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旧社会沒有化肥,大地主家的地用什么肥种地,就算用农杂肥也没那么多,用什么?

老爸158230666


古代人烟稀少,那时候地多人少,即使一亩地产量很低足以保证人民的生活,那时候没有什么病虫害,生态平衡,没有污染,大家吃的都是绿色无公害蔬菜和粮食,当然种地肯定也施肥,都是农家肥,草木灰,柴火,随便点东西都是肥料。

那时候资源匮乏,什么都没有,全是农家肥,烧锅的灰,扫的树叶,河里的泥都是肥料,虽然肥效低但是环保,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杂病,没有那么多癌症,所以癌症发病率和饮食有很大关系。

以前地主家土地多,但是他们家的雇工也多啊,平时开始积攒,一年能弄很多东西,树叶子堆积起来发酵就是肥料,烧锅的灰就是肥料,肯定够用,那时候的人们不考虑产量,反正地多,稍微收一点就吃不完。

古时候绝对是生态平衡,作物没有激素,土地没有污染,大家吃的都无公害,那时候才多少人啊 !我们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一个地主一家就是几千亩土地,有的上万亩,稍微收点吃不完,所以他们根本不担心收成。

至于地主土地上什么,那时候人烟稀少,广阔的土地面积,扫树叶就够了,他们自有办法,绝对不会让土地没有养料,地主一般都是黑心,贪得无厌,他们肯定会认真种地,大家说对吗?


大海传媒


说一下我记得的事吧,都是从我大伯那里听来的看来的;

我6-7岁的时候,我跟我大伯住,我大伯是单身,以前他有2个老婆,2个孩子,后来都死了,我们家孩子多,顾不过来,我就跟大伯住,那个时候是人民公社生产队,我大伯是残废军人,他做豆腐卖,也种黄瓜卖(在自家院子里),那个时候没有化肥,就算有也是生产队里有,只有一种尿素化肥,还是日本进口的,老百姓给尿素起了个外号叫“洋劲”,社员家里是没有的,也买不到,他们也不相信尿素有多大作用(没文化的结果),我大伯种黄瓜经常施用一下几种东西做肥料;

1;棉籽饼---用水泡开发酵后做肥料。

2;豆子---把黄豆煮熟,发酵后做肥料。

3;麻汁酱干---就是芝麻酱提油后的残渣,泡水发酵,做肥料。

4;豆饼---豆子榨油后的副产品(现在是豆粕),泡水发酵后做肥料;

5;牲畜粪---把路上的牲口粪便捡回来,积累多了做肥料。

6;大粪干---收集人粪晒干,压碎做肥料。

7;还有其他的榨油后的废渣,都能做肥料。

8;草木灰,炕洞土(就是农村睡的火土炕,每2-3年换一次新的,为的就是把换下来的炕土做肥料,因为日积月累,火炕土里含有大量的钾肥,但他们不知道,就知道上了炕土庄家长的旺盛,增产)。

9;生产队里的尿素化肥也很少,都是按供应来的,分摊到每亩地里也就十几斤,作用有限,也管用,再说了那时也只有这种单一的氮肥,其他的各种氮磷钾复合肥都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

在那时的老百姓眼里,只要是含油高的东西都能做肥料,还有就是所有粪便都能做肥料,他们也衡量成本,能不花钱买就不买,能少花钱就不多花,在生产队里大部分是沤绿肥,把农作物费秸秆掺土发酵,做肥料。那时不管是生产队还是个人,种地实用的肥料才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肥,由于数量太少,所以产量一直不高,在旧社会也一样,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没那么多,也就产量很低,其实有的根本就没有,全靠人种天收。


驿动星期六


说旧社会种田,地主那么多田没化肥是怎么种出来的。

听我祖母讲过,我祖母19O3年生,八几年去逝。过去自己种田也好,还是跟地主种田,都要靠自己会种田有关,靠体力,勤快,技术。有技术不勤劳也不行,勤快没技术也不行。就评栽秧有的人一辈子都栽不好,又慢又栽成狗脚迹又不整齐。过去种种相当累,农闲时耍到处捡粪,割草烧火粪,把家里粪挑到田里,还耍到其它地方找粪挑。完全是体力活,种下去了田间管理是全家都要下田干活。水田从开春就下田耕田,都是赤脚下田,干什么活都是穿草鞋,水田都耍下水粪,也就是大粪,家蓄粪。耍扯几次秧草,(也叫泥秧草)过去说的旱田服铁板,水田服脚板,水田是把泥踩活,秧苗才长得好。旱田是耍薅草,也就是锄草松土,追肥,一般追肥就是粪水。就所以那是做什么都离不开挑,全靠人工劳力。但也有田种不好的,麦子长的连兔子都躲不着,棉花长的叶子一片黄。像这样有收成吗,第一不会管理,第二不爱劳动。当然啰,还耍靠天收靠天吃饭,同样有干旱,水涝,听老人讲在三几年连续下了七天七夜雨没停过,那可以灾年那。


一路长淡


我们在农业学大寨时期,积蜰就是全体社员的头等大事。那时候基本上家家有猪,一猪一亩田。还有羊,都要垫圈。鸡粪兔粪很少很珍贵,一般自己院里的西葫芦,南瓜追肥才用。大队的牛马驴骡肥是大桩肥源。另外就是学生有拣羊粪,拾猪狗粪,然后交回学校,最后交给生产队肥田。还有就是让年轻人冬季去城里掏公共厕所,有得人甚至去省城掏粪,掏出来的粪倒在那里冻成一坨坨,拉回大队来用。以上都是精肥。另外就是秋假开学了就是割草积绿肥时候,大人小孩一背大背背回青草来,过磅计分,堆到沤肥坑里,压土潲水沤制。到了秋了罢,全大队的人开始在深翻土地前,收拾拉运地里的各种桔杆,用粉碎机粉碎后与牛马粪拌和泼水后,堆在大坑里沤肥,叫桔杆还田(与现在的桔杆直接还田还一样)。到了春天还翻一次,以防发热过头失去肥效。还有一种肥就是春天大队动员家家户户打炕,将炕洞土灰弄到街上,泼水打碎以备耕地时用。还有就是结拿农田基本建设,修整田梗时,铲草皮,和多年陈土皴肥田。当然挖淤泥也是一种积肥办法,但在北方可能少点毕竟水溏少啊!

总之那时候村村比产量,人人比贡献,群策群力,大打人海战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真得是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但是毕竟财力有限买不起化肥,光用土肥肥力不足,加上种子原因,产量离现在差远了。但是地里地头沟渠都没有野草,肯定不是打药的功劳,那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地主种田也估计是这些办法吧?


家乡美143663827


说到旧社会,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爷爷,每次去看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述关于他和地主家的许多事情,其中就包括农田栽种和施肥。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的爷爷是个苦命人,从小父母病逝,他跟着姐姐长大,从他记事开始,他就是我们村里一户大地主家的小长工。每天起早贪黑地,没日没夜地干活,吃不饱也穿不暖不说,还随时被地主和管家打骂。爷爷说,那时候地主家有上千亩良田,种地所需的肥料基本上就是靠农家肥和绿肥,主要来源有四种。


首先是农家肥。这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肥料来源,包括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粪尿、人粪尿。那时候,吝啬、苛刻的地主把人粪尿视为宝物,不准家丁和长工吃家饭、拉野屎,要把屎尿积攒起来给农田施肥。外出放牛的人要随身携带粪竹筐,遇到牛拉屎或者有牛粪的要捡拾回来。


其次是堆沤肥。在农田周围开挖堆肥塘,经常指使长工们去路边、野外采割诸如青蒿、绿肥叶、臭牡丹等杂木叶进行堆捂,再挑一些人畜粪尿,或者拉运一些日常生活垃圾农作物桔干等一并进行堆捂发酵。

爷爷说,堆沤肥的粪塘都比较大,曾经发生过好几起小孩子在玩耍时候不慎跌落粪塘致死事情,所以小时候的爷爷特别惧怕堆沤肥的粪塘,感觉那就是一个无底的会吃人的陷阱。


三是草木灰。那时候种庄稼的农田里,每采收完一次庄稼,都要先进行烧地,尽量把上一茬庄稼遗留的根茎、田地里的杂草等进行点燃烧毁。然后再进行土壤深挖,挖田的时候都有监工,土层稍微挖得不够深就要挨皮鞭打,爷爷不知道被打过多少次。另外就是进行垃圾焚烧,剩下的草木灰和来自生火做饭的灶窝灰都是农田的肥料之一。

四是腐质土。由于我们地处深山,山林里有许多树叶、杂草常年堆积而成的腐质土壤,每到开春时节,地主都要长工去山上撸挖腐质土,用背篓一趟趟背回家,作为育苗、底肥的最佳肥料。

综上所述,旧社会虽然没有化肥,就算用农家肥也没有那么多,但是奸计狡猾而又心思甚密的大地主家就是采用以上肥种地的,你还听过哪些肥?欢迎关注花腰妹一起留言交流!


花腰妹


解放前肥料不够,再加上水、种子的问题,所以产量是很低的,解放后各方面都有翻天复地的改变,所以才能做到人虽然增加了两倍,农产品供应却更加丰富。据我老家情况,解放前水稻亩产不过三百斤,到六十年代末已达五百多斤(当时已能比较多地使用化肥),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农业技术突飞猛进,水稻亩产很快地从七、八百斤上升到一千斤,一千多斤。


叶萍470


你好,我是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网友都进行了回答,本来不想再回答了,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引起了卫农对已故大伯的回忆,大伯生前曾经多次给我们小辈,讲起过他给地主家拉长工的事。因此卫农就想结合大伯给地主拉长工的经历,回答一下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地主家大业大,财大气粗,家里不但要雇长工,而且在农忙时还要雇短工。我大伯就是常年在地主家干活的,我们这里叫拉长工。在旧社会许多穷苦的人,就是靠给地主家拉长工,或者打短工,挣点粮食养家糊口的。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没有化肥的旧社会,要想多打粮食就要多攒粪肥。因此那时候地主家都会养着不少的骡马和牛等大牲畜,用来积攒粪肥和耕种农作物,而且高头大马还是地主的代步工具。同时也会饲养不少的猪、羊、鸡鸭等,来积攒粪肥,包括人粪尿等,这些就是当时地主家种庄稼时所需粪肥的主要来源。



当然由于地主家土地面积大,靠积攒牲畜粪便,以及人粪尿收集起来的农家肥,还是满足不了农田里的需要。因此他们每年秋后到冬天农闲的时间,还会采取搜集土肥的方法,补充粪肥不足的问题。

一是打锅台换土炕。就是把旧的土锅灶台和陈土炕打掉换成新的,把换下来的锅台和土炕的土坯作为土杂肥,也运送到农田里去给农作物作为肥料施用的。

二是拆老房掀旧墙。就是把一些陈年的老房子,或者时间比较长的老墙,掀倒或者拆除了,用这些陈年旧土坯来弥补粪肥的不足,给农作物补充养分的。



三是挖塘泥。就是在冬天池塘里没有水的时候,把沉淀在池塘里的淤泥挖出来,晾晒干了以后,也可以给农田施用的。

四是轮作倒茬、休耕和种绿肥。虽然想方设法搜集土肥,但是还满足不了农田的需要,因此就会采取轮作倒茬,或者休耕的方法,再就是种植豆类作物作为绿肥,弥补粪肥的不足的。

五是出租土地收租子。他们也会为了省事,把一些照顾不上,或者比较偏远、贫瘠的土地,出租给穷苦人家去耕种,自己每年既可以收取一定数量的租子,又不用操心施肥的问题。



总之,大伯说在地主家干活,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起早贪黑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粮食。地主家也尽管想法设法的给地里上粪,但是由于没有化肥,粮食产量也是不太高的。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卫农老头


小时候在农村住过几年,有些了解,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使用化肥的很少,地里用的肥料主要是厕所,牲畜家禽的粪便!根据作物的不同所用粪便也不一样!厕所的粪便主要用在玉米,土豆和蔬菜上,点一颗种子,浇一点灌水,然后埋土,鸡粪,猪粪马分则等地里收完庄稼后就堆地里,明年种地时犁地前摊开!麦地有请放羊的晚上把羊圈地里,一连好几晚上俗称卧地,这个的管放羊的饭,牧羊狗吃的也得管,给钱不给钱就不清楚了,也有把玉米杆用铡刀切碎了堆到一起,(浇上灌水)来年开耕使摊开,犁地时埋地当肥料,我们这里这样的少,玉米杆一般都做饭烧火用呢!


明月道人1


就上海以前的农村来讲,那时即使有化肥,但价格很贵,像尿素,氯化铵,氨水。农村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几部拉粪车,就是一个铁架子,两边按两个劳动车轮胎,一只很大的陏圆形木箱,安排两个人每天去公房里拉,那时公房都用抽水马桶了,拉回来倒在一个很大的池子里,以前还有这种奇事,晚上黑咕咚的,有人看不清掉粪池里。到了冬季,生产队会组织人去挖池塘污泥,稍晒干了就挑到田里做肥料;生产队养的猪,粪便都归拢的;麦秸,油菜杆,稻草是分给社员做燃料的;最多有的地种蓿苜做肥料。所以那时田地不会板结,但产量不高,用化肥农药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了。


李培福


大的组折中的原先没有那么多有机肥。原先种的杂粮多。主要高粱谷子豆子红薯特别多。 因为这些不用化肥,主要靠光合作用,但是产量特别低。 就像玉米用了有机会在我小时候也都200斤左右。好的,也不过400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