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范进中举”为何高兴到癫狂?

用户64589163


范进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当时的“科举达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试他都会参加,可悲的是他是屡试不中反而愈加沉迷于科举考试,结果他的现实生活可想而知,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范进这种行为在我们现代类似于一个人参加了十几次的高考,始终考不上大学,也不出去工作,就靠啃老过日子,他的这种行为对家人是缺乏责任心的,为了他一己的梦想,全家人都跟着遭罪。不过,反过来我们也应该佩服他的这种精神,只要不死,就一定要考上!



临考试前,范进向他的岳父胡屠夫借钱进京参加考试,结果被他的岳父大骂了一顿:“你个现世宝,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样子,趁早死了这条心吧。”胡屠夫是个市井人物,他讲出来的话显得比较粗鄙,可是吴敬梓如此去描写一个屠夫的语言,更显得真实可信。范进偏偏不信邪,饿着肚子也要进京考试!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范进如愿中举了,范秀才摇身一变成为了范举人。就在发榜的那一天范进的表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多 年的压抑在那一刻爆发了出来,他竟然发疯了!他嘴里一直大喊,:我中了!然后满世界乱跑!真是可笑至极。



吴敬梓通过范进和胡屠夫这两个人物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范进中举之前他是一个潦倒,落魄的穷书生,家人也都跟着他饿的两眼昏花,饥肠辘辘。中举之后,又因为过度兴奋,范进成了疯子,这样的前后变化说明科举,八股制度无时无刻不在侵害着读书人。


顽石说名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曾是受到批判的,在提倡劳动者光荣的时代,在批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代,在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对于范进中了举,就变的癫狂起来的样子,是难以理解的。

《范进中举》这段故事出自于清代伟大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被选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上。范进中了举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声,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范进中了个举人,为何就高兴地疯了,这除了书中描述的范进的自身原因外,主要原因还是中了举人在那个年代就不是一般人了的缘故。

在清代,中个秀才可以免除地丁钱粮和差徭役,中了秀才是当不得官的,一般就是去富人家做私塾,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秀才",可见中了秀才如终身不能中个举人,虽是个读书人,却难免脱离不了社会地层。

中了举才就不同了,中了举人就可称为“老爷”,就可做官了,虽然一般只可做个辅助县长的小官,但在旧时官本位的时代里,不但经济上有了俸禄,更重要的是,在市井社会阶层是受人尊敬的。不但如此,如遇到朝庭缺官员,举人也会被特选外放县令的,而且举人可进一步去考进士,考中进士那可更是光宗耀祖了。可见,范进中个举人就疯了,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在旧时的社会里,由于封建等级森严,是将人分为上九流下九流的,而官是被到为上九流之前列的,一个家族别说穷的就是富的,如果家中没有做官的,也难以被列为上流,这是旧时社会的世俗观念,生于那样的社会里,是难以脱俗的。

范进中举人前是个穷秀才,就连范进的屠夫丈人也瞧不起他,对他吆喝来吆喝去的。范进中举后那可就不同了,不但乡里的财主们来巴结,就连其屠夫丈人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度的大转弯。

世态炎凉,不同的人情世故,官本位的社会,是造成范进中举后就疯了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自于网络)


春日之虎


范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比较少有的形象,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乐疯了”……

关于范进为什么中个举人会高兴到疯癫,可能一些不太了解古代科举的朋友并不明白。

首先说结论,范进中举笑疯了并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他那个情况,换成我我也得疯。

首先您要明白,中了举人,对于一个古代的读书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代科举大体分三个档次——童生(其中包括秀才)——举人——进士。其中有很多细分,但您只要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处于童生中最高档次的一种。您可能觉得这个档次很低,实际上,即使是秀才也是很不好考的,古代很多读书人,七老八十了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秀才是有一定的特权的,比如免除了个人的徭役(不用给公家干活),见了县令可以不下跪等等,等于国家承认你的知识分子地位,但你还不是官。

什么时候才是官呢?等你中了举,你就可以迈入“官”的行列了。

中举人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是读书人一辈子中最大的一个槛,迈过去就改变了人生。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才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每年区区六百个。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每年六百个考中的概率可想而知(实际上是三年一考试)。

中了举人以后,其实也不会落得什么大官。朝廷认为,举人只能干一些低级的小官,比如县丞(副校长),教谕(县教育局局长)等等,一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能分到从七品的官那属于祖宗保佑了。

但是,即使是八品的官,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属于“大老爷”一列了!

在范进中举之前,他的岳父打他的时候,嘴里说着“城里的张老爷,周老爷”都是文曲星下凡”等等,谄媚之情溢于言表。其实这些“老爷”们也不过就是举人。鲁迅小说《孔乙己》里,路人对孔乙己敢偷举人家的东西认为是胆大包天,对孔乙己被举人家上私刑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几千年都有“官本位”的思想,“民”与“官”的差距极大,普通百姓一辈子能见到最大的官就是县令。别说县丞这种在册的官了,哪怕一个衙门里的普通衙役也会因为手里的一点权力被乡里乡亲们认为是有势力的人,而举人能当上的县丞更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地位!

其实如果举人再进一步,中了进士,那也是质的飞跃,当的官档次要高的多。中了进士几乎就可以肯定将来能当上四品左右(副省级)的干部了,不过这种官普通百姓见不到也想象不出,所以他们对举人更为敏感。

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范进之前家里都穷的揭不开锅了,邻里乡亲们没有一个伸出援手的。一朝中举,邻居们杀鸡的杀鸡送米的送米,安排宴席完全不用范家操劳一点。范进的岳父郑屠户,一个粗鲁野蛮的普通屠户,过去敢当年啐在范进脸上,随手打耳光,在范进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赔笑脸。前来拜访的乡绅,过去都是乡亲们眼里传说级的土豪,亲自登门来跟范进拜把子论交情,送房子送钱还送关系,好像两人是多年的故交一样。

范进从一个乡村的普通屌丝,但整个县人人巴结的举人老爷,这巨大的差距仅仅在他中举的几个小时之内发生。这么大的差距,难道还不让他疯一疯吗?


小约翰


范进这把年纪中举,换了谁都会“喜欲狂”,即便心理素质好一点,顶多没真疯而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少许的几项伟大发明之一,它为平民阶层打开了改变命运、提升阶层的空间。但是,科举制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残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幸运儿凤毛麟角,远比今天高考难度大得多。

范进为明代一老童生。那个年代,科举分县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县试者,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其中佼佼者的禀生,还有国家的钱粮补助。通过乡试者,为举人。举人老爷地位远高于秀才,不仅特权更多,还可以直接为官,担任八九品的低级官员,放在今天妥妥的副处级。通过会试、殿试的,那就是进士啦,起步价就是七品官,正处级,前程锦绣……

在科举体系中,秀才和举人之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两者的经济社会地位有着质的区别。秀才,即便是有国家补助的禀生,如果不从事其它产业,最多只能养活自己,而无力养家。因此,才有“穷秀才”的说法。举人则大不一样,举人是地方上的社会名流。据统计,明清一个县,健在的举人不超过十个。举人不仅可以当官,还有免除几百亩田地税赋的特权,因此很多自耕农为了避税,就把土地在名义上“送”给举人。举人则可以收取“挂靠费”,足以让一家老小丰衣足食。传统戏曲里关于穷书生进京赶考,邂逅富家千金的故事,完全是瞎扯淡。古代唱戏的,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文盲半文盲,哪懂什么科举制。

正是因为巨大的差距,所以范进侥幸中了秀才,自己挺正常,老岳父也无所谓,照骂不误。可等他中了举人,不仅老岳父换了副嘴脸,夸他文曲星下凡,自己也乐疯了。

一个男人,坚持自己的梦想半辈子,吃尽苦头、看遍白眼。等到梦想终于实现那天,你让他如何才能做到镇定自若?!



江南俗士1972


范进参加童试考完试交卷的时候和考官有这么一段对话:

周学道翻一番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

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

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后来周学道拿到范进卷子看文章,看了第一遍说了句:“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后来拿起来又看了一遍,感觉有点儿意思。接着又看了第三遍而后说:“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株!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于是给了范进第一名,是为秀才。


回到家,老岳父来道喜了,拿着一副大肠一瓶酒。老岳父是个屠夫,人称胡屠夫。胡屠夫多年来及其看不起范进,即使范进今朝中了秀才,说是来道贺其实是来讽刺挖苦立下马威的,我是你岳父,就算你当了多大的官,你都得敬着我,别想翻天。


范进中了秀才后想着去参加乡试,因了没有盘缠,于是去老岳父胡屠夫家商量借钱。结果被胡屠夫一口涂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骂的范进找不着东西南北。由此可之范进平日过的得由多憋闷,生活中没有祝福,没有鼓励,有的只是谩骂、讽刺、挖苦、打击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三十年来竟能坚持下来,可想他也是心里憋着一口气的。


范进辞了丈人回去,心想:“周学道说我火候已到,不如拼一场考他一次,不然如何甘心?”就这样范进瞒着胡屠夫到城里参加了乡试。考完立刻回家,不想家里已经断粮,媳妇老娘也饿了两三天。被胡屠夫知道了,又被骂了一通。


到了出榜的时候,范进老母亲饿的两眼冒星,防范进去卖了家里生蛋的老母鸡,范进抱了鸡就走。连个时辰后,在一片锣鼓声中,三匹马闯进范进家报喜:“恭喜范老爷中了举人”。等到街坊邻居找到他告诉他的时候,范进还以为邻居也拿他逗乐子呢。及至回到家中看到报贴:“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不看则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两手一拍就高兴到癫狂了。


对于已经五十四岁,连考三十多年而不中的范进来说。此时的胜利来的是如此的突兀,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三十年来受尽人间白眼,最重要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从来没有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换做是一般人估计早已经放弃了。而范进心里憋着一口气,一朝中举,太高兴了,这种激动、兴奋除非亲临,很难感受的到。这口气一泄突然疯癫了!连待着他老娘也兴奋的疯癫了。


感慨啊!


极光小栈


中国自古待读书人不薄,可也不是随便抱一本书读就是读书人,最起码你要考到举人。

考中举人,你就是国家认可的知识阶层,地方依赖的士绅阶层,平民眼中的特权阶层。



举人的特权主要有这么几项:

第一,不纳粮,免徭役。这里会有一个附带收益,那就是会有很多小农为了避税,主动将土地或部分土地转让给举人,说白了就是无偿当地主,坐地收租子。

第二,见了县官不用跪,犯了案子不到庭,拒不招供不能打,除非申请朝廷将其举人功名革除,这叫司法豁免权。



第三,是朝廷的备选官员,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当个小官,甚至能当县令这样的一方父母官。

第四,以后再去会试时就不是自己掏钱了,国家给报销。



原来考中了举人有这么多特权,换了我中举也得疯,更何况是考白了头的范进。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刻薄的岳父都不敢抬手打人了,邻里乡亲都赶过来笑脸相迎,地方的乡绅大户递来帖子主动求勾搭,换了我中举也得疯啊。


一朝得道,感觉天都蓝了。


达摩说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中学课本里就有学过。那时候对于举人还不够了解,觉得一个人中举就得了失心疯,实在是无法理解。后来逐渐了解到举人的地位和好处,还有当时范进的处境和年龄,才逐步体会到范进何以会发疯。

首先说一下举人,在明清时期,举人是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三年才考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也就录取一百人左右。那时候省的数量也少,这个名额,放今天大体应该相当于每年高考全省文理科前十名。可以想象,考中举人是何其不易。

当然,那时候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说可以当官了,这才是举人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如果是家世显赫或者天纵奇才或者运气够好,那中举没什么大不了,可能二十多岁就中举了甚至中进士了。可是这个范进,家境贫寒,除了读书是啥也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娶了个媳妇,有个极为厉害霸道的岳父。他也许资质不行,也许运气太差,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考中举人,期间不知受了多少白眼,糟了多少罪。可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放弃考举,这已经不能说是执着,简直是痴迷了。

就这样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考举,几十年如一日,他考中举人以后欣喜若狂就不奇怪了,甚至失心疯都不意外,因为这几十年活着唯一的目标实现了。


成了举人,好处那是马上就来立竿见影。首先霸道岳丈胡屠夫立马在他面前唯唯诺诺,小心伺候。然后当地权贵过来送钱送田送房,范进一下子从窘境里解放出来。也不枉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读书考举。

其实读书时候我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胡屠夫,这胡屠夫杀猪卖肉的,按文中所写,他把女儿嫁给范进,可能他自己都没有范进年纪大。由于范进一直没有生产力,一直要找胡屠夫接济,胡屠夫对范进态度可谓差到极致。可是他当初为何要找范进一个又老又穷的老书生做女婿呢,这是我殊为不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原因可能两个,一个是胡屠夫女儿太差劲,要么丑要么有毛病,找不到好人家。另一个可能性更大,就是范进的身份,他再老再穷再窝囊,也是个读书人啊,是胡屠夫那种身份一直要仰望的存在,虽然因为结婚多年,范进一直没出息,胡屠夫对他态度很差。但是他未必就没有暗自得意,因为找了个读书人女婿。

范进中举以后,仿佛插上了翅膀,因为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以后进京会试,居然中进士,以后官运亨通。

在这里,关于什么封建科举制度的害人之类的我不想多说,因为那是时代的局限性,谁也跳不出那个圈子。我想说范进几十年为一个目标,得中举人,高兴发疯并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情。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也算幸运了。不要说范进,今天的我们如果几十年的目标得以实现,还不一样会欣喜若狂,不能自已?

实际上,古代读书人大多对考举考进士作为终极目标。比如年纪最大状元有七十二岁的,也就是说他考进士考到七十二岁,比范进的年纪大多了。比如写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著名花间派词人韦庄,考进士也考到了近六十岁。所以《儒林外史》塑造的范进尽管有多夸张,但却是极真实的。


一览众河小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大概是最令人捧腹的一个章节,令人印象深刻。

是啊,可怜的范进同志在中举后为何会发疯呢?中举本来是大好事啊,老范同志怎么就这么可爱,居然当众发疯了呢?

说起呢,其实也并不奇怪,范进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主要还是举人太难考、太金贵了,而考中举人后的好处也真是太多了。

古代科考分三级,童子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必须逐级而上。



通常说,科考三年一次(恩科另算),每次都是先和县里的童生比试取中秀才,之后全省的秀才赴省城考举人,最后是全国的举人赴京城考进士。

其中,秀才的录取比例大概相当于目前区县高考前十名,等到了全省的秀才一起去竞争每省只有两三百人的举人名额,那得多难!

比如人文最发达的江苏、浙江,每次乡试都有七、八千甚至八、九千秀才参考,而录取名额不过三百来人,录取比例只有百分之二三。

您想想看,这得多难啊!范进同志开始听说根本不相信,试想他老人家考秀才都考了五六次,这次会这么好的运气么?等到消息确凿,他能不高兴得疯过去么?



说来有趣,范进考中秀才后仍旧是个穷酸秀才,无非他那杀猪的老丈人打算给他在屠宰行里弄个书塾给他教书,也就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但考中秀才的消息传出后,本地乡绅立马来见,并送上20两(还是200两?)纹银,这简直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啊。

那么问题来了,乡绅为什么要这样巴结新举人呢?其中必有蹊跷吧?

其实呢是这样,举人和秀才不一样,其所带来的地位、机会、资源是十分可观的。

首先,考中举人后继续参加会试,因为举人人数少,所以考中进士的概率比较高(10-20%),一旦中了进士,最起码也是七品官,之后升迁,不可估量,谁敢得罪?

其次,即使没能考中进士,如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参加大挑,选中者仍可以出任县令(当然,这种地方大多是进士们不愿意去的)或州县教谕、训导之类的低级官职(相当于当地教育、文化局长)。



其三,即使以上两条正途没有走通,也可以通过捐纳出任官职(大体同上),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事实上,清代县令中,至少有七成非进士出身,其中举人即占据了三成有余,这些人,有些是大挑的,有些就是捐纳的,并不奇怪。

其四、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而且,举人出去做幕僚,通常起点、薪水较高,遇上好机会,同样可以被保举为官。

其五,最不济,什么官也做不到,那就去教书,一个举人的话,通常可以坐上本地书院的院长(相当于本地中学校长),就算没做上,自己开书塾那收费也比秀才高得多。

其六,没有出仕的举人在当地地位很高,本地官员处理地方事务时同时会征询意见或请求协助,这在当地的名望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在古代从来只有“穷秀才”、“酸秀才”之说,而未尝有“穷酸举人”的说法,这就是因为举人能带来的地位、好处与资源比之秀才,真是强太多了。

所以又说,范进同志苦了这么久,忽然、居然、竟然,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他能不疯么?

疯了是正常,不疯才怪呢!


坑爹史册


“范进中举”之所以高兴到癫狂,实在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归根结底,科举考试给了普通人一跃成为士大夫的可能,从此扬眉吐气,光耀门楣。

科举制度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给了普通人入仕的可能,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八股取士,舍诗、词、歌、赋而重四书五经,又条条框框约束的很死,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况且从童生到进士,一路考下来,绝不是普通人尤其是穷苦人能做到的。



读书人第一步要考个县试或者府试,合格的录为童生;

童生参加院试,合格的录为秀才,也称相公。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秀才参加省城三年一次的乡试,合格的录为举人;

举人参加下一年的京城会试,合格的录为贡士;

贡士参加殿试,合格的录为进士。

录取比例极低,大部分人都止于童生和秀才。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试,一直考到五十四岁,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依然止步于童生。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对于除了读书然后做官之外什么都不会的范进来说,成为官老爷是他一生的追求,哪怕这追求在现实面前举步维艰。

他的丈人胡屠夫随意骂他踩低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他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反驳。乡人邻里也看不起他。如果说一开始做官是他的理想,那么几十年下来,这理想就成了执念,驱使着他一次次参加考试。



说起来他能成为秀才也是遇到了好老师,负责院试的周学道之前的遭遇和范进差不多,吃了很多苦才成为进士,所以他愿意好好看卷子,范进确实有真才实学,只是他的文章一般人看不懂,周学道看了三遍方才觉得是“天地间之至文”。于是范进成了秀才。

按说一般穷苦人做到秀才就可以了,但范进不肯,一来周学道对他的肯定,觉得他一定会发达,二来成为秀才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胡屠夫依然对他吆五喝六,依然没有人看得起他,他依然穷的叮当响。

于是他去找胡屠夫借银子参加乡试,胡屠夫又骂了他一顿,他装作没听见,却瞒着家里人去考试,然后回家,家里已经饿了三天,这是怎样的执着?



发榜那天,家里没有米,范进抱着家里的母鸡去集市上卖,然后听到自己中举了。那份激动真的无法形容,三十多年的期盼,三十多年的冷嘲热讽,三十多年的穷苦生活,一夕间,改变了,他从此成了官老爷,成了文曲星下凡。怎样都不足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所以一口痰堵在那里迷了心窍,疯了!

这一疯须得借助胡屠夫的巴掌,这个平时凶悍的不得了的人害怕了,借酒壮胆才打了一巴掌,手发颤,再也落不下第二掌。然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一中举,胡屠夫从心底里怕了范进,邻里都跑来巴结,更有做过知县的张乡绅来送银子送房子叙年谊之情。两三个月不到,范进房子有了,田产有了,店房有了,奴仆丫鬟有了,钱米有了,这些还都只是别人送的。

这种天差地别谁不为之疯狂。

当然,后来,范进科举一路顺利,“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


尚宫女史


我要是范进,也会高兴到癫狂。为什么呢?曾经受的气,以后不用了承受了。过的苦日子,再也不用过了。久违的尊严与面子,一下子都有了。

宋代之后,有功名的读书人所拥有的社会位置和尊重,是非常高的。士农工商,位居第一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范进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集市中得到中举消息,范进欣喜若狂,有了功名就有了敲门砖,还考了第七名。一个人在地方上拥有功名和资源,不仅仅意味着阶层转移,更意味着财富与地位。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可谓是一进龙门,身价十倍。

实际上,考中举人没有那么容易的。有了举人功名,至少能够活得体面。中国古代考试也有名额限制,获得这么一个考试的机会,都要一番运作。而且,考试的内容自明代之后,愈发精细化,俗称八股文。除此之外,还要会写试贴诗,字体要求是馆阁体。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乡试是省级考试,通过了也就和做官还有一步之遥。即使考不中进士,也有做官的机会。在清代,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但是举人还是有做官的机会的。

比如,每年的朝廷大挑,总督巡抚得幕府招纳,很多举人也是走的这条路,从此荣华富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范进的结局当然不是一个疯子,进京会试期间,范进拜见了周进,不久之后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可以说发达了。

凭借八股文上青天的范进,可谓纯书呆子,只知四书五经,却也活得不错,甚至认为苏轼是明朝的秀才,因为科举制不考诗词歌赋了,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范进中举既是人间的众生相,也是科举时代阶层流动的表现。同时,吴敬梓更是讽刺了这种毫不实用的知识和僵化的制度,说实在的挺腹黑的。很多人批判科举制,实际上就是考不上,吃不到的葡萄反说它很酸。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