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北宋鐵錢的鑄行及趣聞

以青銅鑄錢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材質主要是銅,而鐵錢則是在與商品經濟矛盾相對尖銳化時期的產物。雖說,對鐵錢的最早行用始於西漢,並在蜀地曾被當作主幣流通。不過,從材質、信譽、偏好等方面來說,它畢竟還是比不上銅錢。


所以,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鐵錢一直都不能登大雅之堂。直至五代十國,各朝甚至還嚴禁使用鐵錢。


南北宋鐵錢的鑄行及趣聞


據《漢書》記載:“漢興,孝文五年(公元前167年),為錢益多而輕(莢錢),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即:‘恣其私鑄’)。賈誼諫曰:‘法使天下公得顧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錢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淆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淆之甚微,為利甚厚。……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


另外,《舊唐書》有曰:“夫鑄錢不雜以鉛鐵則無利,雜以鉛鐵則惡,惡不重禁止,不足以懲息。”足見,因鑄錢時巧雜錫、鉛、鐵者,不僅有利可圖而由來已久。


可是,到了南北兩宋鐵錢卻搖身一變,再次成為通行貨幣的主角,並盛行於江南地區,亦是歷史上鐵錢鑄行量最大的一個朝代。


宋統一中國後,一方面對鐵錢採取限制政策,令其不得流通至江北,不過,對蜀地卻又聽任其行使鐵錢,並禁止銅錢入川。《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蜀平,聽仍用鐵錢。開寶中,詔雅州百丈縣置監冶鑄”。


因當時交通落後,銅料運輸困難,通訊不靈,各地銅、鐵錢的比價也隨時不同。故,北宋徽宗時期時任大臣張若谷在其奏摺裡,曾婉言地進諫:“風流天子書大觀,鐵劃銀鉤字字端。莫道蜀中銅貨少,任憑頑鐵買江山”。


他擔憂由於鑄幣的銅、鐵材質之別,以及價格之差,會在“劣幣驅良幣”的經濟法則下,致使國力匱乏,由此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雖然,後來朝廷准許銅、鐵錢在四川並行,但,該地區卻始終以鐵錢為其主要貨幣。


在北宋九世計168年和南宋九世計155年,共323年的統治中,因先後受到了來自遼(契丹)、金(女真)、西夏的侵擾,由於戰爭頻仍而經濟負擔沉重,加之政治日趨腐敗,歲納銀兩入不敷出,不得不以因鐵價低於銅價而大量鑄錢,以此來緩解國勢衰弱的危機。殊不知,終因發行過濫,導致所鑄之錢而嚴重貶值。特別是南宋末年戰亂相繼,物價上漲,貨幣減重,鼓鑄鐵錢已無利可圖,這才不得不停止鑄造。


歷代官府行用鐵錢,主要是由於銅材不足,致使鑄造成本高於幣值。然而,在不同的時期,鐵錢的產生也有其一定的特殊原因。西漢生產鐵錢主要是私鑄謀利;宋朝則是銅幣無法滿足商品市場對貨幣的需求;清代卻因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使得滇銅北運的道途受阻,朝廷發生財政危機而籌措軍餉困難所致。


太宗淳化四年,李順農民起義之前,朝廷已具備了歲鑄鐵錢五十萬貫的生產能力。神宗元豐年初,全國鑄行鐵錢幾近百萬貫,僅大鐵錢就佔其總數的四分之一。徽宗崇寧年間為緩解錢荒而防止銅錢外流,朝廷還特別劃定了不同行用銅、鐵錢的區域。如:四川專門使鐵錢;陝西、河東一帶則允許銅、鐵兩種制錢兼用;而在京東、京西及江南、閩、粵等大部分地區卻一律通行銅錢。這一舉措不僅突破了單一行用鐵錢的地域性,還極大地促進了鐵錢鑄造量的不斷增加。


兩宋時期的鐵錢因朝廷認可並準鑄,所以,無論是種類、數量、及其版別,均達到了歷史上的一個最高峰。甚至,就連有的母錢都用鐵質,致使鐵錢成為與銅錢並駕齊驅的通行貨幣。為此,朝廷還專門制定出了一整套嚴格的制度,包括:設置專事鑄造鐵錢的錢監、劃定鐵錢流通區域,就連鑄造工藝、幣值、年號錢、對子錢都與銅錢相對應,且流通並行。


南宋時期對鐵錢的鼓鑄更是有增無減,面值也較之北宋時大。除了常見的小平、折二、折三、當五外,還出現了當十、當二十,乃至當百的鐵錢。如此加大對鐵錢的鑄行量,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針對西夏、金國因利用短陌、套購、走私等手段,大量吸收宋朝銅、鐵錢以彌補本國之不足而採取的一種應對措施。


同時,為了防止銅錢流入北方,宋廷在邊境路州等地強制推行鐵錢,創建了銅、鐵錢在交往區域的隔離帶,以限制其僅能在流通區中進行交易,以減緩對銅產量需求的壓力。這一強制舉措在一定範圍和時間內,對於緩解內地銅荒,抵禦外族軍事入侵,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時,在宋與西夏接壤的西北地帶,有一種“似鐵非鐵”的錢,在市面上悄然流行。究其緣由,乃是因西夏遊牧民族的手工業雖不及宋朝發達,無法開採銅、鐵冶煉,但,其鍛造業卻非常出名。僅依靠從兩國的商業貿易中所得的鐵錢而重新回爐熔化,製作出的兵器韌性好又鋒利且不易斷裂,在雙方的交戰中尤以兵器取勝佔據優勢。


有鑑於此,針對這一現象,有大臣特地向朝廷指出:宋以鐵錢和西夏交易,無疑是等同於在以鐵資敵而為虎添翼。建議:不妨在鐵錢中加一定比例的錫,或其它金屬而使之變脆,令其不能得到好鐵而製造利器,且與宋為敵。此議受到眾臣的支持,並得到朝廷准奏。於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這也使西夏在後來製作兵器時,雖以同樣的工序流程和技藝,卻再也不能鍛造出利器而百思不得其解。


南北兩宋時期的錢幣,通常是每換一個年號即改鑄一種新錢,並由皇帝、重臣、書法家為之銘文,其書法精美而鑄工精良。即:同一年號且同等面值的錢,有篆、棣、真、行、草的書法之分,材質有銅、鐵錢之別。其數量之巨,版別之多,為中國古錢幣之最。


然而,在北宋的有些年號中,如:“至道、鹹平、明道、嘉祐、治平”,以及南宋的“皇宋、開慶、景定、鹹淳”等,至今,還未發現過鐵錢。一般來說,由於鐵錢的材值低,份量重,易腐蝕而鏽跡斑駁且不易保存,所以,能完整如初地保持原貌的尤為罕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