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东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ADHERE


我想从网络科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1 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含义是:用户越多,产品价值就越大。产品价值越大,用户就越多。

社交软件是网络效应场景的典型代表。

假设只有你一个人在使用微信,其实微信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谁也联系不上。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微信,即使你没有使用微信,为了和他们联系,你自然也会安装微信。


2 赢家通吃

当A公司用户规模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发网络效应,这个数量通常称为引爆点。只要跨过这个点,产品的正向增强回路就会被激活。

同时竞争对手B公司,用户就会被抢过来,价值迅速流失。价值流失,用户就更少。竞争对手的负向增强回路被激活。

遗传学上有一个最小可存活种群概念,即100-1000年内,一个物种为了有90-95%的存活可能,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量。

这个数量是4169。一旦小于这个数值,因为代际叠加的交配难度,物种就会走向灭绝。

如果A公司率先引发网络效应,最可能的结果是A公司赢家通吃,或者第二名跨越过了生存点,构成强老大,弱老二这个格局。


3 社交和电商

根据梁宁所说,微信是腾讯在2011年1月发布的一款产品,比米聊起步稍晚。微信2.0版本前,微信用户有400万,米聊有1000万。

由于QQ能力储备和技术积累,微信2.0超越米聊,率先跨越过引爆点,从此遥遥领先。

一旦微信引发网络效应,后者再想从大众社交领域挑战微信,就会非常非常困难。

反过来也是一样。阿里电商起步早,买家越多,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买家就越多,已经引发网络效应。

但是电商行业也有一些起步较早,已经跨越过生存点的企业(京东),或者一个电商新业态产品(拼多多)在某个领域引发了网络效应。腾讯会选择和他们合作,至少保持第二名的位置。


如果竞争对手在某一个领域率先引发网络效应,怎么办?

不要灰心也不要恋战,快跑进入下一个战场,在新领域引发自己的网络效应,打造拳头核心产品。

打败微信的可能是任何一种新产品和业态,但不会是另一个微信。


敬请关注

请点击关注按钮【IT徐胖子】会持续为大家奉献互联网和技术干货内容,感谢支持


IT徐胖子


腾讯有个电商梦,阿里有个社交梦,这是国内互联网领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腾讯在电商领域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微店、收购拍拍网等,最后发现自己做都打不过阿里,白费劲。阿里推出过社交软件来往、在支付宝上线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企图激发支付宝的社交属性,最后发现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社交之王,一个电商王者,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座大山,但他们谁都没办法直接把对方干倒。

腾讯曲线救国:自己打不过你,我帮着别人打你

2014年,腾讯2.15亿美元入股京东,同时把手中的拍拍网送给了京东,并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京东在微信中开辟一级入口进行流量支持,这意味着腾讯彻底放弃自己做电商的念头,转而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来染指电商领域。当时国内唯一可以与阿里竞争的电商公司只有京东,而京东势单力薄,急需一个“靠山”进行资金和流量方面的扶持,二者一拍即合。而京东这几年发展的迅猛势头,也证明了腾讯“曲线救国”的路线是对的。

2016年,腾讯又投资了电商潜力股拼多多,同样用微信社交流量对其进行扶持,拼多多与淘宝和京东等传统电商的路数不一样,做的是社交电商,有了微信社交链的传播加持,如鱼得水,很快深入了三四五线城市市场,短短两年时间,用户飞速增长,月活比肩京东,在美国上市后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大,如今也成为一个小巨头了。

不过,虽然腾讯扶持的京东和拼多多都在国内电商市场有一定的成绩,但离挑战阿里还很远。

2018年国内电商市场份额统计报告中,阿里以58.2%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名副其实的电商一哥,第二名的京东仅有16.3%的占有率,第三名的拼多多更是只有5.2%占有率,可以说阿里在国内电商市场是占有垄断性优势的。

目前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系的京东和拼多多依然很难对阿里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不过,通过小成本的投资,能让腾讯间接享有国内超过20%的电商市场,腾讯这一战略还是相当明智的。

支付领域各凭本事,社交增长力更强

阿里的支付宝源用户来自淘宝,支付功能初期是为了服务淘宝买卖双方而推出的,在有了一定的用户和活跃度后,支付功能才独立出来,成为支付宝,并围绕支付功能进行相关领域的业务扩充,再利用其它业务进行拉新和提升活跃度,比如转账、充话费、借款、骑单车、交水电费、蚂蚁森林等,如今支付宝已经独立成为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巨头,据说如果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上市,市值将超过京东。

而微信做支付,是典型的后来居上。腾讯拥有全国最多的用户社交链,社交中肯定少不了资金往来,在十亿级用户基础上,腾讯在2014年春节以一招“发红包”,瞬间将大半社交用户转为微信支付用户,吓了马云一大跳。此后,微信又开发出扫码支付功能,利用成功打通线下应用场景。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基本平分国内线上支付领域的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是集合了许多功能,才拥有这么多用户和活跃度,而微信支付基本上仅依靠转账和扫码支付就已经有这么大的体量,社交与支付,显然非常配搭。

电商和社交不同,阿里无法复制腾讯”曲线救国“之路

为什么腾讯能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达到染指对方领域的目的,而阿里却很难呢?

一方面,腾讯当时扶持的京东,在国内电商市场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且京东在3C领域有着自己的优势。而国内的社交领域,基本都被微信和QQ垄断了,就算我们熟知的陌陌,也是在腾讯没有涉及的细分市场中勉强生存,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阿里找不到一个与京东在电商领域地位一般的标的进行投资扶持。

另一方面,电商与社交有很大的不同。电商基本是一个纯商业性和开放性的领域,商品交易第一,粘度和依赖性其次,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在哪个平台买东西其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商品质量过关、价格便宜、物流正常就好,现在也有很多用户手机里同时装着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等电商应用,买一件东西都会在几个平台上对比价格,哪个便宜买哪个。这也是京东和拼多多能在国内电商市场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迁移平台对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和阻力。

而社交不一样,社交是一个私密性比较强的领域,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你要使用这个社交软件,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回答:因为我朋友都在这上面。微信沉淀的,不仅是用户,更是用户的社交关系链,用户用得越久,他的社交资源在微信上就沉淀得越多,对微信也就愈加依赖。如今微信号的重要性已经和手机号相提并论,这么兼具国民化和个人化的东西,是异常稳固的。所以,要用户迁移平台,成本非常高,除非社交平台自己崩塌,否则很难去动这块蛋糕。


社交的价值非常巨大,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想染指,但几乎每个公司都失败了,阿里也不例外。其实阿里与腾讯是非常互补的关系,马云也说了,阿里和腾讯并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可以在相当多的领域展开合作,这两个伟大的公司,在未来还会在更多的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技扯谈官


应该这么说,在现在2大集团的格局之下,谁也拿谁没办法。

1,腾讯自己做电商的结果就是死,这个已经有多个案例了。腾讯之所以自己做不好电商,是因为它已经拥有了2个最值钱和最赚钱的业务——社交最值钱,游戏最赚钱。电商对于腾讯来说,属于“重资产且低利润”,淘汰也属正常。但是社交流量最好的变现途径之一就是电商,所以它只做投资电商就行了。至于移动支付,属于流量变现环节闭环中的重要环节,腾讯当然要自己做了,而这对于阿里的打击只是社交价值的一种正常展现而已。

2,阿里做社交已经想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最近吹牛吹的很厉害的钉钉,其实也只是“虚假繁荣”而已。为什么?从社交行为本身去分析,社交中最持久最有价值的关系是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和友情关系,这些关系网微信上拥有的可以说最全。而钉钉拥有最多的是商务关系,是相对易变不持久的关系。加上钉钉为了讨好企业主、留住企业使用,在一些功能上做得有些反人性了,企业的员工是被迫使用,一旦有机会立刻会离开。阿里一向以待遇优厚著名,因此我猜懂得如何做好一款社交软件的产品经理应该还是有的,但这么久都没能成功,这原因应该出在决策层身上。再看看阿里文娱艰难的发展,更说明问题。

3,从长远来看,电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化和分散化,也就是说未来电商极有可能会消亡。而社交永远都存在,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虽然我很讨厌腾讯的游戏,但我也认为腾讯会比阿里有更好的未来。


耀点思维


阿里的电商是插座模式。拨一个插在京东的插座上,只要能通电一样用。谁便宜,谁方便就对谁忠诚。对手只要产品好,用钱砸,就能分一杯羹。

腾讯的社交是竹子模式。看着是一根一根的,拨的时候,发现整个一片竹林,就一个根。地底下盘根错节,一根你也拔不动。那边地再好,这里的竹子你也挖不动。

所以,阿里能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强运营说的就是这里。

而腾讯运气真的好,微信又是他家的。微信这一眼泉,浇灌了整片腾讯的地,种什么都能长。京东,拼多多,微视等,浇灌之后成不成,就看各产品的手段了。



沧丘先生


腾讯一直想有一个直商梦,却一直无法实现,而阿里一直想有一个社交梦,却也一直没有做大做强,梦里的钉钉虽然在为公上有着1亿以上的人们在使用,但对于腾讯的微信微不足道,两个互联网巨头一直都想进入对方的领域。在线下支付阿里一直比不上腾讯,而在线上腾讯一直比不上支付宝,这样有竞争才有进步,我们很愿意看到这种进步,如果是一家独大的话,对我们这些消费者却是一种损失。

腾讯自己做不了电商梦,却打包给拼多多,和京东,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搞阿里,腾讯有着上十多亿的微信用户,现在有了开通的微信厨窗功能,也在考虑做短内容,这个想法很不错,但是能不能成功还得看未来。


庆庆点评科技


腾讯在社交,阿里在电商各自构筑的护城河都很深,但其实这两家公司恰恰是高度互补的,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今年表态说腾讯和阿里不是对手的原因。

首先说,阿里和腾讯,一个有变现但缺流量,一个有流量但缺变现。两者之间在小红书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更多是基于投资的原因,其实阿里的风格更希望流量可控,比如阿里妈妈的导流,以及收购微博的导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有利于阿里在生态内进行流量整合变现,但腾讯显然更希望自己的流量自己说了算,所以培养起京东和拼多多,以及其他众多电商,但入口权依然牢牢在握,比如京东想要继续微信的流量入口就需要重新谈判。对于两个巨头来说,谁主导谁都等于是授人以柄,所以他们之间的合作不可能触及核心利益,这就导致了双方貌合神离,彼此的腹地不可能被染指。

其次,阿里不可能短时间内在社交领域建立起优势,因为社交是社会性的产品,甚至是公共产品,不是纯粹的商业产品,阿里做过的几个社交产品比如来往、支付宝圈子等商业味太浓了,这种产品不可能进入日常生活社交,同样,钉钉的成功也不能说明阿里懂社交,而只能说明它的确懂商业。同样,腾讯这种社交思维的公司,也不太可能将纯电商产品做好,因为产品本身太不务实了,相比阿里的赤裸裸的商业气息,腾讯做出来的都是兜圈子产品。

最后,至于两者未来有没有可能攻入对方腹地,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两个不在同一生态位的掠食者不能称之为对手,而且他们应该担心的恰恰不是对方,而是其的对手。


商业向心力


这就是战略规划的问题。

腾讯的根基就是社交。起初的QQ,后期的微信。说白了,就是满足几个亿的拥护的社交需求。

几个亿人群的社交平台,这就好比一颗树的根和主干。只要主干不倒,发展任何枝枝蔓蔓都不是问题。根部和主干都可以把营养输送过去。

但是,这里就是一个麻烦的事情,用户的体验感不好,我们用QQ也好,用微信,主要的作用就是社交,是聊天。可是你没事就推荐我一些其他的东西,如果是喜欢的、有兴趣的,那还可以接受,但是,你老是推荐我不喜欢东西,那就很让我讨厌。

当你影响到我社交或是讲聊天的乐趣,不开心了,我就好产生反感。今天一个人发来一个链接帮我砍一刀,明天帮我投一票,后天给你推荐一个产品。这完全失去了聊天的初衷。很让人讨厌,要不是大家都用微信,还没有很好的替代品,我相信很多人都想换掉。

腾讯入侵阿里,我没觉得会成功。还是在根源问题上。

腾讯的根源是社交,大家都在屏幕后边,如果是陌生人,就现在的美图效果,你都不知道对方真正长什么样,图片上的陌生女孩都可能是一个抠脚大汉。

微信微信,略微信一下就OK了。腾讯这个平台不给你保证你聊天的人的真实性。你吃亏了,上当了了,被骗了,你到腾讯平台举报,各种证据都准备好了,腾讯可以做到的就是把对方的账号给封掉而已,其他任何措施都没有。

所以,你在微信上做生意,收付款,一切风险都是自己承担。腾讯不给你任何其他保障。

但是阿里就不一样,他的核心,也就是根基就是生意。所以,他跟商家收保证金,还有处罚条款。你想做生意,第一就是实名制,第二就是交保证金,第三就是阿里体系的征信系统。你敢在阿里任何平台坑人骗人,阿里就可以处罚到你,就可以让受害者得到赔偿。

阿里为了完成这种信任,自己就拿出来上千亿做抵押。不管能不能处理到商家,他都可以赔付。你可以放心转账放心付款。你出问题了,只要你证据齐全,就可以找阿里赔付。而不是腾讯那种,最多把商家账户封掉,不管受害者的损失。

所以,腾讯系入侵阿里系,其实不改变自己的根基,就很难抢到对方的饭碗。

阿里,建立的是信任和处罚体系,以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为核心。

腾讯,你们聊天就OK了,管你屏幕后边是谁,聊开心就好了。出了问题,你这个号就别聊天了,我只能保证这个结果。


白志雅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腾讯的电商的业务主要是对京东、拼多多的投资,这是通过投资完成的。

虽然大家说阿里的社交做不好,但是你们只是把目光放在支付宝之上,觉得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

但是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并不代表阿里的社交没有做好。阿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大量的资本,所以能够进行投资。

钉钉大家知道吧?2017年12月底,钉钉CEO无招首次公布用户数量破亿;2018年第三方数据显示,钉钉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市场份额占比最高,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且超过第二至第十名活跃用户数的总和。

你觉得阿里做不好社交?是因为你把阿里等同于支付宝,但是阿里这么大,怎么可能等同于支付宝。阿里这么有钱,直接就砸钱在钉钉上,钉钉的移动办公的市场可能高达500亿市场。

你说阿里的社交不行?

当然,你要跟腾讯这种依靠社交的对比,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腾讯的护城河了。

阿里的护城河也很高,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上,支付宝也占据了头部的名额,微信支付占据了第二的名额。而且还是得益于国民级的应用——微信,这才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


太平洋电脑网


社交是to C的生意,阿里巴巴是做to B生意起家的。等阿里巴巴醒悟过来要做to C生意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

阿里巴巴也不是没有尝试过社交,社交之梦从未熄灭过:

(1)阿里旺旺:是淘宝卖家和买家沟通的社交平台,因为依托于淘宝,定位是淘宝购物的辅助沟通软件,和腾讯的QQ、微信熟人社交平台有一定的区别。

(2)来往:是2013年推出的社交平台,核心功能是熟人之间的社交,后来改名为“点点虫”,随着平台名字的更改,阿里的熟人社交也彻底销声匿迹。

(3)钉钉:to B业务平台,支持同事之间的社交,定位于工作使用场景。

在熟人社交领域,腾讯看上去依旧是不可逾越的高山。


驿知行铁军商学院


主要是战略问题,根本在于社交对阿里并不太重要,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微信和QQ并不完美。找到痛点,掀翻微信QQ并非不可能。

微信QQ痛点在于缺乏系统保护层,各类广告,骗子,骚扰过多。非实名制。

如果阿里可以开发一款社交软件,实名制。发现骗子,广告,骚扰等。直接封号。

在这款社交软件里可以放心的聊天交友,在口碑下,会迅速成长。

其实当年微信取代QQ有一部分这个因素,QQ可以随便申请,编资料。微信要手机号注册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