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朝黄马褂有什么作用?

事事动心


黄马褂在清朝是非常尊贵的赏赐。不过,获得赏赐的人,却不敢随便穿在身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黄马褂有什么作用?

(清朝黄马褂)

按照功能作用的不同,黄马褂其实共分为四个种类。

一、行职褂子。

所谓行职,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用途。每当皇帝出行时,皇帝身边的所有随从,包括大臣、侍卫在内,全都要身穿黄马褂。而此处的黄马褂就有点工作服的意思。

统一穿黄马褂,无非是为了体现威仪,震慑众人。

颜色的选择上,一般都选择黄色。黄色是象征皇室的帝王之色。此外,侍从还要集体在帽后戴孔雀翎,腰间佩上官刀。如此一来,整齐划一的造型,再加上象征皇权的黄色,皇帝还未走近,皇室的威严气息就已经扑面而来了。

这种行职褂子是彻彻底底的工作之用,一旦不在皇帝身边,侍从就不准私穿黄马褂了,否则将会被治罪。

(木兰秋狝)

二、行围褂子。

这种黄马褂主要是打猎或比武之时,皇帝专门用来赏赐的物品。

咸丰皇帝之前,历代清朝皇帝都会到木兰打猎20多天,也就是当时说的围猎。但凡在打猎中表现优异,在把猎物献给皇帝时,都有机会被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除了献猎物外,一般围猎期间还会进行一些类似于射箭、枪棒等比赛,通常是要求满汉蒙官吏全部参加。一旦有人表现突出,或者达到了规定的某些要求,皇帝都会赏给这些官员黄马褂。

这种褂子也同样只有在陪同皇帝围猎时可以穿,若其他时候穿,也会被扣上“觊觎皇权”的帽子。

以上这两种黄马褂属于低级褂子,由于获得的门槛比较低,因此在外形上也与高级褂子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低级褂子的纽扣都是黑色,而高级褂子的纽扣则通常与布料颜色相当,都是黄色。

除开纽扣之外,高级褂子上一般都还会绣有几团龙纹,龙纹的数量,通常是根据受赏人身份而定。比如亲王级别的人获得黄马褂,那么褂子上往往都会有八团龙纹。而其他高级褂子上通常只有两团或四团龙纹。至于低级褂子,就没有任何图案了。

(平定太平天国后的将领,图取其意)

三、武功褂子。

清朝初年,但凡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军,会被皇帝赐予“巴图鲁”的称号,又或是被封为爵爷。这些奖励,无一例外都是表现皇帝恩赐,展示亲密的手段。到了后来,黄马褂也渐渐具备了这些功能。

比如武功黄马褂,一般是赏赐给在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将军。像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凡是能在平乱战争中立下功劳的人,都能被赐予黄马褂。由于清廷急于平乱,就大肆封赏。太平天国平定之后,几乎每个参与平乱的将军都得到了一件黄马褂。

四、特赐褂子。

特赐黄马褂一般是皇帝赐予钦差大臣和外交官的一种身份象征。通常情况下,当大臣获得这种特赐马褂之后,必须要骑着马绕着紫禁城走一圈,以此来彰显出皇恩浩荡。这在当时也被视作是一种荣耀。

另外,有一些皇帝或者太后特别宠爱的人,也有机会被赐予这种特赐马褂。比如清末时期,慈禧太后便赏赐了一件黄马褂给为自己开火车的司机。

需要补充的是,像第三类和第四类这两种高级褂子,皇帝在进行赏赐的时候,都会批准他们“准予穿”或是“常服之”。但事实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赏赐的人也仅仅会在重要的庆典中,才敢穿出来。毕竟这是皇帝御赐的衣服,一旦破损或弄脏,或者穿错了,都是不太好交差的。

清朝最著名的黄马褂,要属李鸿章曾穿过的一件。

1895年,李鸿章在与日本谈判《马关条约》之时,曾经遭遇了一个日本浪人的行刺。当时李鸿章挂了彩,将黄马褂染了色。李鸿章在临近昏迷之际,仍然不忘叮嘱身边人,不要洗血迹,要将黄马褂保存好。在李鸿章看来,这件染色的黄马褂,便是他报国的最好证据。

(参考资料:《清史列传》《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


张生全精彩历史


相信很多人都在描写清朝的古装剧中看过这样一件宝贝,只要是谁家得到了这东西,那他家除了皇帝以外就没啥害怕的人了,就算是坏事做尽了也没人敢惩办他们。这件衣服是用一块黄色的布料制作而成,没错,这就是清朝时候独有的黄马褂。

既然黄马褂的用途这么大,那它的价值自然是不菲,估计也没人愿意把这么个好东西卖出去。说起黄马褂的价值,我们就不得不来了解一下黄马褂中最值钱的一件。这件黄马褂光看它的主人就能值不少钱,这人正是清庭重臣李鸿章,对历史有着了解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此人,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远影响。

在这里我们只谈他和黄马褂的事,甲午海战之后,获胜的日本国与我国进行谈判,李鸿章正是作为谈判代表头头前往日本商谈。日本人要求赔偿他们三亿两白银,日本人侵略我们还要求我们赔钱,这个理完全说不通,可谁让我们打败了呢?作为代表的李鸿章当然想把赔款数额降到最低,可是没有强硬的国家撑着,谈判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一日,李鸿章在大街上被一个日本人开枪打中脸部,鲜血直接留到了衣服上,此时他穿的正好是件黄马褂,因此黄马褂被血染红了一大片。所幸李鸿章经过抢救抱住了性命。

在之后的谈判中,日本人因为打伤我国谈判团长理亏,再加上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胁迫日本只好将赔款数额定为两亿。康复后的李鸿章看些染着鲜血的黄马褂说那一枪挨的挺值。因此这件黄马褂被人们认为价值一个亿白银。

上面我们了解了这件最贵的黄马褂,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黄马褂的作用。一说起黄马褂的作用,大家脑子里想的应该都是免死免罪之类的吧,此文带大家认识一下黄马褂的真实作用。黄马褂主要有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己的作用。

第一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最常见的类型,我们可以看到,每当皇帝出游时,都会跟着一大批的护卫和官吏,这些人都会穿着黄马褂跟在皇帝旁边,这种黄马褂的用途很简单,也没有啥特殊用途,就是穿着显示皇家的威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皇帝的人,他们在哪一般皇帝就在那,但是当他们下班后就不能再穿,必须脱下来收好,就相当于是一件工作服。

第二种是皇帝去打猎的时候随从们穿的黄马褂,其作用也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让人看些就觉得神圣。在打猎之后,皇帝会奖赏收获最多的属下,赏赐的东西也离不开黄马褂,这时候的黄马褂就比侍卫们穿的贵重多了,能得到一件是非常荣幸的。

第三种是用来奖励功臣的,清朝边境问题不断,因此战乱也没有停歇过,许许多多将士都会被送上战场,这也是他们立功的好机会。对于那些有功劳的臣子,皇帝也会赏他们意见黄马褂,这件马褂就更有价值了,因为可以在任何的重要场合穿着,随时都是人群中的焦点,在宣扬皇威的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高贵。

第四种是专门给那些使臣们穿的,他们要代表清政府处理事物,除了巡查国内,有时候还要负责和外国人打交道,所以穿着黄马褂显示皇威就更有必要了。被赏赐了这种黄马褂的人还要穿着褂子骑着大马,在北京城里转上一圈,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份荣耀可不简单,是多少人一生追求的。

那么黄马褂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何只在清朝出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黄马褂是清朝才出现的,并且在当时十分盛行,那么这种褂子是怎么出现的呢?马褂是满族人为了适应打猎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官服里也有马褂,所以人人都可以穿马褂。

而黄色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颜色,就算王公贵族要用也只能用不那么黄的,绝对不能比皇帝的还耀眼。满清打进中原以后这种褂子也就传进来了,慢慢的,黄色的马褂就成了皇家的专属,一般人不得使用。


无笔


你的问题我来回答:

何为黄马褂?

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后也赐与有军功的臣下。

亦作“黄马袿”。 清 代的一种官服。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 乾清门 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他还是花翎、黄马褂、‘硕勇巴图鲁’、记名总兵呢。” 王闿运 《皇赠侍郎赐祭葬光禄大夫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寇平,加号达冲阿,赏黄马袿。” 沙汀 《淘金记》十:“‘就只等那个穿黄马褂的了。’ 季熨斗 再三挽留着他。”亦省称“ 黄袿 ”。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 江 南十载战功高,黄袿色映花翎飘。”

黄马褂有什么作用?

首先有这样一群人经常穿黄马褂,那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们。按照清朝的规定,侍卫们都是要穿黄马褂的,这是为了显示皇家的尊严。但是请注意,这相当于工作服。只有做皇宫侍卫期间,才能穿黄马褂。一旦侍卫们离开了工作岗位,就必须交回黄马褂。所以,在这些人身上,黄马褂没有什么作用。除了侍卫以外,一些级别很高的太监也有黄马褂。不过和侍卫们一样,也是离开工作岗位离开交还。

除了皇帝身边的侍卫和太监,还有一些人拥有黄马褂,这些人一般都战功赫赫,或者对清朝有过很大的功劳。黄马褂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勋章,赏赐给那些有功之臣。而且有的官员可以几次得到黄马褂,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据说和?有20多件黄马褂。可见乾隆皇帝对和?

总的 来说,黄马褂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其实即便是皇帝赏赐黄马褂,也有不同的待遇。赏赐黄马褂分为赏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如果仅仅是赏黄马褂,那就意味着,这个官员所说有黄马褂,但只能天天放在家里,根本没有资格穿。最多是每年朝会那天,才能穿上一次。一般来说,这样的官员很多。家里有黄马褂,但是不敢随便穿。一旦被人告发,这就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还有一种就是赏穿黄马褂,这样的人不多,通常都是朝中的大神级人物。因为他们有资格平时就穿黄马褂,例如李鸿章、曾国藩等等。尤其是李鸿章,蟒袍、三眼花翎、紫禁城骑马、黄马褂等装备,李鸿章全都有。纵观整个清朝,能有这么多荣耀的人并不多。就连当年的和?,虽说有不少的黄马褂,可是没有三眼花翎。


青梅煮酒人


大家看清宫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皇帝一高兴了,就赏赐黄马褂给大臣。而得到黄马褂的大臣就仿佛得到了天大的恩宠,感激得五体投地,高呼万岁。还有,身穿黄马褂的人见到上级也不拜,别人反而还要给他下跪,就仿佛见到皇上一样,而且一般人也动不了他。可能很多人都疑惑这个黄马褂到底有什么作用,威力竟然这么大。

首先,我们要从封建等级制度讲起。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利。皇帝的龙袍也是黄色。当然这个传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从隋唐时期才开始的。在这之前,皇帝的衣服颜色并不固定,各个朝代不同,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红,秦朝尚黑。到唐高宗时期,黄色才开始正式成为皇家专用颜色。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黄色彻底成为了封建皇权的象征,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不能擅自使用黄色。

而马褂原本是满族的特色民族服饰,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几种形式,无论是骑马打仗还是日常生活都比较方便。在最初,马褂只是八旗兵的常穿衣服,满清入关后,才开始逐渐盛行。

清朝对于黄马褂的穿着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只有四类人才可以穿黄马褂。如果其他人穿了的话,轻则被逮捕入狱,重则是要被砍头的。

一、皇帝身边的近臣侍卫

据清代《啸亭续录》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这一类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御前大臣、御前侍卫,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他们可以穿黄马褂。当然,他们的黄马褂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穿,只有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才能穿。而且,要是不干了,这个黄马褂也要交还于宫中。所以这类黄马褂也叫“行职褂子”。

二、陪同皇帝一起去围猎的人

清朝有不少皇帝喜欢围猎。比如,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会进行“木兰围猎”,而“木兰围猎”不仅仅是打猎这么简单,它就相当于现在的军事演习。皇帝每次去围猎的时候都会带着一大批人,包括朝中大臣,皇族子弟,侍卫随从等等。围猎结束后就会赏赐黄马褂给表现出色的人,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一种“礼服”,围猎时都穿黄马褂。

所以这类马褂也叫“行围褂子”,顾名思义,这种马褂是在围猎时才能穿的。也就是有资格陪同皇帝去围猎的人才能获得这种马褂。

三、对朝廷有功之臣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凡是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人,皇帝都会赐予“巴图鲁”(满语意为英雄、勇士)的称号,或者是被封爵位。这些赏赐无一例外都是表现皇帝恩赐,展示亲密的手段,到了后来黄马褂也逐渐具备了这种功能。这类黄马褂也叫“武功褂子”。

像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凡是在平乱战争中立下功劳的人,都能被赐予黄马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功褂子”的赏赐门槛越来越低,有时候皇帝开心就赏你一件。

四、朝廷特派的钦差大臣、特使

当大臣被委派重要任务时,为了提醒他对朝廷尽心尽力、忠诚担当,皇帝也会赐给他黄马褂。这类黄马褂叫做“特赐褂子”。 当大臣获得这种特赐黄马褂之后,必须要骑着马绕着紫禁城走一圈,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

比如,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人签署马关条约时,他就身穿着一件黄马褂。后来,李鸿章被日本极右翼青年小山丰太郎袭击,子弹打中脸部,鲜血也滴到了黄马褂上。李鸿章下令保存血衣,作为与日本谈判的筹码。最终,日本在多方压力下将赔款减少了白银一亿两。

另外,第三类和第四类这两种高级褂子,皇帝在进行赏赐的时候,往往会说“准予穿”或者“常服之”。常服之就是说经常可以穿,但事实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赏赐的人也只会在重要的庆典中才敢穿出来,毕竟这是皇帝御赐的衣服。


李小新吖


黄马褂是清朝时期一种尊贵的服饰,是当时皇权的特殊象征,除了规定可以穿黄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视剧中,黄马褂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给他的干孙子穿上了黄马褂,那么就算是八府巡按也不能打他。

  而在历史上,黄马褂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不过历史上的黄马褂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厉害,黄马褂既不能当免死金牌,也不会有见黄马褂如见皇帝的效果。清朝的黄马褂只是众多荣誉中的一种,清朝最有含金量的荣誉是铁帽子王,其次就是巴图鲁,铁帽子王世袭而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巴图鲁则是可以作为免死金牌使用,比如鳌拜就因为是巴图鲁,所以被康熙免除了死罪。

  黄马褂在清朝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皇帝身边的人穿着来给皇帝造声势,另外就是是拉拢人心的一种荣誉性服饰。黄马褂并不是只有朝廷重臣才可以穿,看过影视剧的都知道,皇帝身边的侍卫大臣都是穿着黄马褂,皇帝打猎的时候身边的侍卫大臣也都是穿着黄马褂,当然黄马褂本身也有区别,这些人能够有资格穿黄马褂只是因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需要穿上黄马褂来给皇帝造声势,含金量比起来被赐予黄马褂的大臣要低的多。

  而在皇帝狩猎的时候,如果射中的野兽比较多,也会被赐予赔猎的资格能够穿上黄马褂,不过狩猎结束后黄马褂就不能穿了,只能作为纪念品收藏。

  侍卫的黄马褂类似于现在的工作服,不过这种工作服只能在上班的时候穿,如果离职不干了那么就不能穿了。

  除了这种造声势的黄马褂,还有一种赏赐给朝廷重臣和有功人士的黄马褂,也就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的授予是有一定的荣誉性的,所以地位也比较高。

  不过黄马褂的地位高并不是因为黄马褂能给穿戴者带来多高的地位加分,而是因为穿戴者本身就是朝廷重臣,黄马褂也只是锦上添花罢了。在《大内群英》中,失去了权利的年羹尧,虽然穿着黄马褂,但是依然还是受到下级官吏的欺压,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黄马褂本身不具备价值,一旦皇帝的宠信消失,黄马褂也只是一件衣服罢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大部分湘军和淮军的主要将领都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种荣誉也因为使用过多而不再像之前那么尊贵。

  李鸿章在清朝末年出访的时候就喜欢穿着黄马褂,国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误认为李鸿章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当时的一些国外媒体甚至称李鸿章是清朝总统,这个说法也让李鸿章再也不敢炫耀自己的黄马褂了。

  这时候的黄马褂也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尊贵了,大臣们只要稍微让太后高兴一下就可能被赏赐黄马褂,甚至连给慈禧太后开火车的司机都因为几句话讨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然后被赐予了黄马褂。

  综上所诉,黄马褂只是一个荣誉象征,在皇权至上的清朝,皇帝的宠信才是真正的"黄马褂"。


自科号


看过清宫戏的很多人,了解黄马褂大多是“见黄马褂,如见圣上,行跪拜之礼”,“黄马褂免死”等作用,如此皇家特权圣物,历史上真有吗?它的作用真的如此巨大?且听我慢慢道来。



黄马褂应该分开理解,我们分为“黄”和“马褂”来讲。

“黄”在唐高祖李渊时期被正式确定为皇家专用颜色,李渊登基称帝,沿用隋朝制度,有意效仿尧帝,推行战国“终始五德说”,规定黄颜色只有大唐皇家独用,臣和民禁止使用。而且这一制度被后来历朝历代沿用。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出自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

我们再来说说马褂,清朝服饰分为礼服、常服、行服、雨服。行服就是行军打仗的一种服饰,马褂是行服的代表。清满人游牧民族,善骑射,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而一般的常服大袍根本不能方便人们骑马,而“长与坐齐,袖长及肘”的马褂方便骑射,被清满人入关后带入中原大地,扮演重要服饰角色。



皇家的“黄”和满清行军“行服”马褂共同组成了黄马褂,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被当做“军功章”嘉赏。

清皇帝出身满族,骑射在其民族扮演重要技能角色,清军入主关内,要犒赏有功之人,笼络人心,所以赐黄马褂,表明皇恩浩荡,象征军功。重要场合出席,穿上黄马褂乃是无比荣耀。



清前中期,政局还算稳定,朝堂还算祥和,黄马褂不易被御赐,雍正时候的年羹尧,平定西北,功高满清,才被皇帝作为奖励,御赐黄马褂,表记功劳,来激励臣子为国分忧。清晚期,慈禧积极享乐主义,朝腐成风,贪污腐败,外强侵略,被御赐黄马褂就多了起来,像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人人都有,最可笑的是当年慈禧赏赐了皇宫内火车司机一件黄马褂,这样儿戏,难怪晚清无能。

二,代表皇室威严立场。

皇帝御前侍卫,朝中重臣都穿黄马褂,它是一种皇家权利的尊严体现,代表着皇帝的信任,同时也作为这类人的工作服,代表着皇帝的最亲近圈子。清朝常有钦差大臣黄马褂加身,也是直接体现皇帝的授意执行之意。



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鸿章身穿黄马褂,赴日本《马关条约》谈判,可以看出黄马褂作为皇权的体现,不料期间被人行刺,血染黄马褂,李鸿章不忘吩咐随员要好好保存马褂,可以看出黄马褂代表着皇家的尊严,最后一声“此血可以报国已”,为人所涕零。



总之,黄马褂在清代是以一种皇室特殊荣耀作为体现的,它的作用象征意义远大于服饰本身的意义,穿上它,代表着皇家,代表着功劳。


无花台


清朝的黄马褂,到底是哪些人才有资格穿呢?

这应该是大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事实上,黄马褂是一种工作服装,是一些特点的人为执行任务时才能穿的。

在清代,黄马褂是一种行服。

什么是行服?就是骑马外出时穿的衣服。

古代的服装,按照自身的用途分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行服、丧服六类。黄马褂属于行服类。

原来,每当清朝皇帝外出时,身边会有一些内大臣、侍卫作扈从。这些人就必须穿由行袍、行褂组成的行服,其中的行褂就是黄马褂。

根据《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后扈前引大臣……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由此可见,黄马褂是一种职务上的工作服。因此,如果不再当侍卫了,或者皇帝没有外出,也就不会穿黄马褂了。

请看上面这张图,这就是侍卫们身着黄马褂的场景。

当然,清朝除了侍卫外还有一些人能穿黄马褂。

例如,清朝皇帝巡幸热河时,会让一些大臣参与围猎,这些大臣就会被皇帝“赏穿黄马褂”。不过,虽然是赏穿,但也只能在随围时穿,平时可不能随便穿。

再比如,如果是有功之臣,也会被赏赐黄马褂。像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臣,因为征讨金川有功,所以特赐黄马褂。

最后的最后,那就是宫廷行乐图。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穿黄马褂的事。


HuiNanHistory


首先从“黄马褂”是什么服饰回答:

在有关清史的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皇帝赏赐大臣“黄马褂”,那黄马褂到底是什么服饰,是胡服还是华服?

其实黄马褂只是对清代这种皇家御用服饰的叫法,这种形制的马褂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的“半袖”或“半臂”,如《三国志-杨阜传》曾记载:阜常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袖,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此后各朝代都有类似服饰,明代时叫对襟衣,历经演化而来的就是今天所知道的马褂,明代洪武年间还曾禁止普通人穿对襟衣,曾有禁令: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士许服,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由此可见,对襟衣是比较方便骑马的一种服饰,而建州女真在明朝时还只是关外的部落,借鉴汉民族服饰并修改成更适合骑马的“马褂”应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在清代很多学者就已经有此说法,如清代人赵翼在《陔余丛考》里就讲: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疑即古半臂之制。所以马褂这一形制的服饰来源于华服,而且由来已久,并不是清代独有的一种服饰,只是在清代马褂这一服饰的地位被提升了。

知道了马褂的来源,再说清代皇帝为何爱赏赐黄马褂,其实也就是为什么马褂在清代会被提升如此高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是游牧民族,骑马是常态,通过与关内汉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他的经济、服饰、文化会受到影响,将来源于古半袖的对襟衣修改,变成适合骑马打仗的马褂,也是必然。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不忘记自己本民族的特性,保留了很多满族的传统,具体到服饰上就是马褂,再赋予上皇家专用的黄色,地位当然是空前的提高了。所以清代皇帝经常赏赐大臣黄马褂!

最后说说黄马褂的作用,了解作用先说黄马褂有几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的类型之间作用也是有差异的,如下:

⒈行职褂子,此类型更像是特别时期的一种 工作服,一般是皇帝身边的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及侍卫,护军统领等穿着,一旦卸任就不能穿了,它的作用无非是昭示皇家的气派威严及荣耀。

⒉行围褂子,清代皇帝一般每年都要去木兰围场狩猎,期间表现突出者一般会赏赐黄马褂,但只能狩猎行围时穿,平时在家里供奉起来。作用就是一种皇帝对你的奖赏。

⒊武功褂子,一般都是有战功的人才会有机会得到,大多是清晚期,特别是平定太平天国以后,赏赐的比较多。此类型就是一般理解的赏穿黄马褂,在重要场合可以穿着,但大臣一般为了显示对皇帝赏赐黄马褂的尊重,都会复制一件,把赏赐的供奉起来。

⒋特使赐予,一般来说都是赐予对外交涉的大臣穿着,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的那件挨了日本人一枪的黄马褂(事情大家都了解,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黄马褂的作用对臣子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对皇帝来说,不过是体现皇家威严,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一件服饰和一种手段罢了!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条件下产生的事物。




孤竹公子


黄马褂,是好东西,关键是无论你怎么有钱,你买不来黄马褂。即使你再有钱,看见黄马褂,就像是皇帝亲临,要行跪拜礼。


清朝,黄马褂是皇上用来奖励达有功之臣的,比如赏给在战争中立下悍马功劳的武将等,黄马褂是荣誉,就像现在的勋章。


在古代黄色代表着尊贵,皇家之人才可以使用黄色。黄马褂是黄色的,所以珍贵。当然,御前侍卫可以穿,但卸任了是必须归还的。



仔细比较一下,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两者相比,前者比后者要尊贵不少,前者的扭襻是黄色的,后者的事黑色的。但这两种黄马褂在电视剧里面往往分不清混在一起。

在很多影视剧里边有些罪臣即将被判处死刑,这时候家人匆匆而来,手里拿着黄马褂,于是皆大欢喜,死罪免了。与翡翠玛瑙相比,没法比,但是在用处上,真是威力巨大啊!


被赏赐黄马褂者者可以笼络人心叫人心生敬畏,从而为朝廷更加卖命。皇上有时候也看心情,愿意赏赐谁就赏赐谁,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能说会道,这东西不缺。慈禧太后有一天心情舒畅了,顺手就甩给一商贾一件黄马褂,看着替她开火车的司机顺眼,也赐了一件。


但是,黄马褂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犯了错误也是要被收回的。这种惩罚看似很轻实际是很严厉的,相当于没收了他们的特权。



黄马褂不能抵罪,这一点和丹书铁券不同,丹书铁券才具有抵罪的功效,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是受了电视剧的误导。 当然和珅也是一个特例,他同时也握有丹书铁券,因为他的罪孽深重,甚至在抄家的时候还发现了龙椅和龙袍,他的这种谋反大罪,不管他拥有什么特权,都是不可能被免除死刑的。


常穿黄马褂通常是大神级的人物,数量非常少,他们平时就可以穿着,比如说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般人即使拥有黄马褂,也很低调,就只能是放在家里看着,如果一旦穿着外出被人举报,就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康熙皇帝》中,年羹尧犯罪后,被一贬再贬,在看城门时,着黄马褂,坐地上,一副非常落魄的样子。此时,原因是不言而喻,就是希望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是受过皇帝的恩仇的,是立了大功之人。更希望皇上能够看在自己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份上,放自己一马。


对黄马褂不尊敬,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黄马褂是珍贵的,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宝贝。如果谁有了黄马褂,那别人就是羡慕嫉妒恨啊!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黄马褂已经很普遍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但是,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即使侥幸拥有一件黄马褂也是不敢张扬的,甚至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处理不当,那是要杀头的,甚至是会被诛九族的。


怎么样,通过历史漫谈君的讲解,您了解了吗?对我们来说,这件宝贝,只是心动一下就可以了,千万别太当回事。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黄马褂,它是清代的一种官服。

根据清昭梿《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的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也就是说穿黄马褂的人是皇帝身边的人,为皇上服务的,具有不低的身份象征。

正因为有这个身份象征,皇帝有时对有功之人也会赏赐黄马褂,以表示皇帝对其的特别奖励,让其深感皇恩浩荡,也是一种收买人心的做法。

据朝廷规定,有四种人可以穿淡黄色的黄马褂:

第一种:行职褂子(皇帝出行时的随从,必须穿著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没有花纹及图案。离开工作岗位,或者非与皇帝同行时便不能穿。)

第二种:行围褂子(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

第三种:武功褂子(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著;意义上才属于一般人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

第四种:特使特赐(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被特赐这种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以宣示皇恩浩荡。)


在大清朝有不少人得“赏穿黄马褂”,其中有:

1、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的李续宜:“赏李续宜黄马褂。”

2、治理黄河有功的何煟:“三十八年,上巡天津,阅永定河工,煟迎驾,赐孔雀翎、黄马褂。”

3、治理小清河有功的徐绩(徐勣):“上幸天津,迎谒,赐黄马褂。”

4、攻叶尔羌,征战金川、库车等地有功的将领敖成:“擢贵州提督,入觐,赐黄马褂。”

5、镇压天理教起义的名将杨遇春:“十二月,滑县平,封二等男爵,赐黄马褂。”

6、盐课改革功臣冯光熊:“诏嘉光熊调剂得宜,赐花翎、黄马褂,署工部侍郎。”

7、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捷闻,以按察使记名,加布政使衔,赐黄马褂。”

……。(不一一细列了)


在清初,清帝对于有功之臣,除了升官进职,还额外赏赐黄马褂,表达了皇帝重视之意。到了后期,有时候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到欢心也可能获得赏赐黄马褂的。就像清末时慈禧太后就曾赏赐为她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