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宅门》里大清亡了为啥不把大爷接回家,也没有大爷的消息,这合理吗?

呀呀我来也


大宅门第25集,韩荣发在贵武的挑拨下,远赴陕西户县寻找白颖园。



虽然白大爷一眼就看出韩荣发来者不善,戳穿了韩荣发的身份,但白颖园德行踪算是彻底暴露了。二奶奶和白大爷,西安沈爷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付诸东流,连观众都替白大爷捏了一把汗。 恰在此时,武昌起义了,大清帝国这座大厦轰然倒塌,这对靠着宫廷奉养做生意的百草厅并非什么好事,但对于白颖园来说,却是长出了一口气,多年来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撤去,清朝即灭,清法也随着废去,白大爷安全了。

替白大爷提心吊胆的二奶奶和沈爷,也算是解脱了,这桩陈年旧案从此被扔进垃圾桶,韩荣发也对白家没了任何威胁。 白颖园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人,迎来人生的第二春,回北京看看完全合情合理。但吊诡的是,白大爷从此就如同从《大宅门》故事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就让人费解了,为什么白颖园不回北京呢?究竟是导演的疏忽,还是另有隐情呢?

本文试做一分析,说的不对,敬请各位方家批评。 在我看来,大宅门里的傻大爷,非当一点也不傻,其聪明才智还远在众兄弟之上。只不过白颖园一直用品德驾驭才干,宁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外表看来非常朴鲁,其智谋也常不被人察觉。 安国办药,白颖宇贪污宫中钱财,白颖园为什么不揭穿?只有真正孝敬过晚年老人的人才会明白,因为父亲老了,身体不好,对这样的老人只能报喜不报忧,许多不好的事只能藏着掖着,捅破容易,但气着老人真不是闹着玩的。 白颖园是个大孝子,是代董事长,在父亲未亡,自己还没有完全掌家以前,他的处理方式其实无可厚非。后来二奶奶病危,白景琦处理方式也一样,白三爷一个不小心说漏了嘴,让二奶奶知道白敬业的腿被打断了,气的二奶奶连饭都不吃了。


故事没有给白颖园更多的机会。但我相信,如果白颖园有机会当白家第二代掌门人,他不会坐任老三胡闹,用二奶奶母子之能克制老三的任性就可以了,问题并不棘手。 曾国藩一次和幕僚煮酒,论天下英雄,一个属下说:“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彭公是指彭玉麟,李公是指李鸿章,都是当时的人中龙凤。曾国藩听了这个属下之言,追问道:“那你觉得我怎么样?”当时曾国藩经略东南诸省,握有生杀大权,这个问题回答不好,马上就可能有塌天大祸,属下们不敢随便评价领导,都装聋作哑。这时从幕后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公仁德,人不忍欺。”曾国藩大喜,重用此人。


套用到《大宅门》里:白景琦威猛,人不敢欺;二奶奶精明,人不能欺;白颖园仁德,人不忍欺。前两种不欺,容易理解,但白颖园的不忍欺,却并不明显,比如老三白颖宇,就经常骑在哥哥脖子上拉屎,母亲白周氏也一碗水端不平,连自家人都如此,何况外人? 可问题是,除了弟弟和母亲,还真没有人再曾欺白颖园。白颖园孤身亡命西安,没有经历落井下石人情冷暖,沈爷不仅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白颖园,还给他干股分红,为他在慈禧和李莲英面前仗义执言;一个北京人孤身住到户县乡下,乡民们把他当自己人看待;连仇人詹家,都对白颖园动了恻隐之心,詹王爷母子是真心不想让大爷死。这固然是因为白大爷学有所长经世致用,但仁德才是他真正的武器,到了哪里都不会和人斤斤计较,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白颖园,确实是让人不忍欺。


民国来了,但北京不能回。二奶奶母子之所以掌权,是因为白颖园不在了。白颖园回京,就跟当年明英宗北狩归来一样尴尬,无法安排,给二奶奶母子的地位行成威胁,老三会趁机兴风作浪,一场宅门宫斗无可避免。这样的情形,二奶奶不愿意看到,白颖园同样也不愿意看到。所以二奶奶没有邀请,白颖园也没有主动要求。

白颖园性格淡薄,不愿与人争是非,何况这样的是非有可能导致大宅门败落。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顺其自然,在西安安心给老乡们看病吧。 故乡让人魂牵梦绕,北京的一切历历在目,我想白颖园肯定有那么一段时间,是非常想回北京看一看的,但他终究没有回去。白二奶奶七十大寿,比她年龄更大的白大爷从西安捎来了五色谷,说明老人家在西安很长寿,很惦记北京的一切。

此后,再也没有白大爷的消息。窃为他思量,百年之后,应该移柩北京,墓地与父母为邻,也好让这位大孝子在九泉之下,了却生前未尽完的孝道。


董狐笔


电视剧《大宅门》之所以经典好看,主要在于走心。清朝没了,按说白大爷应该回老家,至少是回老家看看。但白大爷没回去,白家也没人来西安接他,电视剧更没有表他的后来…这究竟是为啥?



我个人觉得白大爷不回老家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虽说韩荣发还是“发现”了白大爷,但此时清朝已亡,回归北京老家看起来万无一失。不过,所谓的万无一失,那是我们这些已经知道这段历史的当代人所认为的,实际 上朝代更迭没那么轻巧简单,当时的时局依然混乱,白大爷小心了那么多年,自然不敢保证这一次准没事。所以,谨慎的他,为了全家人安危,还是忍住了回家。



其次,白大爷知道白大奶奶早已自尽,他的老伴儿已不在,儿女也都成家立业,父母也都不在世了,他基本没什么念想了。回老家万一给孩子们增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也挺让人不自在的,白大爷这辈子最不爱给人添麻烦。



再者,回北京老家,估计下半生就白大爷一个人过。而西安这边,他生活了很多年,已经习惯了。留在西安,还能给这里的黎民百姓看病,也符合白大爷善良为人,悬壶济世的“人设”。



最后要说,不是白家人不接白大爷,而是白大爷不让接,他早就换了地方了。只是逢年过节,白大爷会往老家发一些土特产,一来让家人尝尝,二来报平安,说明自己还活着,过得还不错。



有人说,白大爷不回去是怕搅了白二奶奶和白景琦“当家的局”…也许吧,反正白大爷一辈子都在替别人考虑,他这一辈子过得太不容易。


南瓜报告


白家大爷的事先还得从白家与詹王府结怨说起。

白家二爷为詹王府大格格号出喜脉,由于不知其中利害以致被詹王府杀马砸车。后来白老爷子亲自号脉并暗地设计给大格格吃安胎药,詹王府大格格产子以致两家结怨。

后来白家大爷因为给宫里的詹王府二格格看病而二格格死了,因此入狱被判斩监候,在朱顺和严爷的帮助下,用死囚替身逃过一劫,后逃至西安。

以下是个人分析的白家大爷不回去的原因

1 大清虽亡,但是在那个混乱年代朝廷的更替并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同时会不会出现大清重新夺回政权了这都是未知的,所以小心为好。也谨防了前朝的残余势力来找麻烦(毕竟白家大爷是逃狱,白家心虚,兵荒马乱的年代会不会有人趁机来敲诈,如果有人上报那么知道消息的人借机勒索是少不了的,虽然管他狗屁清政府但能捞银子的事他们可不含糊)。

2西安有白家的分店是老六负责,白家大爷想捎个话什么的方便。

3他医术高超,为乡邻们治病 在西安多年与当地人相处甚好,

4白家内部勾心斗角多,白家三爷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如果白家老大回去后,三爷会不会兴风作浪,二奶奶要不要交出白家的管理权?不如在西安清闲自在

5白家大爷的性格使然 另外自己的孩子也已经都长大了 也不需要怎么操心了

6白家大爷年事已高 生死看淡


以上是个人观点 还有其他原因欢迎补充


影视有约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正如二奶奶早年所说,世事难料!尤其是皇宫或者朝廷的变化,更很难预料,200多年的大清朝灭亡了,可谁又能保证它不会东山再起?如果将大爷接回来,未来清朝在复辟,白家会不会又遭受大难,早年不敢冒险,即便是后来也不敢冒险。

其二,清朝灭亡的时候,大爷已经在陕西生活了将近30年,甚至比待在北京的时间都长,早就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再让他回北京,从生活习惯上来说也很难再适应了,而且在陕西数十年,他也有了自己的圈子,既有药行老板照顾,也有乌家夫妻陪伴,大爷的日子并不寂寞。



此外,当年白家一家从陕西回北京后,二奶奶虽然没有公开大爷的消息,但却对大爷的后事进行了准备,选择在陕西开的分号,并让大爷的后人来继承接班,实际上是选择在陕西分给了大爷这一脉一笔家产,这还没算大儿子景怡继续在北京做官和帮助二奶奶打理北京的家业,既然陕西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家产,大爷自然也没有必要返回北京。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大爷是长房长子,原则上应该是继承白家家业的继承人,但因为早年蒙冤入狱,二奶奶临时上位,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二奶奶已经重新恢复了白家在北京的产业,成为了百草厅在北京的掌门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爷如果返回北京,大爷与二奶奶的关系和地位都比较尴尬,请示还是留在陕西更为顺心一些。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问题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觉得大清亡了,大爷就可以回来了,可以团圆了。


慢慢的,我也想明白了,回来也未必是团圆。


医药世家白府与官宦世家詹府,由于詹府的大格格一对私生子女的纠纷而结下深仇。正值宫中死了一位女嫔妃,乃詹家的二格格,詹府王爷乘机将白府大爷白颖园牵连在内,打入死囚牢。


大爷在进牢之前,家庭和睦,儿女双全,既是宫廷太医,又是白家百草厅未来掌舵之人,可谓风光无限,前途无量。


白大爷君子作风,医术高明,且品行端庄。


要是没有慈禧宫斗,连累到白家这档子事,白家掌舵的应该是白大爷无疑。


一来,白大爷是长房。

二来,白大爷有公职在身。

三来,白大爷医术高超。


好,现在说说,为什么白大爷为什么不能回来。


第一,白家二奶奶,挽大厦于将倾,在白家生死存亡之秋,白家老太爷把家交给了二奶奶,二奶奶也不负所托,不但稳住了白家将倒的局面,还盘回百草厅,使得白家东山再起。


第二,大爷白颖园在即将被砍头,命丧黄泉之际,白家二奶奶从中斡旋,偷天换日,悄默声的救了白家大爷一命。

第三,在白家大房因为大爷要被砍头,大奶奶自杀后,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家里也没留下多少银两,二奶奶视为自出,不但养育长大,还培养成才。


第四,大爷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心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锦衣玉食,左拥右呼,好不体面,如今虽身处茅舍,却怡然自得,泰然处置。


第五,白家回京城后,就和沈家合股,开了一家百草厅分店,这也是为了白家大爷能有容身之处,能够有自己的产业,有进项能够颐养天年。


第六,医者,本为慈悲心。白家大爷,心地善良,宅心仁厚,能够居僻壤传至医术,行医救人,这未尝不是他的宏愿。


第七,二奶奶打发了一个大爷爷的儿子去经营西安百草厅,也就是为照顾大爷,养老送终,行天伦之乐。

有人说,白家大爷回到京城,可能会挣权,我觉得不会,他心胸装着天地,怎么会为那点小权弄得鸡犬不宁,老三贪污,大爷为了不让老爹操心,宁可自己填补空缺,也不会告发老三,这是何等的大度。再说,白家二奶奶,对他有再造之恩,那么他更不可能回去夺权。


综上所述,人的一生,能够做自己钟爱的事,并且能够帮助他人,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未尝不是人生幸事。


娱乐和倩倩


很多观众看完了《大宅门》后,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大清朝都灭亡了,白家却没有把当年蒙冤救出去的白大爷(白颖园)接回北京呢?

而且自韩荣发被贵武挑拨,赶赴西安寻找到白大爷,准备揭发颖园欺君罔上罪行之时。恰逢武昌起义、大清灭亡,颖园才化险为夷。但之后剧中却基本再没提到白大爷的消息,这里是否另有隐情呢?且听我分析道来。

其实,白家并没有忘了大爷,也没有对大爷不管不顾,之所以没接回北京,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一如二奶奶之前所说的“世事难料”,虽然大清朝是灭亡了,但时局依然动乱,而朝廷的事儿谁能说得准。万一哪天大清复辟了,前朝的案子再被翻起,谁敢保证白家能平安度日,作为一个大家族,凡事都必须考虑周全,不能有丝毫闪失。

二:大爷向来心慈仁厚,在陕西的30年他一直为当地山沟里的百姓看病,这说明,他已经放下了当年太医院的身份,化身为一名普通的医生,陕西的老百姓需要他,他也有这个责任为他们治病。

三:从表面上看,白家没有给白大爷什么资产,但二奶奶在西安开了分号。,那其实就是给白大爷准备的。白大爷在民间当医生自然挣不了几个钱,二奶奶也是为了让他的日子能好过些,才开的分号。

四:到大清朝灭亡时,大爷在陕西已经呆了近30年,从感情上而言,他已经适应了陕西的生活,简单、淳朴没有纷争。而且,大爷在陕西有朋友,有自己求助过的患者,他并不孤单。

已经离开“大宅门”太久的白大爷,内心里未必还会适应大家族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争不完的家产,各种纠纷等等,白大爷都已无力参与,在陕西安享晚年,于他于白家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所以,当白二奶奶七十大寿时,比她年长的白大爷从西安送来了五色谷,也说明了白大爷在西安生活得很好、很长寿。


电影烂番茄


按照传统,《大宅门》里大爷是白家家业的“法定”掌门人。在清末,白家与权贵结怨,大爷卷入宫廷斗争中,被判为斩监侯。又经出诊未回、恩人搭救等曲折侥幸逃得一命。大爷远离京城在西安安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二奶奶还带老太太和大爷的孩子在西安的集市上跟他见了一面。清亡之后,不接大爷回家,也没有大爷的消息是当时形势所迫,合于情理。其一,从“家族企业“百草厅的经营需求来说,大爷回来,由谁掌门是个问题。二奶奶在家败之后,锐意革新,经营渐趋稳健,可谓蒸蒸日上。二奶奶劳苦功高,地位稳固。百草厅也在她的思路下发展运转。如大爷回来,按照宗法制传统,大爷理应掌门。但是,大爷隐居已久,无论生意往来,还是生产管理等许多环节势必无从上手。无形中,他回来会给白草厅的发展和二奶奶掌门带来麻烦。其二,从大宅门的社会交往上看,虽清朝灭亡,政权之下的人际交往,明争暗斗并未随之消亡。结过怨的詹王府的人,生意上的对头等等,那些来参加过大爷的“葬礼”的人,正愁没机会对白家下手。如果知道大爷逆了清廷的法律活下来,不知道会使出什么招数。明刀好挡,暗箭难防,小心为上。其三,白家家业在二奶奶的经营下,已经花开好几支。大爷所在的西安也有产业。大爷在那里既可安心行医,又能依据当地情况经营家业。所以,大爷回来,百草厅势必有些人心慌乱,经营变动,外人猜忌。大爷在西安,更符合家族利益,也更安全。


老照片


非常合理。意料之中。

一部《大宅门》,从情节上来说,白大爷完成了过场,就不必再出现了。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是特别喜欢这个角色的。白大爷的特点就是忠厚、仁德,医术仁心,是个谦谦君子。他选择不回去,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在白家几个兄弟里面,白老大无论是品德、才干、医术,均属一流,做人的担当,情深义重,是真正能够撑起百草堂的栋梁,如果没有那档子事,白老大必然是百草园的掌门人。


第二,白大爷选择不回家,是有其自身的考虑的:

首先,二少奶奶执掌百草堂,管理得红红火火,虽经大风大浪,却也有惊无险,大爷如果回去了,其实很尴尬。二少奶奶必然要让贤,大爷必不肯受!死结。

其次,二少奶奶经营多年,手下的人,都是听她的,你让大爷回来了,就算接了位置,怎么办?


第三,从外部来考虑,大清虽然亡了,但是盯着百草堂的人多着呢!正愁没有把柄呢。白老大回去,难免再生事端,何必?


医者,仁心仁术,当看到白老大在深山里面,给那些贫苦百姓看病的时候,谁能不感动?


他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他在哪里,都能够靠自己的品德扎下根,随遇而安,内心安乐。


白大爷有心胸啊!


脂肪故事


首先要说大爷是医者仁心。二奶奶初见他时,他在山沟里给百姓看病,韩荣发找到他时,他也在那给百姓看病,说明他早已放下了当年太医院的那个白颖园。他就是一个医生,一位宅心仁厚,为普通百姓治病的医生。他说西安的百姓已经离不开他了,为他们治病已经成为了他的责任。


其次二奶奶在西安开了百草厅分号,由沈爷掌管,这也是给大爷的小金库。大爷给百姓看病挣不了几个钱,为了让大爷日子过得好些,二奶奶才开的分号,大爷在那里一样的行医救人。比起在白家老号,大爷在西安更有价值。

第三,本来朝局就多变,再有韩荣发的告发,已经让白家险些再次被牵连,如何还敢让大爷回来?谁能保证大清亡了,前朝的案子就一定不追究呢?或者谁敢说大清就一定亡彻底了呢?小心驶得万年船,别在自以为安全的时候翻船。白大爷明白这个道理,二奶奶当然也明白。



白颖园在大宅门里是最善良最没有心计的人。他做人低调,从不求回报。在太医院,他是尽职尽责的太医,褪去繁华,他依然是尽心尽力的民间医生。他可以不加思考的救街头穷苦老妇,可以在深山里不计报酬的为民看病,在他眼里不分贫富,只有病人,这才是真正的医者初心。


上弦月620


大清虽然早亡,但世事多变,小心驶得万年船。白家大爷不回北京不仅是剧情需要,也很符合人物性格,十分合理。

光绪年间,大宅门白二爷为詹王府未出门的大格格号出了喜脉,被杀马砸车。

后白老爷子设计给大格格吃安胎药,在产子当天要求詹王爷赔马车,两家结下了梁子。

后白大爷颖园入宫为詹王爷的小格格嫔主子看病,嫔主子当夜死于宫斗,詹王爷诬告白大爷治死了小格格,白大爷被判斩监候,白家老爷子气得病重。

在朱顺和严爷的帮助下,以韩荣发父亲这死囚为替身,白大爷趁为詹王府老福晋看病出了大狱,并逃到了西安。

知情者甚少,韩荣发仍此讹上了白家,混吃混喝还调戏丫环们,最后扬言要娶玉婷。白二爷以病体相拼摔了一跤,没能等到白景琦衣锦还乡就咽气了。

韩荣发因此被打出了大宅门,心术不正的他找到了西安的白颖园,被白颖园戳穿来者不善,但白颖园自个行踪也彻底暴露了。

二奶奶和白大爷,西安沈爷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付诸东流,连观众都替白大爷捏了一把汗。

恰在此时,武昌起义了,清朝即灭,清法也随着废去,白大爷安全了。可他还是没有回去,为什么呢?

一、世道多变,人心险恶

为了救白颖园一命,白家二奶奶数次犯险。朱顺也曾以命相博,白颖园能正大光明生活,相当于多年来悬在他、大宅门以及相关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撤去。

这桩陈年旧案从此被扔进垃圾桶,韩荣发也对白家没了任何威胁。

但世事难料,时局不稳,张勋还整过复辟,白颖园何必冒险呢?万一再闹出个张荣发,李荣发呢?所以,他不回北京看看完全合情合理。

二、大局为重,淡泊名利

白颖园以品德驾驭才干,宁肯人负我绝不我负人,外表看来朴鲁,其智谋也常不被人察觉。 安国办药,白颖宇贪污宫中钱财,白颖园为什么不揭穿?

白颖园是个大孝子,是代董事长,在父亲未亡,自己还没有完全掌家以前,他报喜不报忧无可厚非。

二奶奶气得到口要说的真相,也咽回去了。

二奶奶精明,人不能欺;白颖园仁德,人不忍欺。

二奶奶拼命帮白颖园,一方面是当家人的责任。

另一方面也是白颖园仁德,到了哪里都不会和人斤斤计较,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白颖园,确实是让人不忍欺。

民国来了,但北京不能回。二奶奶母子之所以掌权,是因为白颖园不在了。

白颖园回京,老三会趁机兴风作浪,一场宅门宫斗无可避免,白家可能因此败落。这样的情形,二奶奶和白颖园都不愿意看到。

二奶奶对白颖园有救命之恩,还有持家扶养孩子之德,家里交给二奶奶,白颖园很放心。

何况白二爷与韩荣发相拼后病逝,说到底白大爷脱不了干系。

所以,即便故乡让人魂牵梦绕,白颖园非常想回京看看,他也不会真回去,反而会阻止游说他回京的二奶奶。

白大爷固然学有所长经世致用,其淡泊名利、仁德之风更感染人啊。

三、年事已高、生活幸福

白颖园不愿与人争是非,早就安天命在西安给人看病了。而二奶奶在西安开了分号,大宅门重振雄风,白颖园的大儿子和儿媳都在西安帮着打理,想必早儿孙满堂了。

大女儿白玉芬嫁得好,二奶奶时时照应,他无需过多牵挂。其实,在西安过小日子对白大爷来说,未必不是享清福。

大宅门家大业大关系杂,看着都够喝一壶的。

因此,白二奶奶七十大寿,比她年龄更大的白大爷从西安捎来了五色谷,说明老人家在西安很长寿,很惦记北京的一切。

此后,再无白大爷的消息。估计白奶奶过世后,他才去世的。

否则,会有白颖园移柩之事。百年后,他必定愿意墓地与父母为邻,也好让这位大孝子在九泉之下,了却生前未尽完的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