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漢字故事|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家鄉嗎?聽說河南曾生長過野象?

漢字故事|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家鄉嗎?聽說河南曾生長過野象?

大家都說中國的地圖形象像是一隻公雞。這隻公雞碩大、肥壯。這幅公雞地圖輪廓清楚,清晰顯眼,生動盎然。同時,他也有自己的雞頭、雞背、雞尾、雞肚……他的每個部位都被獨特的省份佔據著,那麼你知道各省份的簡稱以及來歷嗎?

省區簡稱順口溜

新青蒙西北見,黑吉遼東北寒。

寧陝甘站高原,京津滬持渝前。

晉冀豫黃河岸,蘇魯浙逛海灘。

湘鄂皖雲贛川,藏貴黔大西南,

閩粵桂望嶺南,瓊海臺波濤間。

特港澳倆彈丸,顆顆是神仙丹。

不難發現,中國各省的簡稱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對漢語漢字的使用者來說,找到各省簡稱在歷史、風物上的聯繫並不難。

不過由於歷史的流轉,很多省份的簡稱來歷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下面讓我們看看這些省份,是否與你理解的簡稱可有出入?

河南

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冀和豫。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不光如此,這古九州的“豫”字,還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地理氣候大變遷。

在金文中,“豫”的字形,好像是一個人看著大象。《說文》裡說,“豫,象之大者。”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經常發現商朝貴族田獵捕象的信息。

漢字故事|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家鄉嗎?聽說河南曾生長過野象?

這說明,在商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原是存在大量野象的。野象、犀牛等種群的存在,證明中原地區曾經長期處於“全新世大暖期”,這一氣候期大致在9000年前到5000年前,基本吻合我國的新石器時代到商朝這段時間。進入周初,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野象棲息的地域也整體南移到淮河流域。

漢字故事|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家鄉嗎?聽說河南曾生長過野象?

同時,據史書記載,曹衝稱象故事中,象是孫權從江南吳國境內進獻的。這說明三國時期,已經很難在中原發現野象了。

廣東

金文中,粵字是由“雩”演化而來,它的字形像是海洋上的氣流受阻,巫師祈求降雨。

《詩經》裡,粵常和“越”通用,含義也是一樣。在先秦文獻中,中原文化對長江以南沿海部族,統稱為“百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駱越、于越等。從簡稱上看,粵(通“越”)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和越文化有關的省份。

字形上看,“越”又同戉,指的是生產“戉”這種兵器的南方部落。具體的兵器形態,可以看看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鉞。

廣東的“粵”起源於南越國。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中原文化融合的政權。在南越國建立之前,秦朝就已經完成了大範圍的民族融合。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逃亡被捕者、入贅者和賈人進入百越。這批人口共有50萬,其中大部分是商人。由此可見,嶺南人的經商血統是一脈相承的。

漢字故事|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家鄉嗎?聽說河南曾生長過野象?

圖片丨為聯通嶺南,秦開通靈渠

湖北

幾年前,有人提議改湖北的簡稱,說“鄂”不吉利,通“惡”。此話一出,海南省不答應了,難道你說我“窮”(瓊)?黑龍江也不黑啊?這個諧音梗有點尷尬。

鄂不僅不惡,裡面還隱含了一段十分曲折的歷史密碼。

在商代,鄂通“邘”(音於)。《戰國策》裡曾提到:“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可見,比起魯、晉,鄂的歷史更為悠遠。說起這個鄂侯,一半以上中國人會很熟悉。他就是《封神榜》裡被商紂王做成肉乾的那位。

考古專家研究,鄂城位於今河南沁陽縣境內。為什麼河南的“三公”跑到湖北去了?歷史上,鄂國是商朝便有的古國,實力不可小覷,在西周初年,周鄂關係密切,但到了周夷王時期,周室衰落,鄂侯率淮夷反周,引起周天子震驚,舉國之兵令西六師、殷八師全面出擊,無遺壽幼,滅了鄂國。

漢字故事|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家鄉嗎?聽說河南曾生長過野象?

鄂族不得不南遷,直到今天,在今河南偃師東南有一處古地“鄂嶺關”,鄂族曾在此暫住。後經隨棗走廊,進入隨州、鄂州定居。這麼看來,湖北人、河南人都是本家。

簡單的漢字故事,大夥兒都瞭解自己家鄉簡稱的來歷了嗎?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便滿懷優雅與浪漫,管是漢字、書法,還是其他……儘管沉睡千年,卻依然能有章可循、有史可考,可喜可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