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洪洞大槐樹

洪洞大槐樹

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至永樂十五年(1417)期間,大槐樹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2千米的賈村西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遷徙18次,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發邊疆、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遷徙涉及姓氏1,230個,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600年的繁衍生息,移民後裔數以億計,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因此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被炎黃子孫當作 “家”,稱為“祖”,看作“根”。

洪洞大槐樹

發生在明朝的移民大遷徙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

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旱災及蝗疫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 據《元史五行志》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禾不入地、人相食”,至正元年(1341)到至正二十六年(1367),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氾濫,百姓非亡即逃,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為此,元朝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由於人、糧劇減,明朝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洪武十年(1377)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

洪洞大槐樹

明朝建立後,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積骸成丘,居民鮮少,多是無人之地,累年租稅不入,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

洪洞大槐樹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及蟲災,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經濟繁榮,人丁興盛。相鄰省分有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變得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189萬1千多人,河北人口是189萬3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403萬餘人)。於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1398在位)採納了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時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洪洞大槐樹

根據《明史》《明實錄》和《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佈在30個省市的2,217個縣市,總數達百萬之眾。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陝西、甘肅、寧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雲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臺灣111個縣市。

……

洪洞大槐樹

相傳離鄉時,廣濟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明朝官府就在樹下為移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發給所遷之民耕牛、種子和路費,按所去地點編隊出發。

洪洞大槐樹

被遷者思念故鄉,凝眸著古槐,見棲息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哀鳴,頓感自己可能畢生難回故土,哀鳴彷彿為己送行。

為讓子孫永遠記住家鄉的模樣,他們就以最顯著的大槐樹和老鸛窩作為方位座標。“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樣的歌謠世代傳唱。

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老鸛窩是一個情結,世世代代為移民後裔魂牽夢繞,它是老家的標誌,是祖地的圖騰。六百年來,汾水之灣,槐蔭之下,鸛鳥群棲,戲水覓草,追逐鳴囀,聲猶在耳。遊子思鄉之情,因鸛鳴而愈濃,移民戀祖之懷,緣鸛鳴而愈切,今回故鄉踏故土,償先輩之願,敘宗族之情,連源流之誼,續世代之好,果如鸛鳴之韻,繞樑迴野,久久不絕。

洪洞大槐樹

洪洞大槐樹

(文+圖:王永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