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我先來介紹一下曹操入雒陽前後的一些情況。

曹操成年後娶丁氏為妻;

光和三年(180年),此時曹操在老家譙縣隱居,娶卞氏為妾;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被徵入西園軍擔任典軍校尉,此時只帶了妾卞氏及家僕進京,妻子丁氏在老家撫養兒子曹昂等人。

約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就在朝廷大量封官之時,曹操官拜驍騎校尉。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曹操竟然棄官逃亡了!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通緝曹操

曹操逃亡時只帶了幾名親信,甚至都未來得及通知尚在雒陽官舍中的卞氏及家僕。袁術到曹操官舍傳信,說曹操遇難死了!家僕們聞訊,立馬捲鋪蓋準備散夥,這時候卞氏勸住了眾人:“僅憑袁術一面之詞,曹君的兇吉尚未可知,你們今天都回家了,明天曹君若還健在,你們還有什麼面目去再見曹君?就算是災難,一起赴死又有何苦?!”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書》: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

陳志《后妃傳》:及董卓為亂,太祖(曹操)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太祖兇問,時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歸,後(卞氏)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復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

或許是卞氏無法接受這樣重大的變故,所以還心存幻想,以此勸慰眾人,穩定情緒。陳壽寫的這段文字可能是取材於《魏書》,這段文字也是為了體現出卞氏臨危不亂的魄力。此事末了,陳壽還補上“太祖聞而善之”,大概是為了後來“卞氏轉正”做個鋪墊吧。

但是最後一句話“正使禍至,共死何苦”,我認識是非常不講理的:卞氏你想為曹君赴死難,又何必拖累眾人“共死”呢?

後來,大概卞氏得知曹操逃至兗州陳留郡的消息,於是也逃離了雒陽,去追尋曹操了。

這個故事至少可以證明:曹操是在袁紹之後逃亡的,袁術還在曹操後面。

另外《資治通鑑》是把“袁術拜後將軍,曹操拜驍騎校尉”放在“袁紹拜勃海郡太守”之後,且又先寫袁術逃亡,再寫曹操逃亡。可能是為了行文敘事方便,而與事實不符。

曹操逃亡的時間大致可以確定在九月(董卓弄權)至十一月(曹操十二月起兵)之間。

也有後人為了滿足盧弼在集解中對《曹真傳》載“曹劭之死”事的推測,可推曹操是在九月初逃亡的;

更有甚者,用《武帝紀》中在曹操逃亡之後,記載了“(董)卓遂殺(何)太后及弘農王”,認為曹操逃亡時間在何太后死亡之前。

——因為何太后死於九月三日,所以曹操逃亡時間就是九月二日。

但是,這個見解忽略了這段話本身就是“概而論之”,因為弘農王劉辯是死於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二日。

——董卓殺何太后和劉辯是兩個不同時間的事,不能用來作為推算曹操逃亡時間的依據。

所以說,我們只要知道曹操逃亡的大概時間段就行,而且他是在袁術之前走的。

曹操返回家鄉譙縣後,跟父親曹嵩提出招兵買馬反董,曹嵩對此是持反對意見的,但他也無法說服這個從小特立獨行的兒子。

曹操執意如此,還要去尋求其他幾個從兄弟的幫助。曹嵩覺得這事會給整個家族帶來災難,乾脆一走了之,帶著三個兒子(曹德、曹彬、曹玉)投奔徐州的琅邪王劉容去了(從後續史料上看,曹嵩與劉容關係不錯)。

範書《宦者列傳》:及(曹嵩)子(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隨,乃與少子疾避亂琅邪。

曹操的“反董事業”沒有得到曹嵩的支持,所以曹操沒有選擇在家鄉起兵,而是帶上家財到陳留郡投奔張邈去了。

話說陳留郡太守張邈是黨錮時期的名士,名列“八廚”【範書《黨錮列傳》: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之一。早年張邈便與袁紹往來,再有曹操與袁紹交好,所以曹操與張邈兩人也曾是一個政治團隊的,史書上也記載了不少此三人交往的後續故事。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張邈遊戲形象

張邈是朝廷命官,而曹操是朝廷逃犯;張邈未將曹操拿下送至雒陽法辦,而是任其在陳留郡招兵買馬,也是兩人之間有政治友誼的緣故。

隨後曹操轉至襄邑縣,陳志《武帝紀》說曹操“散家財,合義兵”,實際上,在陳志《衛臻傳》提到了曹操在襄邑縣結交了本地名士衛茲,雖然兩人是初次相見,但是一拍即合,共商反董大計。

《魏晉世語》(陳志《武帝紀》裴注引)上還說是衛茲資助曹操起兵的。

陳志《衛臻傳》裴注引《先賢行狀》:太祖(曹操)到陳留,始與(衛)茲相見,遂同盟,計興武事。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晉世語》: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曹操),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我們可以想象:曹嵩都不支持曹操的反董事業,曹操自己還能拿出多少“家財”來散呢?後來,曹嵩又拖家帶口投奔曹操時,攜帶了大量的財物【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吳書》:輜重百餘輛。】。

由此可見:本年曹操起兵時散的“家財”是需要打個折扣的;《魏晉世語》說衛茲資助曹操,也是可信的。

至於衛茲為什麼要反董?他的動機如何?

按照陳志《衛臻傳》裴注引《先賢行狀》記載,衛茲曾經“為車騎將軍何苗所闢”,雖然衛茲沒有去上任,但是按照當時的士人規矩,何苗成了衛茲的恩主。例如袁逢徵辟荀爽,荀爽未至,袁逢逝世後,荀爽為其服喪三年。

範書《荀爽傳》:司空袁逢舉有道,(荀爽)不應。及逢卒,爽制服三年。

我們都知道何苗在政變中死於內訌,屍體還被董卓挖出來損毀侮辱,從這個道義上看,衛茲有為恩主復仇的理由,也就是有反董的理由。

至於曹操的動機如何?

按照史料記載,在曹操之前就反董(宣佈與董卓對抗)的人還有鮑信、橋瑁、張楊、袁紹、盧植這些人,仔細辨別故事原委,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的動機不盡相同。

鮑信和橋瑁可能是為了政變勝利果實被董卓篡奪,心懷不服而造反;

張楊可能是為了故主丁原、何進復仇而造反;

袁紹是對叔父袁隗在利益劃分上或者是政見不同而決裂;

盧植是為了捍衛劉辨的正統地位而反董;

陳志《武帝紀》並沒有交代,倒是後世曹魏政府的官方史書《魏書》(陳志《武帝紀》裴注引)簡單提了一下:太祖(曹操)以(董)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簡而言之,就是曹操主動把董卓當成了政治上的敵人。我覺得這根本就是附會之言嘛!董卓還要選拔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就認定董卓“終必覆敗”,沒有邏輯可言。

曹操的反董動機究竟如何?很難說得清楚。曹操不是何進幕僚,老朋友袁紹還在冀州被軟禁監視,天下反董的人歸根結底無非是為了何氏、袁氏兩家,曹操是為哪家?真相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曹操篇2.4-襄邑招兵

曹操起兵

最後一個故事,是曹操自己說的。

曹操在襄邑縣醞釀起兵期間,還與工匠一同打造卑手刀,北海名士孫嵩見此情景,就嘲諷曹操:“你是要做大事的人,怎麼能跟工匠一起做刀呢?”

曹操不以為然:“能做小事就能做大事,這有什麼妨礙!”

《太平御覽·卷346》引《魏武軍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與工師共作卑手刀。時北海孫賓碩來候孤,譏孤曰:“當慕其大者,乃與工師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復能大,何害!”

曹操認為:年輕人決定去做大事,成就事業,就不需要去畏懼身邊反對、嘲笑的聲音。他講這個故事,算是給後人傳授一點個人心得,煮一碗雞湯吧。

後話

我在正文中對“曹操反董的動機”保守地提出“不清楚”這個意見,我看到有很多網友仍然繼續追問緣由。

我在評論回覆中也提了一些觀點,我乾脆把我的意見重新整合一下吧。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未遂,乾脆一跑了之。

而在《三國志》中,曹魏官方史書《魏書》是說曹操就是“天然反董,拒絕拉攏,就是要跟董卓對著幹”。

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以,還是嘗試找點線索吧。

很多讀書人,因為讀到曹操與袁紹年輕時關係不錯的記載,就會理所當然的聯想到:曹操是追隨袁紹而去,認為反董是曹操響應袁紹的政治願望。

其實,從時間上看,關東這幫人準備起兵反董時,袁紹還在冀州勃海郡被韓馥的人監視軟禁(事見陳志《武帝紀》引《英雄記》),而且冀州響應不是第一個。而曹操是屬於最早的起兵的那批(張楊、鮑信、橋瑁、曹操、衛茲),在中平六年十二月就起兵了,比袁紹早。

袁紹在冀州勃海郡,前去追隨袁紹的有曾經的大將軍府幕僚,同為荊州南陽郡的許攸、逄紀,曹操沒有追隨袁紹,古時候也沒有電話,曹操起兵也絕對不是來自於袁紹的意見。

或許有人會問,是否袁紹寫信給曹操勸他脫離朝廷,回家反董嗎?

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小。

第一,袁紹避難冀州勃海,本身也是一個謎案,袁紹在勃海沒有任何可以獲得的政治資源記載,反而被韓馥監視了。

第二,袁紹宣佈反董的時間也非常晚,大致是在初平元年,甚至約六月,朝廷派來勸和的胡母班抵達河內時,都是王匡動手殺的,而不是盟主袁紹,很可能此時袁紹還在冀州魏郡鄴縣籌備軍隊。

第三,當時詐稱三公書,鼓動關東起兵反董的人是橋瑁。

從這些因素看,我覺得曹操有起兵的想法絕對早於袁紹。

再看先起兵的這幫人,主要是何進的故吏,幕僚,而曹操絕對不是何進的人,多年後,曹操寫詩,就咒罵何進是“沐猴而冠”。

原文: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看看,這肯定不是故吏能做出來的事。所以,“曹操可能是為何進復仇”這個觀點也可以排除掉。

最後,我覺得唯一能說得通的就是:曹操可能是何苗的幕僚。

按史料,和曹操起兵關係最密切的只有衛茲,而衛茲是何苗故吏,所以我推測:曹操可能在蹇碩被殺,西園軍解散後,被何苗舉薦為議郎(以袁紀中記載酸棗盟誓時“議郎曹操”推的),所以才有曹操與同為何苗故吏的衛茲一拍即合,協力反董。

還有一個佐證,就是曹丕寫《典略》批了何進,而不責難何苗。要知道何苗在史書上是被貶低了的人物,說他親近宦官,我覺得也許是親近了曹操吧,哈哈。

——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猜測,算不上有力證據,只是一個思考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