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汾陽王處學忠義

小忍換大義

將進華州城,一座四柱三進的琉璃瓦朱漆牌樓即是城門,飛簷斗拱甚是精美。上書金字:“勅建唐汾陽王祠”,右書“功蓋天下”,左書“再造唐室”。這蓋棺定論,是相當高的評價。當然,彪炳史冊的汾陽王郭子儀也受之無愧。他力挽狂瀾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入侵,維護國家一統。危難之際,唐肅宗誠懇地對他說:“唐室再造,卿一力也!”

如果不是郭子儀率15萬大軍收復長安和洛陽,唐室必將改朝換代,歷史也將被改寫。郭子儀一呼百應的威望,令唐肅宗感嘆:“郭子儀已為宰相,若平定四海,再無可賞。”郭子儀為唐室中興,國家安定披肝瀝膽。但他功高震主,終於招來當朝皇帝的忌憚和權臣的傾軋。

郭子儀得罪了宦官魚朝恩,縱有蓋世之功,也難敵小人當道。鮮為後人所知的是,魚朝恩爭權奪利,恃寵而驕,胡作非為到竟敢派人挖了郭子儀在華州的祖墳。

戰亂之時,人人仰仗於他,奉若神明。安定之後,小小宦官都敢對他作威作福。郭子儀的部下和朝中的忠義之士紛紛為他鳴不平,恨不能除之而後快。郭子儀安撫眾人:此乃天譴,並非人患。”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常年征戰多有殺戮,遭到上天懲罰,實則避免了黨派爭鬥,朝廷內亂。他的大義隱忍換來皇帝那一點微乎其微的信任,他卻要憑藉這脆弱的信任,不屈不撓地維護皇帝的江山和子民。

被貶仍救主

唐肅宗死後,唐代宗即位。沒想到代宗更加糊塗。他又聽信宦官程元振的讒言,再次貶謫郭子儀,上天於是再一次狠狠懲罰了李唐王室。吐蕃大舉進攻,勢如破竹,步步緊逼關中。程元振報喜不報憂,敵軍打到離長安不遠時,代宗才如夢方醒。危難之時,他又想到郭子儀。

代宗一面派郭子儀迎敵一面倉皇出逃。群龍無首,大小官吏也紛紛逃竄。禁衛軍將領王獻忠向郭子儀諫言:“皇帝東逃,國之不國,您大可自立為王,我等定當誓死追隨。”郭子儀痛斥他不該有此念想,將其解職。最終,郭子儀以少勝多,大破吐蕃20萬大軍,恭迎代宗回到長安。代宗悔不當初,稱讚他“功蓋天下”,又賜丹書鐵券也就是俗稱的免死金牌。或許換作其他人,趁著皇帝感恩戴德,就該報那掘墳之仇,要求皇帝處置魚朝恩。可他並沒有如此,用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度量原諒了那廝。

也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可嘆郭公忠心至此,皇帝仍有忌憚,依舊重用扒墳宦官魚朝恩制衡郭公。唐德宗即位後,再次詔令郭子儀免去全部軍職,賜號“尚父”。這位戎馬一生的老人,終於宣告離開戰場,83歲才徹底歇下來頤養天年。

忠義傳家風

一生大起大落,多少次殊死之戰,沒能讓他退縮。多少回猜疑誤解,沒能讓他變節。他用一生詮釋了何為忠肝義膽,更將忠義作為家傳之風。

他的第六子郭曖娶了唐代宗之女昇平公主,兩人本是恩愛夫妻,一次吵架竟吵成了傳唱後世的美談,也讓人們記住了郭家世代忠義的家規。

陝西秦腔有著名的《打金枝》橋段,講的是郭曖夫婦恩愛有加,但是二人年少氣盛免不了爭吵打鬧。據考證,成婚時小兩口不過十三四歲。放到現在,還正是少不更事,上學求知的年齡。

一天,郭曖與公主因瑣事拌嘴,互不相讓,郭曖情急之下說道:“你和你父皇都是依靠我父親才能安享榮華富貴,要不是我父力保皇上,江山早就易主了,哪還有你這公主作威作福!”公主氣急了,但又無法反駁,一怒之下進宮面聖,向代宗告狀。代宗安撫公主說:“你公公要是想當皇帝,天下必為他所有。”並命令公主回家收斂脾性,孝順公婆。

郭子儀知道此事原委後,嚴懲郭曖,立即向代宗請罪。代宗說:“兒女閨房裡的話,無人當真。”郭子儀深感皇恩,回家後對子女更是嚴加管束,忠心侍主。公主也幡然醒悟,此後就像換了一個人,夫妻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此事廣為流傳,演繹出許多版本。除了秦腔還有川劇、漢劇、徽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滇劇、越劇、湘劇、粵劇、評劇均有此劇目。從古至今,全國各地的老百姓口耳相傳,對郭公的敬仰之心從戲曲中可見一斑。這些戲曲都成了我們民族的瑰寶,激勵後人從中汲取營養,昇華自我。

筆者打小從這牌樓下經過,但只知其表。知道郭子儀的故事源於1996年香港拍了一部電視劇叫《醉打金枝》,印象中這部電視劇非常好看,郭子儀是和藹慈祥忠勇仁義的老者形象,對皇帝忠心不二。公主刁蠻任性了些,跟郭曖發脾氣就連公公的壽宴都不去了。當時我就在想,這麼好的公公怎麼還不知道孝敬呢?就算跟老公鬧彆扭也不能遷怒於公公啊!現在想來,好的電視劇塑造了我正確的三觀。話說遠了,回到正題。

郭公一生雖有小人陷害,但福澤綿長。郭家人丁興旺,他有七子八婿,孫子成群,世代與皇室聯姻,家有多位皇后、妃子、駙馬爺。古人平平安安時,平均壽命能達到三四十歲,他戎馬一生卻能活到85歲壽終正寢,在現代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他也算高壽了。《新唐書》寫道:“富貴壽考,哀榮始終,人臣之道無缺焉。”百姓們尊稱他為福壽老人,奉他為掌管福、祿、壽的神仙,期望能依照他的教化,福祿永享,壽與天齊。

後人不忘祖

近年來,散居世界各地的郭氏後裔紛紛回到華州尋根,從老祖宗這找到精神的力量。公元697年,郭公生於華州城東邊的羅紋河附近的將相里,又因郭曖當了駙馬,老百姓也叫這裡駙馬村。村南邊有一塊明朝嘉靖三十八年所立的石碑,上書“唐汾陽王故里”,是當時的華州知州朱茹所立。村裡有口古井是郭公飲水處,被稱為“汾陽王井”,村東南曾有書齋,是郭公習文之所,村東蓮花池曾有他垂釣的身影。村南的平臺,他曾拜師學武,初試身手就中了武舉人,這才開始了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戎馬一生。村東南是後人修建的衣冠冢,裡面埋著他的戰靴,歷朝歷代的百姓時時前來祭掃修繕。郭公的真身陪葬於肅宗的建陵,他輔佐了四朝皇帝,有三朝就敬他、怕他、防他,可最終還是離不開他,最依賴他,死而同穴是對他這一生忠誠的最好肯定。

為了有個可以遙相祭拜的地方,北宋時期,華州百姓自發建起了子儀祠,供後人憑弔,勉勵賢德之士,彰顯忠義之魂。

時至清朝康熙年間,刑部尚書張鵬翮來子儀祠緬懷時題詩:“唐室中興第一功,純忠千古數英雄。當年不遇青蓮薦,空老少華草澤中。”這裡的青蓮指的是大詩人李白。

英雄惜英雄

郭子儀和李白的故事也是一段傳頌甚廣的佳話。明末小說話本《警世通言》寫道,李白在幷州地界遊玩,碰見一輛囚車,車中的囚犯便是郭子儀。他雖為階下囚卻儀表堂堂,目光如炬。李白的好奇心驅使他上前多管閒事。經詢問得陝西節度使哥舒翰麾手下人失火把糧米燒司管教不嚴,依法將一併處斬。李白心想:“我平生結交不少英雄豪傑,都沒有此人看起來像幹大事的!”李白便跑去見哥舒翰,說放了郭子儀。哥舒翰素來仰慕李白大名,賣了他一個人情。

後來安史之亂,李白被永王案牽連流放夜郎,郭子儀知道後又託關係為李白脫罪。

《警世通言》寫道:郭子儀初在行伍間,李白客幷州,於哥舒翰坐中見之,曰:‘此壯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當擁節旄。’屢脫其刑責。翰因署為牙門將。後子儀戡歷諸道節度。及永王反,事幹李白。子儀以官爵贖翰林,上許之,因而免誅。”《警世通言》因為是本小說,所以這段記載並不一定為真。況且李白動不動就贈詩的性情,竟然沒有一首詩是感謝救命恩人的,就連汪倫好吃好喝的招待一場,都獲贈一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更別提郭公的救命之恩了,就算寫上十首八首詩都不足以言謝。筆者猜想,也許是馮夢龍太喜歡郭公和李白了,英雄惜英雄,才寫下這惺惺相惜的故事。

郭公跟李白的交情不一定是真的,卻對另一位至交有救命之恩。他就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顏真卿稱讚郭子儀“沉謀秘於鬼神,精義貫於天地。”二人的情誼起源於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正盛,叛軍主力渡過黃河佔領了東都洛陽,馬上就要打到長安東大門潼關了。這邊戰況吃緊,遠在河北淪陷區的父母官顏真卿也缺兵少糧急需救援。郭子儀不假思索就分給李光弼一萬兵卒揮軍河北,攻擊叛軍大後方,馳援顏真卿。這一仗解了顏真卿的燃眉之急,他的感激自不用說。後郭子儀為父建家廟,立了一塊“郭氏家廟碑”,顏真卿傾情撰寫了碑文。碑的背面,刻有郭子儀的歷任官爵,其實並沒有他在幷州的記錄。這也從側面佐證了他跟李白難有交集。

郭公這位救國救民的大救星,權傾朝野卻不生二心,功蓋天下卻不居功自傲。謹小慎微,潔身自好,贏得傳世美名。千百年來郭公忠君愛國,親民如子,百折不撓的精神代代相傳,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不斷感召後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