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杞柳之乡”的“黄金之路”

鱼台县清河镇是“中国杞柳之乡”,被誉为“鲁西南杞柳种植加工第一镇”。作为杞柳种植大镇,这里的杞柳种植,要从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说起。

“杞柳之乡”的“黄金之路”


1966年,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治理南四湖,根据规划设计,按照上级安排,微山县鲁桥区张埝公社所有人带职带产、整体搬迁、分散安置,其中,该公社社员刘成俊从微山搬迁至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

刘成俊,1938年生,会编织,在微山老家依靠鲁桥生产杞柳、芦苇的优势,通过编织杞柳制品、芦苇制品等增加收入。迁到巩庄村后,继续从事编织,后来,更多的巩庄村民学习编织,对杞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杞柳之乡”的“黄金之路”

1983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刘成俊建议巩庄村尝试种植杞柳,通过编织,提高村民收入,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张乐杰听取他的建议,带领人员从微山县鲁桥镇引进4万斤杞柳种苗,利用六十余亩自留地进行试种,收成良好,农户收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种植面积达200余亩,不仅可以供应本村杞柳编织,还将皮条销往临沂等地。

“杞柳之乡”的“黄金之路”

2004年,县林业部门对杞柳种植实施无偿提供种苗的政策,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了万余亩,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增加,从而激发村民种植热情,清河镇的杞柳企业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相继成立,农民销售收入逐年增加,企业规模也逐年扩大。

2006年,清河镇鱼台县金柳园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鱼台润柳工艺品有限公司、鱼台县鲁领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成立,并将杞柳产品销售到国外,走上了出口的道路,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杞柳之乡”的“黄金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杞柳种植品种也逐渐增多,从单一品种到大青皮、大红头、大青头为主的10余个品种。2010年前后,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巩庄村、蔡王村、袁家村、石集村、清河村、于屯村、勺刘村等村都大规模种植杞柳,种植规模到达顶峰,杞柳企业逐渐发展成规模。

2012年清河镇被国家林业司授予“中国杞柳之乡”称号,是全国著名的杞柳加工出口基地。2018年总产值5亿余元,截至目前,2019年已实现销售收入约3亿元。产品主要有柳帘、柳篱笆、伸拉帘等园艺品及部分柳编工艺品,畅销北美、欧盟和东南亚等国家,供不应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