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感覺老人都比較節儉?

小青蛙愛吃魚521


今日頭條上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感覺老人都比較節儉呢?我想了許久,並且結合我自己家裡的父母的情況,我想出了答案。



我覺得不是給我們的感覺老人比較節儉,而是老人們退休了以後,賦閒在家裡確實是很節儉。因為疼愛兒女的老人們,總想讓自己的花銷降低一些,省下的錢給兒女們多花一些。因為擔心自己老了生病用錢節省的父母總想省下一點錢給自己看病用。有的老人節儉是因為自己還有很惦記的子女需要幫助,所以說很是節儉。總之,父母的節儉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他們有牽掛,有顧慮的,正是他們那種博大的父愛母愛,才讓他們養成了一種勤儉持家的好傳統。


我父母就是這樣,我在私營企業裡上班,父母總擔心我下崗,總是擔心工資不按時發放,所以說每次回家的時候父母總是關心地問我錢夠不夠花,他們退休金攢了很多,如果需要可以給我拿一些說句實話快50歲的人了,看著父母們這麼惦記著我,看著他們桌子上也就是喝一點粥,吃一點蔬菜。節省的日子讓人看的怪心疼的,可是父母們攢了很多的錢確實要給我們攢的,這心情讓誰都感覺到酸溜溜的。

節儉的父母大圖都是為了兒女們成家立業大多都是為了兒子孫子們快樂的成長,所以說節儉的父母很多付出的父母也很多做兒女的多關心一下體檢的父母,有的時候多買一些好吃的都給他們滿意幸好穿的讓他們從主動變為被動,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聽我們安排,把他們勤儉持家的傳統改變了,讓他們也拿錢旅旅遊,拿錢吃些好的,做兒女的也就放心了,也改變了他們勤儉的好毛病。


伊春美食美客


因為老人們都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就拿我父母來說吧,都經歷過60年的自然災害,捱過餓。 我是60後,出生於1967年,小的時候家裡姊妹多,父母拉扯我們6個孩子,可想而知生活多麼艱難。那時候老爸工資32元,支撐著我們8口之家。父母如果不節儉,根本養活不了我們全家。

我出生在農場,好在農場生活條件略高於農村,儘管6個孩子,勉強還能過的去,那時候都是按人口供應糧食,豆油一個月一個人1斤,白麵一人20斤。我記得特別清楚,白麵0.16一斤,豆油0.8元一斤,每個月會殺頭豬,全連隊幾十戶人家抓鬮分。秋天分土豆,白菜,瓜子,蘋果。西紅柿,西瓜,甜瓜,幾分錢一斤,也是按人口定量。父親是個腦子活泛又勤勞的人,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家裡條件漸漸好了起來,父親承包過養豬,承包過食堂,父親是靠養豬供我們姐妹讀書,我上大學的費用就是每到開學,父親就賣頭豬給我交學費和生活費,老媽經常玩笑說,一到開學,我就背頭豬走。

現在父母都80多了,依然很節儉,2003年,我把他們從農場接到了市裡,給他們買的房子,老兩口雖然有退休金,依然保持節儉的生活習慣,樓下就是早市,買菜,買水果,都是等早市快散的時候才出去買,價格便宜還實惠,家裡的東西啥都不捨得扔,還經常撿些廢品賣,跟他們說了很多次不要撿那些廢品,就是不聽,覺著不撿可惜,後來就隨他們了,只要他們高興就好。母親總是告誡我們不要忘本,總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好在我們這代人還有點節儉的意識。下一代人,不好說。


開心葡萄


說說我家爺爺吧:

我家爺爺不在的時候是84歲那年我才13歲,已經能記清楚事了!爺爺經常給我講他小時候的事,爺爺從小喪母,沒幾年父親又去世了,爺爺領著他弟弟也就是我二爺從河南逃荒到了山西臨汾,一開始在地主家裡做長工,聽我爺爺說那時候才16 17歲的樣子,每天天剛亮就得起來給地主家裡放牛,放到快中午,牛吃飽了,領著回去把牛栓好然後才能去吃飯,每次回家地主都會過來檢查牛是否吃飽,牛放的好午飯是兩個窩窩頭,一碟鹹菜,如果牛放的不好窩頭還得扣掉一個,就這倆窩頭還得空出來一個,因為還有我二爺呢,二爺還小不能給地主家幹活,只能陪著地主家的孩子讀書(這點來說我二爺的待遇還是不錯的!)為了叫弟弟吃飽,我爺爺給地主家幹啥活都特別的賣力。

就這樣過了幾年我二爺也長大了,也能幹活了,本來以為就會這樣做長工一輩子呢,日本鬼子進中國了,我爺爺和二爺又被抓去做了壯丁,給鬼子挖戰壕,拉東西!扛木頭,動不動的就得捱打,最難過的是吃不飽,吃的都是黑麵窩頭,聽我爺爺說是糠和麩皮做的,沒營養還不頂飽,一天只給一倆,吃不飽還得幹活,稍微慢點就捱打,好在鬼子到晉南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沒得瑟多久八路軍和國軍就打走了鬼子,以為終於可以安生點了,可是並不是,我們國家的農業落後,自己種地產的糧食特別少,根本不夠吃,一天也是隻吃一頓飽飯,吃了飯就去地裡幹活,餓著肚子幹活。

我們這輩沒體會過這種痛苦,後來解放了,心想著終於可以吃飽飯了(以前人的心思多麼的簡單的)誰知道又趕上了天災53年大旱,我們這裡好多人都餓死了,別說吃飯了,樹葉都給吃光了,吃觀音土(就是小麥殼子加上水和土攪和起來的泥巴),吃了那個土根本拉不出來,好多人這樣死了,不過我爺爺還算比較可以,不管咋沒有叫我爸和我姑餓死要不也沒我啥事了[呲牙][呲牙]

過了那個饑荒年代後來就好多了,最起碼能吃飽了,爺爺說的那些我沒經歷過,不太好評論,我就說我自己經歷過的,那時候全家人一起吃飯,一粒米飯不管他是掉地上,或者桌子上,我爺爺絕對給撿起來吃掉,我們都說不叫吃,爺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沒有經歷過餓死人的年代,不知道一粒糧食意味這啥!我爺爺當時額度80多歲了,家裡也不缺糧食了依然能去節儉,那時候家裡來親戚給爺爺拿的吃的一般也就罐頭面包,我爺爺自己都不吃,都叫我們吃,有一次我記得麵包壞了,長毛了,我們要扔掉我爺爺不叫扔,自己放到火爐上烤很久烤成乾乾他自己砸這吃,那時候小,也沒感覺到啥,現在覺得爺爺那輩人真的是窮怕了,也餓怕了,他們的節儉是被他們那個年齡段的現實逼出來的,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東西可以養活那麼多的人!

爺爺去世好多年了,今天講這些反而還想他了!



鴻宇亂剪


我今年50歲,家裡兩個老人已經80歲了,都是機關退休的,退休工資根本花不完,可仍然十分節儉,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每次去幫他們打掃衛生都要生一肚子氣,我分析一下老人節儉的原因,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經歷過國家最困難的時期

在家裡吃飯,遇到剩下的飯,我一般都是直接倒垃圾桶裡了,老人們看著就不願意,說下一頓熱一下還能吃,我說吃剩飯對身體不好,老人們就開始唸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說多少人餓的身上都浮腫了,腿上一按一個坑,半天起不來,豫西還好點,豫東好多村裡都餓死過人。有時候老人把掉地上的饅頭撿起來,用嘴吹一下,放嘴裡就吃了,孩子們勸他說多髒啊,都粘上細菌了,老人們總是擺擺手說多少年都是這樣,也沒見得什麼病,不能糟蹋糧食,農民種莊稼不容易。

覺得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

把兒子養大,還要考慮孫子的撫養問題,時不時補貼一點。有的老人退休早,還是在企業退的,工資都很低,生活中處處都需要錢,加上年齡大了,也沒有什麼來錢的門路,有的還疾病纏身,平時吃藥看病都需要花錢,只有靠省吃儉用來彌補了。

傳統觀念使然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節儉應該有個度,一些跟不上時代發展形式的糟粕要果斷拋棄。如有些老人以節儉的名義把應該丟棄的物品都保存在家裡,使得居住環境惡化,屋裡到處都是垃圾。有的老人家裡電器都使用了快20年了,還是不捨得換,電視費電,對眼睛也沒好處,還存在失火的危險,我最後是強行自作主張買回來個50寸的平板電視,老人們才把“大屁股電視”給淘汰了,但還捨不得處理,說放家裡備用,把我氣的哭笑不得。

習慣了

這條是最主要的,多年養成的習慣猛一下讓老人們改變也是不可能的。老年人有很多性格固執,孩子們勸他們的話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嘴裡說著改,沒一會就忘了,一切該是什麼還是什麼,讓孩子們頭疼不已,說話還不能重,重了怕傷老人的心,只能慢慢勸,但讓他們改變這些習慣非常難。

總之,大部分老年人都很節儉,但要有個度,過度的節儉其實就是“毛病”,是對老年人沒有好處的,孩子們儘量勸說,勸說不聽的也只好聽之任之了,畢竟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上官天竹


大多數老人或是我們的父母,生活習慣都是比較勤儉的。因為他們早年時生活在那個年代裡。吃過苦,受過累。


像5,6十年代的時候,經濟還不怎麼發達。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窩窩頭,玉米糊糊都是家常便飯。像我的父母,平時特別的節儉,有一次吃飯。不小心把一塊兒饅頭,掉到了地上。父親立馬把他撿起來。我說那弄髒了,快扔了吧。父親就開始,數落我。罵的很難聽。而且他立馬放到嘴裡邊吃了。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哎,這可能是大部分,老一代人,生活態度吧。自這以後我都改掉了的浪費食物的習慣。生活很不易。

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大部分人這一生可能都是為了溫飽而打拼

。所以我們這代人更應該努力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做一個有用的人。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勤儉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我們更應該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該節約的一定要節約。特別是水資源。去飯店吃完飯剩下的,應該打包。這就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山西人小劉


吃過的苦太多,經歷過飢餓災難的時代,其他不說知道。印象中,就是那會記憶裡的外公,地上掉顆米粒都會撿起來的,去舅舅家做客就怕吃飯,吃不完就要捱揍[捂臉]老媽也說那會生活多麼不易,沒飯吃。集體分一點根本就不夠吃,吃不飽的外公就亂髮脾氣,老了才知道錯了,不會跟我們主動提那個年代的事!不過看平凡的世界,富貴,加之老媽的述說也知道當時多麼不易,活下來就是一個奇蹟。我媽結婚時的棉襖面,到現在還在不捨得扔……



故夢難回


老人年輕的時候過過苦日子,所以他們習慣性的精打細算。但是口頭上說這不需要那不需要,實際上你買回去送給他們,臉上會掩藏不住的高興,並且會拿著東西向鄰居七大姑八大姨到處炫耀,這是我兒子(閨女)給我買的,好吧?


三七一隻貓


大多數老人都是從困難時期走過來的,TA們勤儉持家過日子節約慣了,看現在的年輕人大手大腳的也真的是看不慣。

我的兩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我和妻子總是打電話囑咐TA倆,不要買一大些東西,原因並不是怕孩子花錢,我們也不是省錢的人,只是不想讓兒女揹著怪沉的,因為我們這賣啥的都有。

現在孩子又改變了方式,早早就買一些TA們認為父母捨不得吃的,用快遞寄回家,只要兒女有孝心總會想辦法惦記著父母,不是那個困難的年代了,那咱當老人的就盡情享受吧……


舞歌暢想


我70後 ,父母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父母輩經歷過饑荒,餓過肚子,在物質短缺的年代,沒有計劃的過日子是不行的。包括我自己小時候,都特別渴望過年,因為過年才能穿上母親做的新軍便服,吃上一年都好好吃不上的肉……捱過餓的,都知道節儉,知道計劃著過日子。


搖把子65450140


老人節儉這是因為他們的經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老人從小就家庭貧寒,受其父母的影響。

2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那是讓人最難忘的時代,一大家人就那麼一點點糧食,不省著點也許就斷頓了。所以寧可餓著點也要比沒有吃的強。

3老人們都是一家姊妹,兄弟很多,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褲子都是一個傳給下一個只到這衣褲實縫縫補補實在穿不了了才能扔了或者做抹布。

4經歷過那些窮困時期的老人們對於現在的一些衣食如果看到現在的年輕人把不喜歡的衣服不愛吃的東西浪費了他們當然是心疼的,因為在他們那個時期這些東西都是想都想不到的好東西。

所以老人們節儉是他們人生中的經歷所自然而然產生的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