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我先来介绍一下曹操入雒阳前后的一些情况。

曹操成年后娶丁氏为妻;

光和三年(180年),此时曹操在老家谯县隐居,娶卞氏为妾;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被征入西园军担任典军校尉,此时只带了妾卞氏及家仆进京,妻子丁氏在老家抚养儿子曹昂等人。

约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就在朝廷大量封官之时,曹操官拜骁骑校尉。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曹操竟然弃官逃亡了!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通缉曹操

曹操逃亡时只带了几名亲信,甚至都未来得及通知尚在雒阳官舍中的卞氏及家仆。袁术到曹操官舍传信,说曹操遇难死了!家仆们闻讯,立马卷铺盖准备散伙,这时候卞氏劝住了众人:“仅凭袁术一面之词,曹君的凶吉尚未可知,你们今天都回家了,明天曹君若还健在,你们还有什么面目去再见曹君?就算是灾难,一起赴死又有何苦?!”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

陈志《后妃传》:及董卓为乱,太祖(曹操)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卞氏)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

或许是卞氏无法接受这样重大的变故,所以还心存幻想,以此劝慰众人,稳定情绪。陈寿写的这段文字可能是取材于《魏书》,这段文字也是为了体现出卞氏临危不乱的魄力。此事末了,陈寿还补上“太祖闻而善之”,大概是为了后来“卞氏转正”做个铺垫吧。

但是最后一句话“正使祸至,共死何苦”,我认识是非常不讲理的:卞氏你想为曹君赴死难,又何必拖累众人“共死”呢?

后来,大概卞氏得知曹操逃至兖州陈留郡的消息,于是也逃离了雒阳,去追寻曹操了。

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证明:曹操是在袁绍之后逃亡的,袁术还在曹操后面。

另外《资治通鉴》是把“袁术拜后将军,曹操拜骁骑校尉”放在“袁绍拜勃海郡太守”之后,且又先写袁术逃亡,再写曹操逃亡。可能是为了行文叙事方便,而与事实不符。

曹操逃亡的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九月(董卓弄权)至十一月(曹操十二月起兵)之间。

也有后人为了满足卢弼在集解中对《曹真传》载“曹劭之死”事的推测,可推曹操是在九月初逃亡的;

更有甚者,用《武帝纪》中在曹操逃亡之后,记载了“(董)卓遂杀(何)太后及弘农王”,认为曹操逃亡时间在何太后死亡之前。

——因为何太后死于九月三日,所以曹操逃亡时间就是九月二日。

但是,这个见解忽略了这段话本身就是“概而论之”,因为弘农王刘辩是死于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二日。

——董卓杀何太后和刘辩是两个不同时间的事,不能用来作为推算曹操逃亡时间的依据。

所以说,我们只要知道曹操逃亡的大概时间段就行,而且他是在袁术之前走的。

曹操返回家乡谯县后,跟父亲曹嵩提出招兵买马反董,曹嵩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但他也无法说服这个从小特立独行的儿子。

曹操执意如此,还要去寻求其他几个从兄弟的帮助。曹嵩觉得这事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干脆一走了之,带着三个儿子(曹德、曹彬、曹玉)投奔徐州的琅邪王刘容去了(从后续史料上看,曹嵩与刘容关系不错)。

范书《宦者列传》:及(曹嵩)子(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

曹操的“反董事业”没有得到曹嵩的支持,所以曹操没有选择在家乡起兵,而是带上家财到陈留郡投奔张邈去了。

话说陈留郡太守张邈是党锢时期的名士,名列“八厨”【范书《党锢列传》: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之一。早年张邈便与袁绍往来,再有曹操与袁绍交好,所以曹操与张邈两人也曾是一个政治团队的,史书上也记载了不少此三人交往的后续故事。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张邈游戏形象

张邈是朝廷命官,而曹操是朝廷逃犯;张邈未将曹操拿下送至雒阳法办,而是任其在陈留郡招兵买马,也是两人之间有政治友谊的缘故。

随后曹操转至襄邑县,陈志《武帝纪》说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实际上,在陈志《卫臻传》提到了曹操在襄邑县结交了本地名士卫兹,虽然两人是初次相见,但是一拍即合,共商反董大计。

《魏晋世语》(陈志《武帝纪》裴注引)上还说是卫兹资助曹操起兵的。

陈志《卫臻传》裴注引《先贤行状》:太祖(曹操)到陈留,始与(卫)兹相见,遂同盟,计兴武事。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晋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曹操),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我们可以想象:曹嵩都不支持曹操的反董事业,曹操自己还能拿出多少“家财”来散呢?后来,曹嵩又拖家带口投奔曹操时,携带了大量的财物【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吴书》:辎重百余辆。】。

由此可见:本年曹操起兵时散的“家财”是需要打个折扣的;《魏晋世语》说卫兹资助曹操,也是可信的。

至于卫兹为什么要反董?他的动机如何?

按照陈志《卫臻传》裴注引《先贤行状》记载,卫兹曾经“为车骑将军何苗所辟”,虽然卫兹没有去上任,但是按照当时的士人规矩,何苗成了卫兹的恩主。例如袁逢征辟荀爽,荀爽未至,袁逢逝世后,荀爽为其服丧三年。

范书《荀爽传》:司空袁逢举有道,(荀爽)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

我们都知道何苗在政变中死于内讧,尸体还被董卓挖出来损毁侮辱,从这个道义上看,卫兹有为恩主复仇的理由,也就是有反董的理由。

至于曹操的动机如何?

按照史料记载,在曹操之前就反董(宣布与董卓对抗)的人还有鲍信、桥瑁、张杨、袁绍、卢植这些人,仔细辨别故事原委,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动机不尽相同。

鲍信和桥瑁可能是为了政变胜利果实被董卓篡夺,心怀不服而造反;

张杨可能是为了故主丁原、何进复仇而造反;

袁绍是对叔父袁隗在利益划分上或者是政见不同而决裂;

卢植是为了捍卫刘辨的正统地位而反董;

陈志《武帝纪》并没有交代,倒是后世曹魏政府的官方史书《魏书》(陈志《武帝纪》裴注引)简单提了一下:太祖(曹操)以(董)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简而言之,就是曹操主动把董卓当成了政治上的敌人。我觉得这根本就是附会之言嘛!董卓还要选拔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就认定董卓“终必覆败”,没有逻辑可言。

曹操的反董动机究竟如何?很难说得清楚。曹操不是何进幕僚,老朋友袁绍还在冀州被软禁监视,天下反董的人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何氏、袁氏两家,曹操是为哪家?真相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曹操起兵

最后一个故事,是曹操自己说的。

曹操在襄邑县酝酿起兵期间,还与工匠一同打造卑手刀,北海名士孙嵩见此情景,就嘲讽曹操:“你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跟工匠一起做刀呢?”

曹操不以为然:“能做小事就能做大事,这有什么妨碍!”

《太平御览·卷346》引《魏武军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复能大,何害!”

曹操认为:年轻人决定去做大事,成就事业,就不需要去畏惧身边反对、嘲笑的声音。他讲这个故事,算是给后人传授一点个人心得,煮一碗鸡汤吧。

后话

我在正文中对“曹操反董的动机”保守地提出“不清楚”这个意见,我看到有很多网友仍然继续追问缘由。

我在评论回复中也提了一些观点,我干脆把我的意见重新整合一下吧。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干脆一跑了之。

而在《三国志》中,曹魏官方史书《魏书》是说曹操就是“天然反董,拒绝拉拢,就是要跟董卓对着干”。

我们知道:“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还是尝试找点线索吧。

很多读书人,因为读到曹操与袁绍年轻时关系不错的记载,就会理所当然的联想到:曹操是追随袁绍而去,认为反董是曹操响应袁绍的政治愿望。

其实,从时间上看,关东这帮人准备起兵反董时,袁绍还在冀州勃海郡被韩馥的人监视软禁(事见陈志《武帝纪》引《英雄记》),而且冀州响应不是第一个。而曹操是属于最早的起兵的那批(张杨、鲍信、桥瑁、曹操、卫兹),在中平六年十二月就起兵了,比袁绍早。

袁绍在冀州勃海郡,前去追随袁绍的有曾经的大将军府幕僚,同为荆州南阳郡的许攸、逄纪,曹操没有追随袁绍,古时候也没有电话,曹操起兵也绝对不是来自于袁绍的意见。

或许有人会问,是否袁绍写信给曹操劝他脱离朝廷,回家反董吗?

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小。

第一,袁绍避难冀州勃海,本身也是一个谜案,袁绍在勃海没有任何可以获得的政治资源记载,反而被韩馥监视了。

第二,袁绍宣布反董的时间也非常晚,大致是在初平元年,甚至约六月,朝廷派来劝和的胡母班抵达河内时,都是王匡动手杀的,而不是盟主袁绍,很可能此时袁绍还在冀州魏郡邺县筹备军队。

第三,当时诈称三公书,鼓动关东起兵反董的人是桥瑁。

从这些因素看,我觉得曹操有起兵的想法绝对早于袁绍。

再看先起兵的这帮人,主要是何进的故吏,幕僚,而曹操绝对不是何进的人,多年后,曹操写诗,就咒骂何进是“沐猴而冠”。

原文: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看看,这肯定不是故吏能做出来的事。所以,“曹操可能是为何进复仇”这个观点也可以排除掉。

最后,我觉得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曹操可能是何苗的幕僚。

按史料,和曹操起兵关系最密切的只有卫兹,而卫兹是何苗故吏,所以我推测:曹操可能在蹇硕被杀,西园军解散后,被何苗举荐为议郎(以袁纪中记载酸枣盟誓时“议郎曹操”推的),所以才有曹操与同为何苗故吏的卫兹一拍即合,协力反董。

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曹丕写《典略》批了何进,而不责难何苗。要知道何苗在史书上是被贬低了的人物,说他亲近宦官,我觉得也许是亲近了曹操吧,哈哈。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猜测,算不上有力证据,只是一个思考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