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许多人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作家林海音的自传小说《城南旧事》。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小时候读课文,书中“英子的爸爸”是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对女儿英子的教育宽严并济。

因为下大雨,英子不想去上学闹了脾气,爸爸一生气,拿鸡毛掸子将她从床头打到床角,打到英子抽泣着去了学校。

课上英子正暗自伤心时,老师突然叫了她出去,原来是爸爸拿着花夹袄在教室外面等她。

教室外面,爸爸看她穿上花夹袄,又拿出了两个铜板给了她。

不上学打她是出于教育原则,但打完做父亲的还是心疼孩子,又给送衣服又给零花钱,一个全心爱着孩子、一心为孩子好的好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但重读完整小说,我才发现,那个印象中的好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好男人,他也会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一)朱砂手,添香袖

在小说中段出现了一个兰姨娘,她本来是英子的邻居施家的小妾,后来不堪施家老爷的刻薄吝啬与不通人情,出走到英子家,被英子的爸爸收留,就在她家住下了。

这个兰姨娘长什么样呢?

书中这样描述:

兰姨娘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我最喜欢她左边那颗镶金的牙,笑时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适地露出来。左嘴巴还有一处酒窝,随着笑声打旋儿。


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看她把头发拧成两股,一来二去就盘成一个髻,一排茉莉花总是清幽幽、半弯身地卧在那髻旁。她一身轻俏,掖在右襟上的麻纱手绢,一朵白菊花似的贴在那里。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兰姨娘是个让人看着很舒服的女人,身上满是女性魅力。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英子父亲是对兰姨娘存着几分青睐的,不然也不会在施家过来明说不要收留兰姨娘时,当面一口答应,转过身却依然我行我素地留她住下。

这份青睐在兰姨娘给他烧大烟时最大程度地袒露出来,在吞云吐雾中,英子父亲当着英子的面,一把抓住了兰姨娘的手,说:“你这是朱砂手,可有福气呢!”

调情的意味再明显不过。

而寄人篱下的兰姨娘早先也是有意于英子父亲的。在刚来英子家不久时,当着英子母亲的面,兰姨娘就曾试探性地跟英子开玩笑:“让我拜你妈当姐姐,问她愿意不愿意?”

除了认干姐妹这种解释,兰姨娘的“拜姐姐”该是隐含着跟英子母亲共侍一夫这层意思在的。英子母亲为妻她为妾,自然是“姐妹”关系。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故而在英子父亲说出这句调笑的话后,兰姨娘也并没有恼怒,而是打了英子父亲一下,抽回手,笑骂道:“别胡闹,没看见孩子?”

这男有情女有意的,若不是英子早慧从中察觉到异样,从中阻挠,抢先一步给兰姨娘和进步青年德先叔牵了红线,她怕是真会多出个“小妈”来。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英子爸爸出轨是铁定实锤,但在当时多重因素下,出现这样的情况却是一点都不稀奇。


(二)齐人之福背后的多重因素


首先是时代背景。

从书中的细节可以推算出,当时大致处于1927年左右,是历史上的民国时期。

制度上,虽然“新文化运动”后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民间依然盛行纳妾之风,连军阀们也爱娶上几房姨太太在家里摆着,纳妾在当时依然是财富、权势的象征。

思想上,人们摆脱封建主义统治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一夫一妻多妾的认知一时难于根除,再加上民间多子多福的说法,纳妾更是被视为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必要手段。

在当时看来,纳妾非但不是一件该引以为耻的事情,反而是权势、孝顺的体现。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其次是人的因素。

出身客家望族,家庭环境较为优越;读书时毕业于当时的台湾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是个高知人才;还曾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识较广。

这样的人生经历下,年轻时的英子父亲很大可能走的是风流才子的路线。

事实也非虚,秉承着才子佳人的标准配置,他在日本也没少去猎艳,每每去吃花酒都是吃遍一条街的架势,一家挨一家地逛下去,从天黑吃到天亮。留英子母亲在家守到天亮,守回一个醉醺醺,身上满是脂粉香的丈夫回来。

如此,他才算不辜负“风流”二字。

这般风流的英子父亲,一遇到落难求收留的弱质女流兰姨娘,怎么不会心生绮念?可以说,英子父亲跟兰姨娘,差的只是个一拍即合的时机了。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还有英子母亲。

在英子父亲与兰姨娘这段关系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英子母亲。

对于这件事,她虽然不高兴,却无力阻止。为什么?


1.贤妻定位

从网上资料可知,英子母亲出生于1902年,当时中国仍处在大清朝统治时期。

作为一个从“三从四德”的贤妻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女人,书中的英子母亲是个受时代桎梏的传统家庭妇女形象,为丈夫操持家事,生儿育女,用贤良淑德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当初英子父亲在日本吃花酒,她都只是在家中默默守到天亮等他回来,纳妾在她的意识中不能算什么罪大恶极的事。

另外,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英子母亲性格偏温顺守成,英子也说“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可见家中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英子父亲说了算的。夫为妻纲,这是当时典型的家庭权利分配规则。

受时代桎梏、贤妻定位及夫为妻纲的家庭权利分配规则,让她虽然心中委屈不快,却依然对丈夫说不出怨言。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2.更具资本的竞争者

身体状况上,英子母亲已经生育了5次,且正怀着第6胎,又要操持家事,形容憔悴,身材臃肿;而兰姨娘未曾生育,也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情,外貌姣好,身形婀娜。

再到精神层面,英子母亲走的是人妻端庄路线,觉得对丈夫行事有规劝的责任,说的大多都是丈夫不爱听的大实话;而兰姨娘自嫁人起就是做的妾室,本来就没有规劝丈夫的义务,说话婉转动听,再加上一手烧大烟的手艺,自然更讨英子父亲的欢心。

站在英子母亲的角度看来,兰姨娘看起来比她更年轻、更美貌,甚至还比她更讨丈夫欢心,面对这个更具资本的竞争者,她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更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能懦弱地关上耳朵,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

父亲风流,母亲懦弱,最后维护家庭和谐这个重任居然是靠英子一个小孩子来完成,不由让人觉得悲凉。

重读《城南旧事》:原来那个好父亲,也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

电影版剧照


(三)没有这个兰姨娘,还会有其他“兰姨娘”


虽然在兰姨娘这件事上,英子巧施妙计,让父亲的这趟精神出轨没能落实到肉体出轨,但平心而论,没有了这个兰姨娘,也会有其他更年轻、更会讨好英子父亲的“兰姨娘”出现。

问题的根源不在兰姨娘,而在英子父亲身上。

对孩子来说,出身望族,见识广博的林焕文是一个宽严并举、善于教导的好父亲;但对于妻子来说,他却不能算个合格的丈夫:孕期出轨、对妻子没有足够尊重,也很少体谅妻子。

精神层面的不匹配让这对夫妻话不投机,或许在英子父亲看来,妻子更多的是生育工具般的存在。在11年时间里,英子母亲共为他生育了5女2男共7个孩子,平均1年半生育1次,其间的艰辛不为人知。

妻子努力操持家事、相夫教子,丈夫却染上抽大烟的恶习,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在43岁那一年,留下孤儿寡母撒手人寰。妻子柔弱,孩子尚小,英子父亲最终也没能承担起一个家庭中的丈夫、父亲应尽的责任。

在兰姨娘这件事上,英子父亲不是初犯,更不会是最后一次犯。凡事有一有二就有三。英子能阻止这一次,却不一定能阻止下一次。

说到底,这场出轨是大时代下多重原因汇聚而成的结果,不论是风流成性的英子父亲、懦弱温顺的英子母亲还是年轻的兰姨娘,大多数人只是在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