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工人创造了剩余价值,那么亏损也是工人创造的吗?

athenacool


首先纠正一下概念,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当中,说的是“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而非“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当然工人是劳动者的一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当中,资本家的利润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得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判断和论述。或者说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运行”的结论。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本身,大概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讨论“亏损”是如何产生的,劳动者(工人)在亏损当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负有多大的责任。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利润产生的前提是商品交换,只有通过交换,“产品”才会转变为商品,才能体现出产品作为商品的价值,而产品本身如果不经过交换的话,仅仅存在“使用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当金钱没有成为“资本”之前是无法参与“价值的创造”。换句话说,劳动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而资本是创造价值的“工具”。

任何一种产品,无论是否参与交换,都有它的使用价值(不参与交换就没有价格),而这个产品成为商品之后,从广义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构成它的价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原材料的价格转换,劳动力在产品上的价格分摊,商品交换的费用总和(包括仓储,物流,营销)等。产品(商品)的价格如果高于上述消耗总和,这个产品(商品)就是有利润的,通过这个比较可以看出,高出去的那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利润)”。

剩余价值的分配对象是不包含“劳动者”在内的,劳动者的价格实际上是在这个剩余价值产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参与利润分配的全部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如果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利润属于全体劳动者,具体的讲就是属于国家。

既然劳动者不参与产品(商品)利润的分配,那么理论上讲“亏损”就与劳动者无关。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总是要创造价值的。

亏损的形成,和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有关,但实质上是和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当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足以支撑相应的价格的时候,产生亏损就在所难免。

回到企业经营管理这个层面来看,企业的亏损实质上就是两大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太高,消耗大于收入。第二个因素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无法支撑其价值(价格)。第一种情况是企业的运营管理出了问题,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出了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实都和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没有直接的关系,劳动者理论上不存在为企业的亏损买单的可能。

但有两种情况,是劳动者脱不了干系的,

第一种情况是人为制造明显低于劳动力价格的生产效率或者说劳动效率。这种情况的确会让生产的成本增加,加剧企业亏损的风险(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

第二种情况是劳动者技能水平或者劳动态度有问题,导致产品的质量出现重大的,严重影响销售和价格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影响大多是一时的,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总的来讲,企业亏损本身和劳动者的劳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与企业的运营,经营管理,与资本投入的准确性(产品选择或服务定位)有最直接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