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引言:谨以此故事献礼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迁徙而来的大槐树老鸹窝先人,他们背井离乡,历经风霜雪雨、艰难坎坷,在此顽强扎根生存,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有着大海一样宽阔胸怀、泰山一样高尚风骨的山东人,用诚实、善良、儒雅、包容的态度,接纳着数以万计的外乡人,让这群特殊的“客人”永久地成为“本乡人”,几百年来可歌可泣的故事千千万。

在我小时候,爷爷说,凡是大槐树的后人,脚上的小指甲会分瓣,依照这个说法,我也是大槐树的后人。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一路向东

大明朝洪武年间,18岁的郑忠民跟随父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一路向东,这一日,餐风露宿的他们终于来到了鲁都兖州城,东门外安置点的荒地上长着一棵老槐树,很像家乡那棵大槐树,一家人决定开春就在树旁搭建棚厦、垦荒种田,可现在是隆冬季节,只好先住在东门里“张记”客店。

刚住下没几天,父亲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本以为是一路奔波染上风寒,歇息几日就好,谁曾想,父亲的身体一天天沉重,连床都下不来,郑忠民请来郎中为父亲诊病抓药,吃下十几服中药如石沉大海,母亲眼泪吧嗒的照顾丈夫,郑忠民寸步不离父亲左右。家乡千里遥远,大儿子被官府留在那里,连个音讯都没有办法告知他,父亲每天唉声叹气,病情越来越严重,年关将近时终于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父亲去世后,郑忠民又碰上了大难题,剩下的那点盘缠连一具薄棺也置办不起,一领竹席埋葬父亲便会背上“大不孝”之名,他这辈子如何心安?正当他愁容满面时,张明仁喊他到上房,说:

“小子,我知道你无钱葬父,不过,圣人之地、礼仪之邦,咱这里的人最讲究‘仁礼’。这样吧,我借给你几贯钱支应支应,城南二里就有一处义地,我喊几个街坊帮你发送老哥!”萍水相逢之人肯来帮助一个穷困的外乡人,郑忠民趴在地上磕头如山响。

父亲的丧事料理完,郑忠民连店钱也交不起,心虚的他一瞧见张明仁的身影就躲起来,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天,张明仁亲自找上门来,开口就说:“你小子老躲我不是常法,说说你会什么手艺,我帮你找个活计才是正事!”

羞愧难当的郑忠民答道:“张大叔,我从小跟父亲学木工,八仙桌子太师椅、雕梁画栋刻屏风样样都能做,可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我是找不到门路干着急。”

张明仁呵呵一笑,说:“该着你小子有时气,鲁王府的刘太医托我找木匠打个药箱,这活儿就交给你了,若干得好,他引荐你到王府木工坊,这辈子就有了金饭碗!”母子俩千恩万谢,心中感慨道:在山西老家,人人都讲山东人实诚良善,果不其然。

这天上午,张明仁把药箱的样式拿过来,店里的活计帮着拉来一些木料和木工家什,郑忠民立马动手加工。放在自家店里干,张明仁是想验验他的活儿,把他介绍到王府,出了差错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仅仅三天时间,郑忠民就把药箱做好,张明仁左看右看,连声称赞,这个药箱设计巧妙、雕工精细,小小年纪居然有这般手艺!他笑着说:“你小子好样的,我替刘太医谢过你,欠我的钱算加工费,从今后咱们两不相欠,明天我托刘太医推荐你到王府,放心吧,咱山东人不欺生,有手艺在此立足不犯愁!”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祸不单行

这天,郑忠民按照张明仁的交代找到鲁王府汤总管,汤总管二话不说就把他带到后院木工坊,还给他预支了一个工钱养家,郑忠民忙不迭的给汤总管作揖,汤总管说:“这是刘太医的吩咐,昨天他说完这事儿就随从鲁王出远门,停天你去谢他吧!”

岁月匆匆过,郑忠民已在王府工作了三个月,大小木匠都夸奖他手艺好,汤总管听说后给他开的是最高工钱,郑忠民高兴不已,他想攒够钱在东门外老槐树旁盖几间房,早日给母亲一个安身之所。

清明节后第二天,郑忠民同往常一样早起,刚要出门去做工,忽然东间里母亲凄厉地喊道:“儿啊,你快来!娘怎么看不见东西了?”郑忠民连忙跑过去,只见母亲双手挥舞着乱摸东西,他的眼泪倏地滚落下来,父亲去世后,母亲整日神情恍惚,昨天母子俩给父亲上坟,母亲哭个不停,想到此,郑忠民抓住母亲的双手安慰道:“母亲大人,或许是您昨天上坟哭得太悲伤,歇息几日便好!”

劝说许久,母亲终于安静下来,郑忠民一路小跑去请郎中,郎中来到后把脉问诊,开出三副中药,郑忠民托人给木工坊请了几天假,一日三餐给母亲做饭喂饭,早晚两次熬药喂药。

可是,三副中药吃完,母亲的眼疾没有丝毫好转,她的心情更加烦闷,常常唠叨说,我一个瞎婆子连累了儿子,还不如死了干净。

郑忠民四处找郎中给母亲诊病,接连吃下去几十服中药,一点效果也没有。好心人说城外二十里铺有一位老中医是针灸圣手,这一天,郑忠民雇上一匹头口请人家,午后时两人一同赶来,郑忠民推门一看,瞬间魂飞魄散,就见母亲吊在房梁上,两条腿乱蹬,他赶紧踩着凳子把母亲从绳套里救下来,老中医掏出银针刺在她的人中上,母亲被救活过来,多亏她眼瞎,系的绳扣并不结实。情绪稳定后,老中医为她细细把脉,过了半个时辰,他对郑忠民摇了摇头,显然他也无能为力。

老中医前脚走,张明仁后脚赶到这里,这一段时间他刚好外出,一进门就听伙计说郑忠民的母亲上吊自杀,了解详情后,他对郑忠民说:“哎,怨我来晚一步,咱鲁都最好的大夫要数刘太医,他出手保准能给老嫂子把病治好,你快跟我去请他!”

郑忠民难为情地说:“人家刘太医是御医,俺是外乡人,人家怎肯降低身份来此呢?”张明仁生气地说:“你小子再别提外乡人三个字了,你是不知道,刘太医不光医术高,还是这一带出名的大善人,给人看病从不要钱,遇有没钱抓药的还送钱给人家,当初你到鲁王府做工还是他的举荐,医治有缘人,给你母亲治病最要紧,我听说刘太医刚回来,快随我去请他!”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延医治病

刘太医就住在“张记”客店附近,不一时,两人来到他家,郑忠民跪下磕了三个头,先表达举荐的谢意,刘太医扶起他,说:“举手之劳,不需如此,汤总管夸你干的活儿好,再历练几年,当个主管不成问题。”这时,张明仁对他耳语郑忠民母亲眼病之事,刘太医赶紧收拾药箱准备出诊,郑忠民的眼泪涌在眼眶里,心想,千里之外的外乡人,在此地碰到的怎么都是好心人啊!

来到郑忠民家中,刘太医微闭双眼静静把脉,良久后,他把郑忠民请到张明仁房中,说道:“这病我能治,不过,小伙子,你要经历一些磨难才行!不知你可愿意?”

郑忠民拍着胸脯说:“只要能让母亲复明,就是割掉我的眼珠都行,无论干什么,您只管吩咐!”

“治病靠的是药,我有自配的‘九蒸大黄’,治疗眼疾十拿九稳,可是老夫人的病太过沉重,恐怕不能奏效,我还有一个祖传药方,除了用‘九蒸大黄’外,再需添加一味药引,就能让忧虑过度致瞎的人重现光明。”刘太医毫不隐瞒。

“您是让我寻觅药引吗?不论天涯海角,还是高山大川,我一定为母亲找来!”郑忠民毫不含糊。

刘太医笑了笑,说:“孝子可敬啊!其实,这药引并不在山高水长之处,它就在几十里之外的峄山悬崖峭壁上,年轻时我亲手采集过,可惜现在这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了,既然你愿意去,我教给你它的生长地点和性状。”说罢,他细细道来并画出药引的图样。

母亲的病有了指望,郑忠民按捺不住高兴,回到客店后,张明仁对他说:“小子,你去峄山往返一趟需要十天半个月,我来安排人侍候老嫂子,你安心去吧!”郑忠民听后,又跪在地上磕头表示感激。

峄山位于鲁郡东南,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率群臣登上峄山,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记诉其功。峄山风光钟毓神秀,郑忠民却视而不见,一到那里便攀爬登山,一鼓作气来到南天门。

刘太医所说的药引就在南天门后面的山崖处,于是,郑忠民把绳索拴在一块巨石上,开始攀岩,他一边往下爬一边仔细观察长在崖缝的花花草草,盼望早点找到药引,绳索一点点下降,离地面只有五六米时还是一无所获。郑忠民正沮丧万分,突然感到身后有股恶风而来,半空中一只苍鹰俯冲下来,他下意识躲向一侧,顺势将手中的钢钎往后一扔,正中苍鹰前胸,负伤的它扑腾一声而逃,郑忠民飘荡起来,来回摇摆中绳索被锋利的崖石割断,他重重地摔一棵大松树上,然后滚落在地,人事不省。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仙人赐药

恍恍惚惚中,郑忠民忽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仙人”向他走来,来到跟前问:“后生,这里鹰隼出没,危险重重,你为何而来?”郑忠民说了缘由,“老仙人”呵呵笑道:“孝子可敬啊!正好我有一支药方,专治眼病,就送与你吧,切记不可贪心,济世救人才好!”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张黄裱纸,上面写着十几个药名,郑忠民看后,只记住了“千年灵芝”一味仙药,其余的药名瞬间消失,抬头再想询问“老仙人”时,人家已飘然而去。

郑忠民马上去追“老仙人”,突然觉得眼前一阵光亮,他睁大双眼一看,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绚烂多彩,疼痛不已的郑忠民试图站起来,可无能为力,他这才注意到身下是厚厚的松针,原来,他从悬崖下摔下来,就在山谷中睡了整整一夜,“老仙人”是在梦中见到的。

头脑清醒后他猛然想起“老仙人”说的药方,觉得好笑,自己一心想着给母亲治病,“千年灵芝”才会突然迸在头脑中,神药哪能轻易碰到呢?突然,他看到大松树下有一截断木,根部有几个褐色的扇状物挤在一起,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灵芝仙草?他用力爬到那里,仔细一看,果真是灵芝!

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颜色越深历经岁月越长久,于是,他摘下最大的一枝收进褡裢里,其余的一概不取。

郑忠民慢慢站起身,挪出大松树伞盖,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一片长着红红鸡冠的野花就在他面前,他仔细一看,想起刘太医所画图样,这些不就是药引吗?郑忠民觉得身子一点也不疼了,按照刘太医的要求,把鸡冠里面的黑豆豆收集起来,严密包裹贴心而藏。舔舐着茎秆上的露水吃下几块干粮,郑忠民身上渐渐有了气力,他修理好绳索后,慢慢爬上了山崖。

归心似箭,郑忠民急急向家乡而来,一到鲁都,他就赶到刘太医家,献上药引和灵芝,刘太医欣慰地点着头,捋着胡须说:“这真是天赐良药啊!有了这支灵芝,老夫人的眼病很快就能复明!你先回家歇息,我马上配制丸药!”

郑忠民回到客店,张明仁一看伤痕累累的他,说道:“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后生,实话对你说,药引名叫青葙子,并不只有峄山上有,刘太医是想考验你,以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缘由!”郑忠民纳闷不已,想问个究竟,而张明仁推着他快去看母亲,他见母亲神清气爽,身上穿着干干净净,家里物事井井有条,看来,张明仁大叔安排人照顾得非常周到。

不几天,刘太医派人送来治眼丸药,郑忠民伺候母亲服下,仅仅七天时间,母亲果真能看到东西了,郑忠民把好消息告诉张明仁时,好心的张明仁特意准备了四盒礼品带他一同前往刘太医家中,刘太医微笑着对郑忠民说:“刘家祖传的‘九蒸大黄’加上你的千年灵芝,药效才会如此显著,这都是你的功劳,我看你一个外乡人在此安家,步步艰难,剩余的丸药全送与你,换取真金白银购房置地,好好孝敬老母。”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施药济众

听完刘太医的话,郑忠民目瞪口呆,人家给母亲治病分文不取,还把丸药送与自己,天下哪有这般道理,他死活不肯接受,张明仁劝解道:“刘太医向来说一不二,你不要惹他生气,老嫂子治好了眼病,许多患者一定闻讯而来,刘太医事物繁忙,由你替他扬名也好!”

郑忠民只好拿上一大盒丸药回到客店,张明仁所说不假,周围人知道郑忠民母亲复明的消息,四处传播着,十里八乡的眼疾者纷纷来到这里求药,郑忠民想,济世救人是好事,然而,白送丸药给人反而让患者内心不安,于是,他在“张记”客店门外贴出告示,上面写着:求药者须在此店住下,每日一丸,七日为限,药费一文钱。这样做一是报答店主张明仁的恩情,二是让患者当面服药,如有特殊情况可以请刘太医亲自处理。

告示贴出后,几百里外的患者闻说后都前来求药,短短几个月,治愈眼疾者几百人。眼看丸药就要告罄,这天,郑忠民想找张明仁前去刘太医那里说,他再去峄山采取灵芝入药,还没等他出门,张明仁却喊他到上房,泣不成声地说:

“出大事了,京城来人把刘太医和鲁王身边的人都带走了!”

“张大叔,这是怎么回事啊?刘太医犯了什么事?”郑忠民急急地问。

“哎!鲁王年纪轻轻羡仙好道,常常吞服铅丹,日久年深就把眼睛给弄瞎了,当今洪武皇帝听奏后震怒不已,不问缘由就锁拿了王府一班人进京重重治罪,其实,刘太医屡屡劝说,可鲁王怎能听从他的呢?太冤了!”洪武皇帝手段狠辣,天下人谁不知道?刘太医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可怜他救人无数,行善积德之人反落得如此下场,想到此,张明仁眼泪唰唰流下来。

恩人遭遇大难,郑忠民岂能坐视不管,他问:“张大叔,怎么做才能救下刘太医呢?就是上刀山、下油锅,我也要报答他的恩情!”张明仁说:“洪武皇帝虽对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良将痛下杀手,可他出身草莽,对一介百姓倒是恩惠有加、宽宏和善,如果你愿意拼上一条命进京告御状,或许刘太医会有一线生机。”

“行!只要能救刘太医,我愿意试一试,受山东人仁礼恩遇,俺山西人就报以情义,从小我就佩服义薄云天的关老爷,宁肯千刀万剐,我也要去救刘太医一命,麻烦张大叔照顾好我的母亲。”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进京告状

郑忠民没有丝毫胆怯之意,张明仁便为他准备好一切行装,他骑上借来的一匹黄骠马急急攒行向京城而来,不几日便来到南京城,在路上他早向人打听到,朝天门外立着一面鼋皮大鼓,老百姓若有冤情上告,敲击后可声闻十里,直达天庭,每次洪武皇帝都会亲自接见,彰显他爱民之心。

郑忠民大步流星走到鼋鼓前,擂动如山响,当值的侍卫上前来,问他告官还是告民,郑忠民大声说:“不告官,不告民,我告当今皇上!”两个侍卫下巴差点被惊掉下来,这小子莫非疯了?虽不情愿带他觐见,然而皇上已经听到鼓声,只好一路劝说他在皇上面前不要胡言乱语,郑忠民抱定必死的信念救人,他有自己的主意。

穿过午门,走过长长的御道,郑忠民走进高高的金銮殿,大殿之上,不苟言笑的洪武皇帝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郑忠民三呼万岁,跪在阶下,洪武皇帝盯视着郑忠民,见他神情镇定,毫无惧意,暗想,别人一见我吓得哆嗦,这小子胆量倒是不小,张口便问道:“你这后生为何击鼓?所告是哪州哪县官员啊!放心,天大的冤情,朕都能为你伸张!”

郑忠民声如洪钟地答道:“草民要告的就是皇上您老人家!”

“你竟然告朕!”洪武皇帝胡须翘起来,心中又不免惊奇,说:“你把话讲明白,朕听听再说!”

伸头缩头都是一死,郑忠民说:“您的儿子鲁王朱檀吞服铅丹把眼睛致瞎,您却不分青红皂白治罪鲁王身边的刘太医和一干当差的人,刘太医医术高明,行善积德,草民的母亲服用他的药,七天就把眼睛治好,几百个眼疾者吃下他的药,个个眼清目明,鲁王崇仙慕道,不听刘太医忠告,眼睛失明如何怨得了刘太医?”

郑忠民说完,从怀里拿出一个登记簿,递给小太监,接着说道:“这上面的人都是复明者,您老人家若不信,派人逐个问明,小人若说假话,情愿领受凌迟大刑!”小太监把登记簿放到龙书案上,洪武皇帝粗略看了一眼。这个登记簿是郑忠民从张明仁店中取来的,患者的名字确凿无疑。

洪武皇帝听完,佩服起小小年纪的郑忠民,爱子朱檀同他一般大,掌管四州二十三县,肩负“境内山川之祀”重任,他却不务正业天天想着当神仙,对朱檀饵食金丹一事,洪武皇帝虽早有耳闻,但一听说18岁的爱子眼睛瞎了,盛怒之下传达旨意,本想杀鸡儆猴教训朱檀,谁曾想居然有人敢来告御状。

洪武皇帝点点头说:“你小子欺君罔上,竟敢指摘朕的错处,不过,念你所说是实情,朕宽恕你,鲁王身边的人一概放回,每人赐白银五十两算作补偿,回到鲁国后好生规劝鲁王,一有荒唐恣意行为便来给朕上奏!刘太医用心为鲁王治病要紧,太仆寺听命,安排高车大马送他们回去吧!”铁石心肠的洪武皇帝说完此话,眼里含着泪花,看来,天下父母一般心意,贵为天子的他也有舐犊之情,对不争气的朱檀虽恨犹怜。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天大喜事

洪武皇帝金口玉言,刘太医性命得救,郑忠民匍匐在地上,“万岁圣明”喊得响亮。洪武皇帝笑着说:“你说刘太医祖传秘方治人无数,朕赐给他一块金匾如何?”

郑忠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今皇上还真是对老百姓恩情有加,他又重重磕了几个响头,洪武皇帝展纸书写“壶天济世”四个大字,郑忠民说眼药还没有名号,于是他又御笔书写“双槐”二字,和蔼地对郑忠民说:

“山东人儒雅守礼,山西人重情重义,两地百姓融洽相处,朕免你们迁居之人三年赋税,再让你家哥哥速来山东落户,骨肉相聚,算是对你的奖赏吧!”郑忠民磕头如捣蒜,他哪想到,长相凶巴巴的洪武皇帝真是善解百姓心意。

官府人马,一路疾行,刘太医先行而归,郑忠民惦念着家中的母亲,无心观赏京都的繁华盛景,收拾停当后立马踏上行程。

不一日,郑忠民回到“张记”客店,张明仁迎上来两手抱住他,激动地说:“你小子真行,刘太医等人保住了性命,依旧在王府当差,好人有好报,目前,你也有一个天大的喜事落在头上,快去问问你的老母亲吧!”

郑忠民被张明仁推着进了后院,精神矍铄的母亲走出来端详着儿子,流出喜悦的泪水,母亲说:“儿啊,天大的喜事!你张大叔为你保媒,说的是刘太医的千金,刘太医只有这一个女儿,他想招赘你到他府上,从今后跟他学医,继承衣钵,为娘已经答应下来!”

父母之命孝子不敢违,但郑忠民忧心地说:“我若招赘到刘府,谁来照顾娘?这事细细再商量!”

“不用商量!你就按娘说的办!”话音落,大哥郑忠义从屋里走出来,他说:“老家的官爷传了皇上旨意,命我一同迁居过来兄弟团聚,从此后,咱们一家都在山东落户,过几天,张大叔就帮咱在东门外老槐树旁盖几间房,你就安心跟着刘太医治病救人做善事!哥哥的木工手艺不比你差分毫,我替你到鲁王府当差!”

张明仁呵呵大笑,这些事都是他在张罗,好人做到底,一定要帮这家人安家落户他才完心事。他又向郑忠民解释道:“其实,我早就向刘太医提过亲,刘太医让你到峄山寻觅药引是考验你的孝心,把丸药交给你管是检验你的人品,你这后生既孝顺又仁义,一文钱施药乡邻,刘太医打心眼里高兴,不是摊上这场官司,婚事早就稳妥下来,这样也好,你舍命告御状,既认下师傅又成了一家人,亲上加亲!要我说,你们家乡的大槐树和我们这里的老槐树一定根连着根,咱们都是华夏子民,血脉必然相通,只要恪守诚实守信、孝亲敬人,在哪里安‘家’都会获得幸福安康!”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成亲后,郑忠民跟从刘太医专心学医,不几年,各种验方、秘方了然于胸,治疗眼疾的“双槐”记神药他坚持只收一文钱,代代相传,济人无数,对得起洪武皇帝题写的“壶天济世”那块金匾。

  • 邵云虎
  • 济宁市兖州区军民学校 教师
  • 成人组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