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科普:膠東哪些地方容易下冰雹?冰雹雲是如何移動?

今天下午,膠東不少地區下起了冰雹,在這櫻桃收穫、蘋果套袋的時節,突來雹災,頗令人心痛。

科普:膠東哪些地方容易下冰雹?冰雹雲是如何移動?

在直觀的感覺上,今天的冰雹算是“突如其來”;但從歷史資料來看,五六月份,可謂膠東冰雹災害的一個高發期。此文即根據史志和氣象資料,盤點膠東過去的雹災情況。以史為鑑,或許可以幫助大家瞭解更多關於冰雹的知識,增強防範。

說到冰雹,首先了解一下冰雹的成因。根據中國氣象局網站的介紹:“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的直徑達5毫米以上的固態降水物……冰雹雲的雲層一般很厚,雲中對流很強……冰雹雲中上升氣流很強,它將雲下部不斷增長的水滴送到雲的中部成為過冷水滴。雲中的下沉氣流可將上部的冰晶、雪花帶到中部,過冷水滴與冰晶或與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漸增長而形成霰或自然凍結成凍滴。”

簡單總結的話,冰雹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強對流空氣和大量的水汽。膠東半島三面環海,夏季地表(海表)升溫快,大量水汽快速上升,在高空中遇冷,就容易形成冰雹。

據《山東省氣象志》記載:“(山東)各地年降雹最多日數在1~5天之間。半島內陸、沂蒙山區大部、魯北局部地區和淄博、昌邑一帶為4~5天,其中商河、壽光、招遠、萊陽等地最多為5天。”(1950~1980年之間的統計資料)

科普:膠東哪些地方容易下冰雹?冰雹雲是如何移動?

(《山東省氣象志》中的冰雹分佈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半島內陸”,指的不是半島和內陸,而是膠東半島的內陸地區,實際上就是招掖交界、招萊交界、棲黃交界、棲蓬交界一帶。

而在老《煙臺市志》當中,對於膠東冰雹易發區域總結的更為詳細。老《煙臺市志》統計的資料,大多是1985年以前的數據,彼時,威海尚未單獨建市,即墨和萊西劃到青島的時間也不長。因此當時的數據,在整個膠東地區也頗有代表性。

根據該志書的總結,膠東地區的冰雹天氣,主要形成於北部沿海,共有4條常見的冰雹移動線路,分別為:

“一是起源於萊州灣,經掖縣大原、驛道,萊陽縣團旺、姜疃至海陽縣行村。

二是起源於招遠縣外海,經招遠縣辛莊、道頭,萊陽縣沐浴店,海陽縣發城、辛安入黃海。

三是起源於黃縣北外海,經黃縣羊嵐、丰儀,棲霞縣蘇家店、大柳家,海陽縣郭城、高家,乳山縣乳山寨至乳山口入海。

四是起源於蓬萊縣黃海岸,經蓬萊縣劉家旺、大季家。福山區古現,牟平縣高陵、莒格莊,乳山縣馮家、徐家入五壘島灣。”

因此,位於線路上的掖縣南部,黃縣、招遠縣、萊陽縣中部,海陽縣北部,乳山縣西部等地區,均為冰雹的多發地區。

從今天的情況來看,龍口(黃縣)、蓬萊、棲霞均有冰雹,對照上面的介紹,這股強對流空氣,應該是源自龍口和蓬萊以北海域。其中,棲霞的蘇家店鎮有冰雹,而臧家莊鎮僅僅是雨,可能與艾山的阻隔有關,氣流從蓬、黃南下,從艾山、崮山西側的蘇家店鎮入境棲霞,西部的觀裡、官道均受影響。

從時間來看,五六月份的確是膠東地區冰雹的高發期。在老《煙臺市志》中共記載了32次雹災(1951~1985年之間的數據),其中發生在五六月份的就有19次。1984年5月28日發生了一次較大的雹災,資料記載:“(當時)棲霞、萊陽、招遠3縣降雹約15分鐘,出現最大冰雹直徑9釐米,僅棲霞縣農田受災面積29萬畝。”

科普:膠東哪些地方容易下冰雹?冰雹雲是如何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