有明确的表述。可惜的是,这份诏谕已经散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目前能见的最早的一份,只有这则《明成祖实录》的记载:永乐三年“五月己卯,遣中官郑和等赉敕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织金文绮彩絹各有差。”

史料缺失,为蔡东藩留下了足够的创作空间。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宝船模型

刊刻于明万历年间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对明成祖谴使西洋的目的与正使人选锁定郑和,又给出了一个貌似荒诞实则深刻的答案。

《西洋记》作者罗懋登,生平事迹鲜为人知,一生著述百余万言,结构七十余万言的《西洋记》驾轻就熟,绝对是晚明的世外高人。世人耳熟能详的完整熟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即出自《西洋记》第十一回。欧洲汉学领袖(荷兰)戴文达(

Duyvendak),甚至认为罗懋登是个读过但丁《神曲》的人。

罗懋登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归之于“历代帝王传国玺,陷在西洋”。郑和率领庞大的舟师前往西洋,就是要取回传国玉玺。这个说法肯定有悖史实。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后,确实没有搜获建文帝的玉玺,但朱棣命人一气刻了“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等宝玺十七颗,即位第三天这些新朝玉玺即陆续启用。 罗懋登杜撰的郑和下西洋动因,比蔡东藩的演绎更容易否定。

现实当中,不会有哪个皇帝因缺少“公章”发愁。“历代帝王传国玺”的取得,无法是谋求皇位的正统性。这个意义的理解,罗懋登明显是写对了。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古代文物

下西洋的统帅人选,罗懋登在《西洋记》中首先让钦天监的官员画出了一个圈:因为出现“帅心入斗口”的天象,下西洋的统帅必须是“万岁爷的左右近臣。”

天象即天道,钦天监传统社会的理论权威与政治权威。

在钦天监给出的圈子里,罗懋登虚构了“长老”与“刘诚”两个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一致意见是下西洋统帅非郑和莫属:“长老”通过法术,看出郑和 “不是凡胎,却是上界天河里一个虾蟆精转世”;刘诚通过相面,认为郑和有班超之相,出使西域(西洋)可立下不世之功。罗懋登以荒诞不经的论据,论证出了郑和具有航海、外交诸方面专业才能的结论。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人的这一系列形象思维,其实足以为同时代的大众所认同。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是不是真信天命不知道,对命运绝对是相信的。明谢肇淛《五杂俎》载:“太祖高皇帝已定天下,募有与己同禄命者,得江阴一人。召至,欲杀之。既见,一野叟耳,问:‘何以为生?’曰:‘惟养蜂十三笼,取其税以自给。’太祖笑曰:‘朕以十三布政司为笼蜂乎?’遂厚赐遣还。”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养蜂

明太祖相信同年同月同同时辰出生的人,会是一个相同的命运。那么,与自己同时出生的人岂不也要当皇帝么?这找啊找,还真找到江阴一个养蜂的老头。乡下这老头,还真是个“皇帝”:朱元璋有十三个省,他有十三箱蜜!

明成祖决定让郑和担任出使西洋的正使,确实用上了相面

绝技明成祖在人选问题上踌躇不决时,是袁忠彻让其下定了决心。《古今识鉴》载:袁忠彻回答明成祖,郑和 “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古代文物

袁忠彻的底气就是相面。郑和是怎样的一副面相呢?《古今识鉴》云:“内侍郑和……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

此时的袁忠彻,只是个从五品的太常寺丞,在皇帝面前说话这么有份量,因为他是袁珙之子。

袁天罡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袁珙等于是明朝的“袁天罡”。

袁珙(13351410),字廷玉,号柳庄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相术奇士。袁珙对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明陆容《菽园杂记》曰:“太宗(朱棣)初无入承大统之意,袁珙之相,有以启之……太宗之有大志久矣,(袁)珙之相,特决之耳”。

袁珙鼓起了朱棣夺取皇位决心,还帮助朱棣给了对手致命一击:袁氏父子给朱棣的手下相面,他们将来个个都要飞黄腾达;给朝廷派驻文武官员相面,这些人将来个个都不得善终。一边是群情振奋,一边是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袁氏父子对朱棣那是铁了心地用心。

将袁氏父子引荐给朱棣的,又是立下“靖难功臣第一”的姚广孝。郑和与袁珙、袁忠彻、姚广孝,都是明成祖的心腹。褫去文人附会的神秘传奇,一根穿凿于众人间忠诚的主线昭然若揭。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原来是这么来的!

大明史无前例的下西洋活动,真的就像老秀才蔡东藩写的那样么?

郑和下西洋,历史学家搞不清的事小说家反而说对了!

万国来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