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論國民士氣11章11節:清帝國攻破朝鮮都城平壤,再攻明帝國再大敗

上節我們記述到,1626年,清帝國開國君主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攻打明帝國邊防重鎮寧遠,結果大敗而歸。同年,歐洲三十年戰爭戰場上,神聖羅馬帝國名將華倫斯坦連敗英國、丹麥軍隊。

次年,1627年農曆正月,皇太極命大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統率3萬軍隊東征朝鮮。阿敏率兵猛攻,佔領平壤。朝鮮國王李倧棄京城,帶著妻子逃到江華島,派其弟原昌君與後金講和。三月,阿敏和朝鮮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後金大掠三日而返。後金對朝鮮的勝利,從納貢和開市中獲得了一定的物資利益,但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破壞了朝鮮與明帝國的同盟關係,解除了後顧之憂。

論國民士氣11章11節:清帝國攻破朝鮮都城平壤,再攻明帝國再大敗

同年五月,清帝國(後金帝國)二代君主皇太極親率大軍南征明帝國。六日,皇太極留下貝勒杜度、阿巴泰守瀋陽,自率大軍朝錦州進發。十一日兵臨錦州城下,對錦州形成包圍之勢,企圖迫使明守軍不戰而降。明平遼總兵趙率教和副將左輔、朱梅等堅守不屈,皇太極的如意算盤落空。

皇太極下令攻城,戰鬥進行了一整天,後金傷亡慘重,而錦州城安然無恙;繼續又攻十幾天,還是沒有攻下來。幾次勸降信用箭射到城裡,也沒有迴音;誘使出城會戰,明兵憑堅城據守不出。

皇太極無計可施,只得留部分兵力圍攻錦州,自率主力轉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縣城)。

坐鎮寧遠的袁崇煥此時向朝廷請來各路援兵,出動水師在海上遙相控制,再派部將尤世錄、祖大壽率精兵4000增援錦州,他們剛要出發,後金兵突然來到,就在城外二里安營,列槍炮,嚴陣以待。皇太極督代善、阿敏等領兵進擊。袁崇煥坐鎮指揮,發射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明兵也死傷大半,滿桂身中數箭。

這一戰役延續到第二天,明兵發揮槍炮威力,使後金繼續遭受重大損失,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受傷。

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再次攻城,已是六月四日。時值暑天,將士中暑,士氣、戰鬥力都在下降。皇太極知不可久留,決定班師。第二天,大軍開始從錦州撤退,整整持續了一夜,至次日黎明,經小淩河城,把明兵已修好的城牆和工事全部毀掉,然後揮軍引去。

此戰明帝國邊防軍防守成功,史稱“寧錦大捷”。

寧錦之戰的失利,使皇太極意識到明軍防守仍有巨大力量,短時期內無法攻克遼西,但不能攻取遼西,便進不了山海關,更別提奪取明帝國首都北京。在遼西受阻之後,皇太極決定改變進攻路線,首先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蒙古。

當時的蒙古分成三大部落: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帝國和後金帝國中間,曾經和明朝簽訂一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西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每年接受明朝廷給的大量“歲賞“同後金對抗。

1628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林丹汗,俘獲11000餘人,追到興安嶺。這次出征,後金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蒙古諸部的統治。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遼西受阻之後,又通過征服蒙古,找到了進攻明朝的新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