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宰相之杰”为何遭遇“死后之辱”?

“宰相之杰”为何遭遇“死后之辱”?

大家读这篇时,一样问自己两个问题:

1.张居正因何为后人称颂?

2.张居正为什么在死后被清算?

记得高中学历史的时候,介绍张居正时主要讲的是“张居正改革“。那时多把他定位为政治家、改革家而非官僚,也多强调他改革的大刀阔斧和卓越政绩。

历史课本之外,让我对张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精于厚黑学的智谋。

“宰相之杰”为何遭遇“死后之辱”?

大明王朝最为优秀的几位人物曾共同把厚黑学上演得淋漓尽致:严嵩、严世蕃父子整死夏言;接着徐阶从严世蕃下手,搞垮严家,后却被高拱算计,黯然离场;高拱上台虽春风得意,不料被低调的张居正的黑枪结果了,张居正由此成了大明王朝的神话。

这样一个工于心计的人怎就落得个死后名节不保,被自己的好学生清算,甚至险遭鞭尸?用大清官海瑞的话说,张居正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工于谋国

在张居正辅政期间,万历皇帝学什么、怎么批奏折、花多少钱都得听他的,皇太后也是对他言听计从。他完全可以只手遮天、作威作福,还干什么事?改什么革?若说是他富国强兵、不让百姓卖儿卖女的政治理想,不为过。为了这个理想,他得干事,不仅要干,还得要事事干得较真。

之于较真,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考成法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下面的员工做绩效考核:年初列出每个人要完成的工作,并记录在册,到年底一核对,其标准为欠税是否能够追缴,盗匪是否能够擒获,没完成的就降职、下岗。官员前案未结,就不许升迁离职,甚至有些已经退休或正在养病的官员还要被传询答复问题。于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姑息,百事推诿的状况大为改观。

“宰相之杰”为何遭遇“死后之辱”?

还有,财政上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结果是“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先打击了犯边倭寇的气焰,然后镇北边,大大打击了俺答的气焰。结果是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连国库都日见充实,这和张居正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拙于谋身

虽说张是位极有能力的臣子,但却不像海瑞那样是个道德标兵。他要求皇帝、官员克俭,但自己出行的阵仗比皇帝还浩大。书中有个小故事,讲的是,他返乡奔丧,所乘轿子三十二个轿夫抬,轿内客卧套间、一厨一卫,两名小僮在内侍候,估计应该比现在十七座的考斯特都大。其死后被抄家,抄出来的财产能让皇帝吐血……

“宰相之杰”为何遭遇“死后之辱”?

别说时下,就算当今,我们大家都是歌颂清廉的官员,相比是否有能力,老百姓更在乎他能否站在道德制高点。自古以来,这些正人君子考虑的不是做出政绩,而是做个道德标兵。然而,世上能有几人能做到海瑞那样呢?

付诸东流的事业

张居正的10年新政,其重点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张居正力图振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至抗拒横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犹可利用权势压制他的批评者,可是一旦身故,他的心血事业也随之付诸流水。

他用皇帝的名义责令各府各县把税收按照规定全部缴足,这一空前巨大的压力为全部文官所终身不忘。他们受到威胁势必集体给皇帝压力,加上张居正的骄奢和对他人的严苛,皇帝也看不下去。所以,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说,张居正死后遭遇清算,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

——未完待续——

From 思酷内容部

思酷:专注于一体化移动学习 官网

http://www.scho.com/index.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