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明朝嘉靖年間的明軍抵抗倭寇都捉襟見肘,卻能在萬曆年間戰勝豐臣秀吉的數十萬正規的日本聯軍?

靈安


因為嘉靖年間在東南抗倭的,和萬曆年間赴朝作戰的,基本不是一處的明軍。


嘉靖年間抗倭的兵力,除了東南各地的正規軍兵之外,還有當地的各種民兵,以及從山東調來的山東兵,從廣西、湖廣等地土司處徵調的狼兵、土兵。並不包括在北方防禦蒙古等北族、戰鬥力最強的邊軍。


東南各地久無戰事,軍隊戰鬥力已經大大下降。而且有些兵力是水兵,並不擅長陸上作戰。


各地的民兵,或是由當地的士紳、耆老募集的地主團練武裝,或是將現成的礦徒、鹽徒、沙民等帶有軍事性質的民間力量編練為兵。這些力量中雖然有一定的軍事傳統,但兵源素質良莠不齊,只善於聚眾械鬥,如戚繼光評價處州民兵,雖然是礦工出身,“素習爭鬥”,但紀律不嚴,只能打一場硬仗,再用就失去氣勢了。


狼兵、土兵是西南地區土司的軍隊,紀律比較嚴明,但他們也不擅長對付倭寇,與倭寇作戰時勝時負,難以依靠。


明方早期統帥張經、胡宗憲在統帥這些四處調集來的軍隊時,並不趁手。嘉靖三十四年張經堅持等到土兵到來,才敢進剿倭寇。因此給人留下了明軍“捉襟見肘”的印象。三十五年倭寇圍攻桐鄉,胡宗憲調集的軍隊也畏葸不前,胡宗憲無奈之下采取招撫、挑撥的計謀,才說動倭寇頭目徐海撤軍。


而戚繼光手下的義烏兵,則是他在圍攻岑港之戰失敗後,吸取教訓,到義烏縣招募民丁,從頭開始訓練出來的一隻強軍。戚繼光利用這隻部隊,在對倭寇的作戰中連戰連勝。


後來,戚繼光被調到北部的薊鎮。他不但帶去了自己訓練義烏兵時積累的經驗,還抽調一隻義烏兵到薊鎮作為示範。這樣,在抗倭戰爭中鍛煉出來的隊伍和作戰方法,進一步增強了邊軍的戰鬥力。


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也曾以戚繼光之法招募浙兵,同時從九邊抽調了不少兵力。可以說這場戰爭中各路明軍的水平是比當初嘉靖大倭寇時期高出不少的。


溫長卿



嘉靖帝與萬曆帝是一對奇葩的爺孫組合,他們多年不上朝,軍事作為上卻是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過黨爭的狀態來控制朝政,但還是使奸相嚴嵩專權多年,國家開始在根子裡爛了,而且倭寇主要在於掠奪,類似於今天的遊擊軍,機動性太高,明朝軍隊對於倭寇當然有點力不從心。萬曆帝是通過小事不管大事嚴抓來控制朝政,他前有父親明穆宗的隆慶新政革除嘉靖帝時期的弊端,改革軍隊的基礎,繼位後又有千古一相張居正的改革變法使國力加強,加之抗倭援朝是兩國之間的正規軍隊作戰,並非游擊戰,戰勝日本軍隊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躲於深宮之中沉迷於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還大權在握的秘訣在於,他是通過拉攏抬高一個再打壓一個,使下面兩方總是處於對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雖然效果不錯,但這種方式也埋下了明末黨爭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還重用奸相嚴嵩,導致了朝政腐敗,國家衰落起來,其邊事廢弛,軍餉被吞成為一種正常現象,在軍力不振情況之下,出現了南倭北虜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東南沿海的侵襲,明帝國軍隊戰鬥力本就是直線下降,一邊要面對北方蒙古一邊還要面對倭寇,而且這些倭寇主要在掠奪騷擾,好似游擊戰一般,當然是力不從心。


在平定倭寇期間戚繼光和俞大猷等名將崛起,為之後明帝國軍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鮮的血液。

嘉靖帝之後是明穆宗隆慶帝,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歷史上聲名不顯或者說評價甚低,其實隆慶帝的新政還是很不錯的,在政治上他繼位後革除了嘉靖帝時期的政治腐敗和經濟積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過京察等方式整頓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併,使國家開始穩定,發展了經濟。

在軍事上,隆慶帝整飭武備,賞罰分明核實功罪,加大了軍隊的訓練,鞏固加強了長城防禦能力,邊境的地方官員也都換為精明能幹的官員,還提高了官員待遇,軍隊戰鬥力上去了邊防也開始穩定了。

為了加強軍隊戰鬥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過名將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繼光也駐守了北方邊境多年,在戚繼光的培訓之下,明朝北方軍隊的戰鬥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慶帝在位時間與兒子明神宗萬曆帝在位前期又被稱之為隆萬中興,可見隆慶帝還是還有作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軍隊重新擁有戰鬥力。

明神宗萬曆帝繼位後前十年基本上是張居正大權在握,張居正在隆慶新政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變法,這場變法在後世評價很高,客觀上為明朝續命幾十年。

在明穆宗時期的隆慶新政還有張居正改革變法十年的基礎上,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直線上升,這也是萬曆年間三大徵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萬曆三大徵其一徵就是與日本豐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戰役,彼時日本經歷了自己的百年戰國亂世被豐臣秀吉統一,都是久經沙場的百戰老兵,軍隊戰鬥力很強,但是與晚明軍隊交戰中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明朝軍隊很多時候甚至遠少於日本軍隊,最終被明軍擊敗,都沒有讓其打到中國本土。


萬曆時期抗倭援朝之所以勝利,其一在於有之前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變法的基礎其二在於這次交戰可以說是國與國之間的軍隊大戰,目的在於控制地盤,並非嘉靖年間那樣倭寇遊擊掠奪騷擾一般,明軍當然戰勝了日本。

補充一點,萬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並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萬曆帝不能私下面見大臣處理國事,萬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嚴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內的萬曆三大徵,都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打不打的,並且還是萬曆帝點兵選將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軍隊不一樣。

明軍與明軍之間,戰鬥力也千差萬別。

嘉靖年間,倭寇主要侵擾的是江南沿海地區。所以抵抗倭寇的,主要是南方的明軍。


這些明軍,都是衛所兵,由軍戶組成的。由於承平日久,武備廢弛,疏於訓練,根本稱不上是一支軍隊,叫做烏合之眾也不過分。所以碰到倭寇常常一觸即潰。

戚繼光正是看到這些明軍完全不能作戰,逼不得已才重新訓練新軍。

萬曆年間,抗日援chao的明軍,以北方邊軍為主。

第一次出兵,明軍共計四萬餘人。其中,遼東騎兵和宣府大同的騎兵有兩萬多人,薊和保定兵一萬。浙兵三千。另有五千川軍作為後續。

浙兵,也叫南兵。是戚家軍餘部,戰鬥力十分強悍。

北兵,都是明朝的邊軍,以騎兵為主,常年與遊牧民族作戰,也很能打。明軍指揮李如松,成長於軍旅之中,智勇雙全,深知韜略。他的手下養了一支三千人的私家軍,都是他的家丁,裝備極為精良,戰鬥力自然也是冠絕當世。

打個倭寇,當然不在話下。


上將噯福斯


簡單說有幾點原因:

1 :戰爭性質不同。抗日援朝戰爭是策劃周詳的長期性大兵團作戰。倭寇戰爭是突發性小戰役。

2 :戰爭主體不同。抗日援朝戰爭是正規軍大兵團作戰,作為萬曆三大徵之一,名將雲集,士兵精悍。東南沿海的倭患主要是小部分倭寇帶領更多的本地強盜跟地方武裝和武裝農民之間的戰鬥。

3 :戰爭目的不同。抗日援朝戰爭是保家衛國,爭奪東亞老大地位的國運之戰。後者只是搶掠民間百姓的牛皮癬。如果不是動到了江浙錢糧大省的根本影響到了帝國收入,同時海上海盜影響到了帝國的出口貿易,恐怕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還不會在那待那麼久。

4 :戰爭背景不同。嘉靖作為一個兼職道士,朝政腐敗,且明朝重兵良將均駐守北方,南方並無精銳之師。萬曆有隆慶朝打底,又有初期的張居正牛人治理,在萬曆初期的時候明朝的國力比之他爺爺在時是有所恢復的。且東北明軍戰力強悍,李家父子帶兵有方。李如松如果在日本那絕對會被寫成戰國軍神。

5 :戰爭戰術不同。抗日援朝戰爭雖然面對豐臣秀吉精銳之師,但是明軍有堅城厲炮,得益不少。東南倭患則不同,倭寇來去如風,江浙地廣人稠,倭寇就像游擊隊,很難聚而殲之。且倭寇十之有七八是中國本地人,又可以逃到海上,實在不易對付。




觀世情明世理


原因很簡單啊!嘉靖大倭亂的時候,南方明軍的防務非常空虛,甚至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

根據統計,在整個“嘉靖大倭亂”期間,僅有據可查的倭寇入侵就高達一百七十九次。在這麼頻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江浙地區是受患最嚴重的地區。當時倭寇的所有入侵中,有一百四十二次是入侵江浙地區,差不多佔了八成。

倭寇挑選江浙作為主要入侵地區,第一當然是因為江浙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江浙地區劫掠可以獲得豐厚的收入。第二,這裡也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傳統航線,加上中國走私商人的參與,使得倭寇對這裡非常熟悉。第三,江浙地區作為明朝的腹心地區,江浙地區的軍事力量薄弱,城防在當時非常落後,很多新興城鎮乾脆連城牆都沒有,使得倭寇攻掠城鎮顯得極為容易。

同時,葡萄牙人的到來,讓大量西方火器流入東南沿海,比如著名的長身管火炮——發熕,“銅發熕,每座約重五百斤,用鉛子一百個,每個約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敵數萬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彈如小斗大,石之所擊觸者,無能留存。”諸如火繩槍之類的輕型火器就更不要說了。

與此同時,當時明帝國北部邊境上壓力巨大。嘉靖年間,每隔幾年蒙古便會大舉入侵一次,動輒五萬、十萬、乃至十幾萬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破古北口,一直打到北京,在京畿大掠三月而去。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蓮教教主呂鶴等在山西扯旗造反,失敗後上萬教徒投奔河套。蒙古勢力再次膨脹。

因此,對於明帝國來說,江南衛所兵早已經腐化不堪戰,北方的邊軍不能輕動,福建兵悍勇慣習水戰,但是福建本身就在倭寇的入侵範圍內,也抽不出什麼兵。而被抽調的山東兵又不適應江南水網地帶。

另外,倭寇的作戰目的是為了劫掠,而非與明廷爭奪制海權。所以其在抵達中國沿海後,通常都會搶奪漁民船隻而換乘中小船隻。所以當倭寇浮海而來,明軍雖然一直努力在海上攔截倭寇,但仍然會有不少倭寇登岸。而且倭寇跟很多江南士紳有勾結,喜歡以小股精銳流竄作戰,突襲某地警惕性不高的守軍,然後屠殺劫掠當地平民,一地破壞完畢立刻轉移另外一地。在那個沒有現代化通訊手段的時代,這種手段格外格外有效。因為明軍大隊往往反映不及時,而小隊明軍往往是外地抽調來的,人生地不熟,往往被漢奸誘入倭寇的伏擊圈。

比如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沙之戰後,就有一股倭寇專門避實擊虛,突襲當時疫病流行,且戰敗降職的湯克寬軍隊駐地,在沒能把湯克寬怎樣後,便轉頭進攻防禦空虛的通泰縣。俞大猷在登陸普陀山時也曾遭倭寇突襲。倭寇對明軍登陸的地點時間把握極其精確。甚至,當盧鏜剛從福建調至浙江嘉興之時,就被一股倭寇引入嘉興城附近可以設伏的地形中伏戰敗,導致明軍陣亡一千一百人。此戰倭寇竟然表現得比盧鏜更為了解當地地形,明軍的軍情,各地的人文地理,倭寇都掌握得是一清二楚,顯然是當地內奸暗中通風報信的結果。

因此,早期抗倭戰爭中,明軍往往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但這種情況不是因為倭寇多麼神勇,而是當時江南明軍的防務太空虛,體制僵化,當地又有內奸。

等到戚繼光練出三千精銳義烏軍,以機動武警的模式,各種追著倭寇打突襲戰,倭寇很快就扛不住了。比如寧溫臺大捷後(寧波、台州、溫嶺),浙江倭寇基本上就被一掃而空了。而福建一地,戚家軍就殺掉了上萬倭寇。

等到了萬曆年間,面對入侵朝鮮的日軍,明帝國有張居正改革所積累的大量財富,又有戚繼光、俞大猷訓練過的精銳步兵,北方邊軍的精銳騎兵。可以說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對付日軍自然不在話下。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是張居正的改革,讓明朝財政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其次是戚繼光,李成棟的軍事革新,讓明朝邊軍提高了戰鬥力。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點,明朝在半島出動的是最精銳的北方邊軍為主力,而不是戰鬥力薄弱的南方衛所和土兵。在半島戰場,明軍邊軍的騎兵和炮兵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軍也沒有幾十萬,基本保持在14萬人。明軍參戰在4-11萬人,各個時期兵力不同。另外,明軍在半島戰爭當中的損失也很大,並不是想象的那麼輕鬆。比如蔚山大戰,明軍損失很大。明實錄記載,“失輜重無算”。明朝大臣丁應泰說損失2萬人。

島山會戰是明軍損失第二大戰役,攻城不下,遭到日軍反包圍。董一元攻泗川之戰損失則是第三大戰役。戰爭結束以後,明朝最精銳的遼鎮,根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兵力從9.5萬,下降到了4萬人。

但是,豐臣秀吉的日軍,也在半島遭到慘敗,損失數字大約在十萬人。這也直接導致關原之戰,豐臣家大軍實力不足,最後被德川家康擊敗。

而明軍遼鎮精兵戰馬損失過大,也導致了,防禦薄弱,無法壓制住努爾哈赤。導致努爾哈赤的做大。而缺乏精銳部隊進行壓制,只能從關內調集戰鬥力稍差的部隊出關,到陌生地域作戰,最終導致了薩爾滸戰役的失敗。


深度軍事


明朝的倭寇有多猖獗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嘉靖三十四年六月,一支一百多人的倭寇小分隊從浙江紹興登錄,然後突襲會稽縣,並且趕走當地百姓,自己在這裡住了下來。紹興知府帶兵圍剿,這些人竟然連夜製作木筏渡河逃跑了。

逃到哪裡去呢?從杭州劫掠到於潛,昌化地區,史書用四個字形容當時的場景:內地大駭。一百多人的隊伍,經過不斷消耗只剩下幾十人,卻能嚇跑徽州府五百民兵,擊退把守界山的三百守衛,還與旌德的一千多名明朝正規軍打的不相上下。最後他們殺死江寧鎮的三百名官軍,還想進犯南京城。這些人沒有妄想症,他們真的憑著幾十人,想到南京城裡轉轉。

而萬曆年間發生什麼事情呢?當時日本入侵朝鮮,明朝派兵支援。很多時候明軍人數不多卻能把準備充足的日軍打敗,比如平壤一戰中明軍陣亡796人,陣傷1492人。斬獲日軍首級1285級,奪得馬匹2985匹,救出朝鮮百姓1225名。這樣的成績,放到哪裡都可以稱為大捷。

嘉靖統治時期明朝東南沿海被日本幾個流寇攪得家家不寧,萬曆皇帝卻可以調兵遣將重創日本正規軍。不到百年的時間,明朝對日戰爭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第一,打鐵還得自身硬,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嘉靖和萬曆的口碑都不怎麼樣,但是二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嘉靖是小聰明,他擅長做的事就是 “制衡”。只要臣子能分出派別相互爭鬥,自己能坐穩皇位,嘉靖就很高興。因此在他統治時期,明朝各地貪腐盛行,軍備廢弛,想要找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很不容易。

嘉靖去世隆慶稱帝,整個明朝政局煥然一新。隆慶皇帝任用賢才改革弊政,明朝綜合實力倍增。而萬曆呢?很多人印象中這都是一位荒唐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在哪裡都說不過去。真實的萬曆並非如此,他確實二十幾年不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不見臣子,更不代表什麼事都不管。支援朝鮮就是萬曆親自決定的,可見這位皇帝並非完全不問政事。

另一個重要砝碼就是張居正。變法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不僅當時要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係,死後是褒是貶,也要隨著政局的需要而改變。張居正推行的變法,歷史給予肯定態度。前有隆慶新政,後有張居正變法,萬曆本人也並非昏聵之輩。因此這時的明朝,軍事力量吊打嘉靖統治時期。

二,優秀指揮官。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想要擁有優秀的軍事指揮官,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萬曆皇帝,十分幸運的擁有一大批。當時明朝邊患不斷,戚繼光、俞大猷等一批優秀將領在戰場上迅速成長,帶領明軍深入朝鮮的李如松同樣身經百戰。這些人不畏戰,手下還有一批配合默契的將士,自然能增加勝算。

第三,很多時候,流寇比正規軍更難打。

正規軍一招一式有跡可循,只要將領經驗豐富,後方補給充足,總體而言不會吃大虧。可是流寇不同,這些人的目的是燒殺搶掠,行為做事毫無章法。逼緊了,躲進深山老林不出來,明軍怎麼可能找得到。風聲過了,選個守備鬆懈的地方打家劫舍,輕輕鬆鬆就製造緊張氛圍。是不是比正規軍更難打。

並且正規軍威脅的是國家安穩,比如豐臣秀吉出兵朝鮮,若是朝鮮淪陷,明朝勢必唇亡齒寒。因此不管事的萬曆皇帝也要親自出面調兵強將,整個明朝都會高度重視。而嘉靖年間的流寇呢?百十來人的小分隊,即便都是刀口舔血的人,即便基層守備不堪一擊,他們也沒有能力顛覆明朝統治。因此這些流寇只是說著嚇人,朝廷完全沒放在心上。很多時候,對待事情的態度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四,朝鮮協助

明軍深入朝鮮與日本作戰,是應朝鮮的請求來幫助的。因此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明朝軍隊有同盟者。而日本呢?他們是遠道而來的侵入者,所有軍需都要從遙遠的日本運送過來,還要時時提防朝鮮人民的反抗。因此這場戰爭,明軍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

第五,作戰地點並非日本熟悉的海上。

日本的軍事能力並不強大,若是沒有那片海,只怕這個小島國早就被中原王朝打下來了。遠的不說,元朝威武之師征討日本,就是折在那片海上。東南沿海屢次受到日寇騷擾,同樣是因為這些流寇海戰經驗豐富。而這次出兵朝鮮,日軍並不具備這樣的優勢。以我之長攻己之短,明軍的勝算自然更大。

綜合以上幾點原因,明朝被流浪日寇騷擾百年不得根治,卻能在萬曆年間打敗日本正規軍,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體《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夜狼文史工作室


 

 這問題分兩個層面—

嘉靖年,明軍打倭寇為啥磕磕絆絆?

萬曆年,明軍打日本正規軍為啥表現出色?

先說嘉靖年的事。

倭寇都是什麼人?

嘉靖年間,所謂「倭寇」實質上是——由中國人主導的海盜兼武裝走私集團。

大部分是中國人

主要由中國人掌握領導權

按照《嘉靖實錄》的說法,倭寇裡日本人僅佔三成,而七成是中國人:

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中律在奏疏中,詳細地描述了「倭寇」的具體構成情況:

夫海賊稱亂,起於負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十五,漳、泉、福人十九。雖既稱倭夷,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

胡宗憲專門編寫了一本《籌海圖編》,其中列出了當時十四股勢力最大的倭寇,其頭目全部是中國人:

金子老、李光頭、許棟、王直、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顯、鄭宗興、何亞人、徐銓、方武、徐海、陳東、葉麻、洪澤珍,嚴山老、許西池、張璉、肖雪峰、謝老……凡十四蹤,皆昭灼人耳目,故詳列之。其餘或入寇而姓名不傳,或有名賊酋而未嘗專主兵柄,與夫事蹟之未詳者不敢濫錄也。

陳懋恆匯在《明代倭寇考略》中,也專門列出來當時主要的倭寇頭目名錄:

因為是中國人主導,又是以中國人為主,所以在很多方面,倭寇與明軍相比並不吃虧,甚至還有些優勢。

有“地利”,有“人和”

關於倭寇,嘉靖朝官員唐樞有一個很精闢的總結:

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倭寇當中有大量的本地人,原本是海商,因為明朝「禁海」而變成「倭寇」,說到底就是地頭蛇。這幫人在本鄉本土搞事情,熟悉地理環境自不必說,還容易得到同鄉的支持,甚至出站官匪勾結的情況。

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

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浙直海防總兵萬表則記錄道:

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因此,嘉靖年的「倭寇」在東南沿海搞事,幾乎等於是“主場作戰”,在地利、人和方面完全不吃虧。

東南沿海的官軍戰鬥力低下

明朝東南沿海,承平日久,官軍武備渙散,戰鬥力相對比較差。而且,從洪武開始,大明王朝就有重文輕武的趨向。

經過了一百年,文官的社會地位上升到歷史上的最高點,而武官的社會地位下降到歷史上的最低點。這種制度和風氣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明朝官軍之敗壞的程度已經達到出人意外的地步。再加上軍戶制度、後勤保障和指揮系統的崩壞,東南沿海的官軍戰鬥力跟普通老百姓相比也未必好到哪裡去。

根據《明史》記載:

時賊勢蔓延,江浙無不蹂躪。新倭來益眾,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徑侵南京。倭紅衣黃蓋,率眾犯大安德門,及夾岡,乃趨秣陵關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陽、宜興。聞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進,抵無錫,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餘里,抵滸墅。為官軍所圍,追及於楊林橋,殲之。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六七十人的海寇竟然可以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一路殺傷達到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作為陪都,據記載有駐軍12萬人。這種情況,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

一直到戚繼光等人組建“新軍”以後,東南官軍的戰鬥力才逐漸提升,能夠與倭寇對抗,直至全面壓制倭寇。

再簡單說說萬曆年的事。

經過張居正的改革,萬曆朝前期,多少是積累了一些本錢的,在朝鮮與日本人死磕,起碼銀錢糧草起碼是撐得住。

明軍和日軍在朝鮮都是客場,談不上誰更佔地利。考慮到朝鮮是我們的附屬國,可能明軍還沾點光。

明軍出動了“戚家軍”和關寧鐵騎一部出征朝鮮,應該是當時明軍最精銳的部隊,其作戰能力和經驗應該是有保證的。

綜合看,萬曆朝鮮戰爭,明軍不能算慘勝,但也不完全是輕鬆拿下。



雙林居士


因為倭寇是騷擾,而且多搶完就跑,如果直接跟大明決戰那也是必死,豐臣秀吉輕敵,(自元徵日本失敗後,就看不起中原軍隊,而且意在轉移矛盾)。

1.豐臣秀吉只是名義統一。

雖然豐臣秀吉獲得了關東大名的臣服,但是應該說只是暫時的,內部矛盾大,剛剛經歷戰國時代,如果不轉移矛盾,很可能會爆發很大的戰爭。豐臣秀吉想的是打下朝鮮之後就把日本留給德川家康,但是沒想到輸的這麼慘。





2.武器裝備差距太大。

日本崇尚節儉火器主要是鳥銃,其餘是冷兵器,大明有大量的佛郎機炮,


鳥銃還有騎兵,(日本民族意識就是鳥銃一槍一個,明朝大國意識強大炮大氣,老師同為佛郎機(葡萄牙)結果卻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海戰野戰日本軍隊明顯處於劣勢,加上輕敵所以會被打的很慘。

3.倭寇多是騷擾,搶劫為主。

倭寇大多數是不是日本人,相信各位心裡有數吧😄,像大規模和大明軍隊一戰定輸贏的還是少的,原因就是盜亦有道,不再過多贅述,所以倭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海禁的存在。



4.日本國力弱,補給跟不上。

日本在朝鮮半島作戰,所有補給都必須通過朝鮮海峽從日本本土運輸,(得不到朝鮮本土支持)自己海軍又是弱勢,一旦補給線被切斷必死無疑,而海盜規模小靠打劫為生根本不用怎麼補給,這也是日本的弱點。


當然對於日本人古代怎麼打仗開戰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總之和大明軍隊對比近戰陣型被騎兵沖垮,遠戰火器不佔優勢,國力弱拖不下去,還有就是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參與政務,還是全力支持對日作戰,這主要由於明朝內閣制度的完善,國家機器已然運作。


非官方歷史


這問題分兩個層面——

  1. 嘉靖年,明軍打倭寇為啥磕磕絆絆?
  2. 萬曆年,明軍打日本正規軍為啥表現出色?

先說嘉靖年的事。

倭寇都是什麼人?

嘉靖年間,所謂「倭寇」實質上是——由中國人主導的海盜兼武裝走私集團。

  1. 大部分是中國人
  2. 主要由中國人掌握領導權

按照《嘉靖實錄》的說法,倭寇裡日本人僅佔三成,而七成是中國人:

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中律在奏疏中,詳細地描述了「倭寇」的具體構成情況:

夫海賊稱亂,起於負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十五,漳、泉、福人十九。雖既稱倭夷,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

胡宗憲專門編寫了一本《籌海圖編》,其中列出了當時十四股勢力最大的倭寇,其頭目全部是中國人:

金子老、李光頭、許棟、王直、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顯、鄭宗興、何亞人、徐銓、方武、徐海、陳東、葉麻、洪澤珍,嚴山老、許西池、張璉、肖雪峰、謝老……凡十四蹤,皆昭灼人耳目,故詳列之。其餘或入寇而姓名不傳,或有名賊酋而未嘗專主兵柄,與夫事蹟之未詳者不敢濫錄也。

陳懋恆匯在《明代倭寇考略》中,也專門列出來當時主要的倭寇頭目名錄:

因為是中國人主導,又是以中國人為主,所以在很多方面,倭寇與明軍相比並不吃虧,甚至還有些優勢。

有“地利”,有“人和”

關於倭寇,嘉靖朝官員唐樞有一個很精闢的總結:

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倭寇當中有大量的本地人,原本是海商,因為明朝「禁海」而變成「倭寇」,說到底就是地頭蛇。這幫人在本鄉本土搞事情,熟悉地理環境自不必說,還容易得到同鄉的支持,甚至出站官匪勾結的情況。

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

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浙直海防總兵萬表則記錄道:

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因此,嘉靖年的「倭寇」在東南沿海搞事,幾乎等於是“主場作戰”,在地利、人和方面完全不吃虧。

東南沿海的官軍戰鬥力低下

明朝東南沿海,承平日久,官軍武備渙散,戰鬥力相對比較差。而且,從洪武開始,大明王朝就有重文輕武的趨向。

經過了一百年,文官的社會地位上升到歷史上的最高點,而武官的社會地位下降到歷史上的最低點。這種制度和風氣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明朝官軍之敗壞的程度已經達到出人意外的地步。再加上軍戶制度、後勤保障和指揮系統的崩壞,東南沿海的官軍戰鬥力跟普通老百姓相比也未必好到哪裡去。

根據《明史》記載:

時賊勢蔓延,江浙無不蹂躪。新倭來益眾,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徑侵南京。倭紅衣黃蓋,率眾犯大安德門,及夾岡,乃趨秣陵關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陽、宜興。聞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進,抵無錫,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餘里,抵滸墅。為官軍所圍,追及於楊林橋,殲之。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六七十人的海寇竟然可以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一路殺傷達到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作為陪都,據記載有駐軍12萬人。這種情況,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

一直到戚繼光等人組建“新軍”以後,東南官軍的戰鬥力才逐漸提升,能夠與倭寇對抗,直至全面壓制倭寇。


再簡單說說萬曆年的事。

  1. 經過張居正的改革,萬曆朝前期,多少是積累了一些本錢的,在朝鮮與日本人死磕,起碼銀錢糧草起碼是撐得住。
  2. 明軍和日軍在朝鮮都是客場,談不上誰更佔地利。考慮到朝鮮是我們的附屬國,可能明軍還沾點光。
  3. 明軍出動了“戚家軍”和關寧鐵騎一部出征朝鮮,應該是當時明軍最精銳的部隊,其作戰能力和經驗應該是有保證的。

綜合看,萬曆朝鮮戰爭,明軍不能算慘勝,但也不完全是輕鬆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