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文-思君




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來!

這幾個字是我甚至於很多人在觀影時最怕看到的幾個字,因為這個字就說明了電影中的悲劇以及痛苦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某個時間段真實存在過。

而這些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往往都是悲劇,比如電影《素媛》、《熔爐》、《何以為家》等,以及我今天要說到的中國早期的現實主義電影《盲山》。

這部故事很簡單,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講述的就是一個年輕女子大學畢業久久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被被別人騙去採草藥而賣到了窮山溝的故事。

私以為這部電影是最不像電影的電影,因為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末,四川的一個大山深處。整部電影只有女主白雪梅是科班演員出身,其他的均是普通人民,所以這部影片給人帶來的真實感是虛構電影無法比擬的。

縱觀整部電影,沒有任何專業的拍攝技巧和手法,卻唯獨只有在結尾時用上了一種常見的電影手法——開放式結局。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結局時警察做出的承諾


說到開放式結局,我們就來看看這部電影結局的安排。影片的結局是雪梅的父親和警察來到了窮山溝解救她,結果卻被村民圍攻,村民人數眾多,最終他們的車無法再挪動半步。

情急之下,兩名警察將雪梅和她的父親留在了村裡,並且告訴他們,三天之後一定回來救她們。警察走後,雪梅的父親被暴打,雪梅失手殺死了丈夫黃德貴。到了此時,電影落幕,故事完結。

但這看似完結的故事,卻留給了觀眾無限的想象,最終究竟會如何?警察到底會不會來解救她們?

這樣安排的好處就是,給觀眾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讓故事更加引人深思。這樣開放式留白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要麼會被觀眾責罵故弄玄虛,要麼就會給觀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功成名就。

很顯然,電影《盲山》屬於後者,觀影后,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深思和感受歷久彌新,每每想到之時就覺得一陣揪心可苦澀。

其實雪梅悲慘故事就像是一把刀,活靈活現地雕刻出了影片中的無數的悲劇人物,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各異皮囊之下人性的醜惡。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劇照


01、同樣被賣的女人們——自欺欺人型悲劇:永遠都在告訴自己是沒得選,而不是不敢選。

影片中的女主雪梅的故事無疑是個悲劇,讓人痛心,但是更令人感到揪心的便是那些同樣被賣到了山村裡的女人們,她們早已失去了希望,麻木地生活在那個小山村裡。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樣的詞語用來形容這些女人們是再合適不過的,他們令人心疼又氣憤,因為他們不僅放棄了希望,甚至還試圖去勸說雪梅像他們一樣生活。

正如魯迅先生曾說:

“中國人不敢正視的各個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而這些女人們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他們期瞞自己得過且過。還記得在雪梅自殺被救之後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兩個同樣被拐賣來的女人來到了雪梅身邊,雪梅原本是點燃了希望,誤以為自己找到了同道中人,只是讓雪梅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同道中人是來勸她委曲求全的。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劇照


後來雪梅一直在策劃逃跑,而這些女子都在不停地向雪梅潑冷水,他們經常說的話:

“沒用的,你會被打死的。”

在觀影的時候,每每聽到這句話時,我就會感受到一種來自影片中一種更大的不幸,

這種更大的不幸就叫做自我放棄,放棄一切自救希望。自我欺騙,不斷地欺騙自己沒有選擇,永遠不會承認自己是不敢選擇。

我們生活中這樣悲劇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一種人,他們最愛說的話,要麼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要麼就是“要是我有這麼好的家庭(運氣),我就不會……。”

他們總是在抱怨生活,將別人的一切都歸咎於運氣和家庭背景,卻總是不肯承認是自己沒有努力,自己明明有選擇的餘地,卻永遠都沒有勇氣踏出改變的那一步。

他們從不承認自己是懦夫,只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時運不濟,更有甚者,看到跟他們同等水平的人在努力拼搏,打破階級壁壘之時,他們往往還會不斷地潑你冷水,這就是他們最為可恨和可怕之處。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劇照


02、村支書、郵遞員——事不關己型:他們誤以為是明哲保身的智慧,結果卻成為了悲劇的推手。

悲傷和壓抑貫穿了整部影片,其中令我愁腸百結的一場戲就是雪梅的第一次逃跑,她好不容易跑了出去,村裡的人開始圍堵她,最終她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村支書。

雪梅是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天真的以為村支書能為她做主,能救她脫離苦海,只是萬萬沒想到等來的是村支書的發問;

“你的身份證呢?”

雪梅依舊傻傻地告訴村支書自己的身份被拐賣的人拿走了,所以沒有,並且一再強調自己是被拐賣來的,滿心期待換來的是村支書敷衍的一句:

“我會調查的,你先回去等著吧。”

苦等許久毫無消息,她找了村支書好幾次,最終聽到了一句:“這是你屋裡的事,我們管不了。”

而幡然醒悟,想要自救只能靠自己,信任再次遭受重創,村支書無疑是這個村子拐賣婦女屢禁不止的最大推手。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左:村支書;中:雪梅


再次喪失希望的雪梅,又看見了村裡的郵遞員,於是開始了瘋狂寫信。日復日年復年,她從不間斷地寫,只是從未收到一封回信,所有的信都石沉大海,最後才得知,原來這郵遞員早就被黃德貴買通了,她寫的無數的信都被郵遞員交給了丈夫黃德貴。

其實影片中還有許多這樣類型的人,比如村民、大巴車司機等等。其實生活中也不乏這種人的存在,他們對待悲劇的發生,冷眼旁觀。

比如2011年痛徹人心、舉國震驚的小悅悅事件,一個小女孩被十幾輛車反覆碾壓,而並非無一人看見,而是有18個路人看見,只是所有人都選擇了漠然處之。

這種悲劇類型的人,總是以為事不關己是明哲保身的智慧,結果卻不知這樣只會成為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推手,對待悲劇的發生,若是冷眼旁觀,那麼也許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別人冷眼旁觀的對象,何其可悲。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03、拐賣之人和黃德誠——乘人之危型。總是被蠅頭小利所迷惑,卻不知最終只會作繭自縛。

古人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這句話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個世界最可怕從來都不是直白露骨的兇惡,而是那些偽善的面具乘人之危的人。

提及這一點,就不得不說一說,雪梅被賣的原因。就是因為她在沒有工作,家中急需用錢的時候遇到了兩個拐賣之人。

他們待她十分友好,並且一再告訴她去收藥材就可以賺很多很多的錢,雪梅這才上當受騙。

雪梅遇到這兩個拐賣之人,內心就已經被深深傷害了,在影片中可以看出,她不願意相信任何陌生人了,因為在影片中雪梅不會跟任何一個陌生人透露自己的想法。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圖中為雪梅,左右為拐賣之人


如果那兩個拐賣之人是乘人之危的典型,那麼影片中黃德貴的表弟黃德誠就是無出其右了。

影片中黃德誠第一次出場是在村裡唯一的學校,他也是村裡唯一一個高中生,他嚮往大學,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對雪梅彬彬有禮,並且很會投其所好。

他知道雪梅是大學生,所以就給她帶來了書,雪梅對這樣一個人自然也是極其有好感的,畢竟周圍都是一群粗魯無知的農民。

黃德誠的到來,讓雪梅燃起了希望,更準備地來說,是燃起了希望的熊熊烈火。她原本以為自己遇到了一心一意能幫助自己的人,曾幾何時,她甚至覺得黃德誠跟她的靈魂是相近的。

黃德誠十分了解雪梅想要離開,於是便一直欺騙雪梅說:

“我一定會帶你離開這裡的。”

然而結局很可悲,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這一切都是黃德誠溫柔的陷阱,為的就是要與雪梅行不軌之事,因為他自命不凡,這樣一個女大學生才配的上與自己玩。

結果東窗事發,他選擇了給錢私了,遠走他鄉。然而這還不是他最大的惡,他最大的惡在於,他出去之後從未想過要解救水深火熱中的雪梅。


《盲山》:拐賣的可怕不在於其它,而在旁人的冷漠、自我的麻痺

黃德誠與雪梅


結語:

影片中雪梅的悲劇故事,是由無數個這樣悲劇而不自知的人而共同造成的。人性的冷漠和醜惡在影片中得以展現,只是悲劇的從來都不止雪梅一人,還有那些創造悲劇和身在悲劇而不覺的人。

影片中若是有一個人能夠從這三種悲劇人生中跳脫出來,那麼學梅會得救,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電影中就有這樣一個小男孩,這是影片中唯一的亮點,他為雪梅帶去了雪梅希望,我希望每個人都如同這個小男孩,切莫深陷悲劇而不自知。


寫在最後的話:本文所寫電影版《盲山》為海外版,內地版的結局有所出入,望悉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