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包拯为什么会娶个丫环做老婆呢?

liwei2004


从古至今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而一代断案如神的包拯曾面临没有后代的境遇,不过还好一位小妾为包拯在其六十岁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儿子。


而他的儿子在朝中的地位不比包拯在世的时候低,他的名字叫做包绶。

包拯生平

包拯是宋朝的神断,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从此便开始了自己廉洁公正,铁面无私的官场生涯。

在为官期间其敢于为老百姓仗义执言,而且英明决断,在好友公孙策的帮助下,发明了三把铡刀,上可斩凤子龙孙,中可斩贪官污吏,下可斩地痞无赖,为宋朝开创盛世立下了悍马功劳。

包拯的妻妾

包拯的原配夫人是李氏,但由于身子骨并不是很好,所以早早便去世了,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包拯很是惋惜,虽然忠于自己的妻子,不过从小读圣贤书的他认为,有后代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父母,所以此时的他取了第二位妻子董氏,并且一起娶了其丫鬟孙氏。

董氏是大家闺秀,但没有一般小姐的脾气,所以并没有为包拯这样做而生气,反到在生活中处处礼让孙氏,而孙氏也很尊敬董氏,所以包拯的后院从来没有起火。

包繶

董氏的肚子很争气,一年后便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包繶,而自己的儿子也继承了自己肤色以及在判案方面有着超人的天赋。

在其长大后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但由于身体问题在生下一个儿子后,便死了,所以包拯也想要把自己的家族传给自己的孙子,但自己的孙子也在五岁的时候就早早的夭折。

丫鬟

此后包拯总是忧心忡忡,原因是自己面临着绝后的危险,毕竟当时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古代虽然有在六七十岁还生有子嗣的人,但毕竟还是在少数。

包拯作为清官,以廉洁处事,所以不能过多的娶妻,就算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不可以。由于自己的儿子死后,妻子董氏的性情大变,对待侍奉包拯多年的孙氏有了意见。

孙氏之前就是她的丫鬟,被包拯看上后,经常侍寝,也没有为丈夫生下儿子或是女儿,所以她对待孙氏非打即骂,最终还将其赶回了娘家,并且怂恿包拯一纸休书让孙氏自生自灭。

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孙氏已经怀上了包拯的儿子,但由于被休也回到了娘家,这件事情也没有和包拯说,娘家人坚持让孙氏打掉腹中的孩子,但她还是坚持将孩子生了下来。

包诞

一次包拯的儿媳在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孙氏为包拯生下儿子的这件事情,正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让孙氏将子带到包拯大宴之上,包拯喜出望外,并取名包诞。

董氏对其母子的态度也恢复了刚来包府的样子,不过几年后包拯去世,而董氏也在伤心中于一年后过世。宋仁宗看到了这种样子非常同情忠心耿耿的包家,由于包拯死后,一家人没有了经济来源,所以俸禄一直送到了孙氏的手上。

而孙氏死后崔氏也接手了包家的大小事务,并且悉心将包诞养大成人,并将包府归还包诞。最终,包诞考取功名,在朝中做官到四十八岁病死,不过其为包家留下了四个儿子。

包拯的一生对于无愧于皇帝,但在传宗接代的问题上,倘若没有曾为丫鬟的孙氏,包拯大不孝的罪名会背一辈子,所以包拯才会在孙氏回归包府后,好好对待她。

不过娶董、孙二人,我认为包拯只是在为生儿子考虑,对二人并没有什么爱意。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大国布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便刚正不阿如包青天者,也不能例外!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先后娶了两妻一妾!

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去世的早,未能给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包拯的继室是董氏,比包拯小一岁左右。

董氏虽然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也是官宦人家,父亲曾做过地方上的父母官,家道也算过的去!

因此董氏在嫁给包拯时,并不是一个人嫁过去的,还有贴身丫鬟孙氏一起跟了过去!就这样,包拯娶了一个妻子董氏,还得了一个媵妾孙氏。

媵妾,地位要高于妾,而低于妻!


包拯在35岁的时候,和董夫人生了一个儿子,也是包拯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做包繶。包繶19岁时,娶了大户人家女儿的崔氏为妻。

可惜,包繶福薄,结婚时候第二年就去世了。还好,崔氏还是成功的给包繶诞下了一个儿子。不过,天意弄人,包拯的这个长孙在5岁就夭折了。

包拯的大儿子包繶去世时,包拯已经55岁了。而自包繶之后,董夫人再也没有能给包拯诞下儿子。

不过东边不亮西边亮,包拯在59岁时,他的媵妾孙氏孙氏怀上包拯的骨肉,看来包青天也是宝刀未老啊。但此时的包拯并不知情,反而由于某些原因把孙氏赶出了包家。

就这样,孙氏回到娘家,并生下了她和包拯的儿子!当然,这一切,包拯是毫不知情的!但是此事被有一个人知道了,那就是包拯的大儿媳崔氏。崔氏在丈夫和儿子死后一直没有改嫁,留在包家。

崔氏得知孙氏已经是有孕之身,私下里背着包拯接济孙氏,等到孙氏生下儿子,有把婴儿偷偷接回家中扶养。

包拯六十大寿之时,崔氏把襁褓中的婴儿抱给包拯夫妇,告诉包拯这是他和孙氏的儿子。包拯本以为自己已经绝后了,没想到老来得子,异常高兴,将此子取名为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綖者,延也!包綖,即包家血脉的延续者!

由于包拯在4年便去世了,董夫人则在包拯死后5年去世,扶养包綖的任务实际上落到了崔氏的身上!

也就是说,对于包綖来说,崔氏既是嫂子又是娘,所谓“嫂娘”便是如此。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嫂娘”这一事迹竟然被移花接木到了包拯的身上。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包拯年幼便没了父母,全靠自己的嫂子养大成人,因此包拯称呼其嫂子为“嫂娘”。

包拯的侄子包勉因为贪赃枉法被包拯叛铡刀之刑,包拯的嫂娘来求情,在亲情与国法之间,包拯选择了国法!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包拯28岁考中进士时,其父母尚在人世,包拯了照顾父母,一度辞官在家赡养父母,知道父母相继去世才再度入仕!


小镇月明


这个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而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丫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两句话,把包拯包青天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取向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要说古代的官方代表人物形象,恐怕没有哪一个能与北宋名臣包拯媲美了吧?(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很多人对于包拯铁面无私维护吏治印象深刻,普通老百姓都喜欢风清气正的清官,包拯以其“眼睛里不容沙子”的作派,赢得普通老百姓的尊重和传颂,并不意外。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包拯的私生活,很多人却是知之甚少,不管包拯多么受百姓爱戴,同时多么不受同僚善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拯在当时是重要的官员,古代当官的,就是再屁也不会混的太差。

因此,包拯有个三妻四妾并不让人意外,至于说包拯为什么娶个丫鬟做老婆,这个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人家是陪嫁丫鬟,谁的陪嫁?包拯原配夫人董氏,董氏父亲县太爷,有这个陪嫁的实力。


陪嫁丫鬟一般来讲就算是董氏的娘家人了,虽然是个下人,但却是董氏身边最贴心的人,娘家怕董氏寂寞无聊,特意挑选的紧身丫鬟,一般从小就在董氏身边的,与董氏一同前往姑爷家。

这些丫鬟平时出克端茶倒水伺候起居之外,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在董氏身上不方便的时候,替董氏履行妻子的义务,以防包拯在外面乱搞,拈花惹草。

包拯要是喜欢,随时可以把董氏身边的小丫鬟转正,成为妾,也可以称之为滕妾,附带或者说附属的意思。包拯娶小丫鬟的时候都六十多了,当然他不是喜欢小的。

而是六十来岁家里还没个大胖小子传宗接代,如何确定包拯六十岁还没儿子,包拯做监察御史时曾向宋仁宗建议“早立太子”,宋仁宗问他“你觉得谁合适呢?”包拯虽然耿直,这时候也知道不能往下接了,便说道:“老臣六十岁膝下尚无子,实在不知道儿子是什么样的好!”

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双亲在世时,一直侍奉在家,足有11年余,到了六十岁还没儿子,也就不奇怪他要把董氏的随身丫鬟转正了,而且效果好像还不错,第二年,包拯就有了个儿子――包延,延续香火的延!


历史三日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名臣,官至枢密副使、给事中等,加封东海郡开国侯,赐紫色金鱼袋。

紫色金鱼袋,是个好东西。当然这个鱼袋不是用来装活鱼的,而是用来放鱼符的,也有放金龟的,所谓的“金龟婿”由此而来。这是皇帝对于地位比较高,功绩卓越的臣子的一种赏赐,是标志身份和荣耀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类似于现代的勋章一样。三品官员及以上一般赏赐紫色金鱼袋,五品及以上一般赐绯色银鱼袋,六品及以下官员是没机会得到鱼袋的。武侠小说中最大的组织丐帮,长老和弟子们的口袋创意估计就是借鉴了这个。

包拯去世后,皇帝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为公正清廉,闻名于世,又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在民间传说中,称包拯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阎罗王之一,名曰森罗殿主,这点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刚毅公正,不苟言笑,因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由此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称包拯为“阎罗包老”。包拯因为铁面无私,被塑造成了“黑脸”,死后又成了阎罗王,从此阎罗王的形象也成了黑脸。所以么,阎罗王没什么可怕的呀。

由于包拯的清正廉明,为民做主,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比如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专铡谋逆之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污浊之文武百官、狗头铡则用于穷凶极恶之刁民。还广为传颂很多包拯办理的案件,如《狸猫换太子》、《陈州粜米》、《铡美案》、《铡庞昱》、《铡判官》、《铡包勉》等等。

有人要问了,说了这么多,都是传说呀,并非史实,是不是要说包拯娶丫鬟的事情,也是传说?这点奕天可以保证,包拯娶丫鬟这件事,千真万确,而且是被写入史册的。

包拯,至少有三位有据可查的夫人,分别是原配妻子张氏,早卒;继室妻子董氏;及一名滕妻,民间称其为孙氏。

包拯有多位夫人,这在古代不必大惊小怪,古代的婚姻制度本就是一妻多妾制。特别是级别比较高的官员,有数十位妻妾也不足为怪,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就曾一次遣散过上百位滕、妾。况且宋朝官员的赐地很大,俸禄也很高,所以,包拯在保持清廉的情况下,养活数十、上百口人并不是件难事。

那我们是怎么知道包拯至少有三位夫人呢?最可靠的当然是墓志铭了。1973年,合肥市钢铁二厂扩建,扩建区域的墓地都需要搬迁,其中就包括埋葬包拯的包氏宗族墓地。考古工作者就对包氏宗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迁葬合葬墓中发现了包拯和董氏的墓志铭。其中,除了详细记载了包拯和董氏身世、事迹外,还记载有包拯“初娶張氏,早卒”,然后又“續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的事情,可见包拯先后有两位正妻。

包拯的滕妻孙氏,记载于《宋史·包拯传》中,“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包拯因故赶走了滕妻孙氏,孙氏此时已经身怀有孕,并在家产子,就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綖。包拯的儿媳崔氏“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其实,这就又牵涉到了古代的另外一种婚姻制度,滕妾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就是中国有名的音乐大家王洛宾所写的《达坂城的姑娘》,其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好幸福呀,当时娶老婆不但不用男方买房买车,还可以得到女方陪嫁的百万钱财。想想我们,好悲伤……当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领着你的妹妹”。开心吧,得了百万钱财,还外加一个妹妹,所谓的“滕”就是这个“妹妹”。“滕”在古代的地位,是仅次于“妻”,而高于“妾”的。

按照古代礼制,“滕”一般是随正妻一同嫁入丈夫家的女子,是同嫁,还不是陪嫁。“滕”,最高规格的就是正妻的亲姐妹;中等规格是地位相对正妻较低的同宗族女子;级别最低的就是正妻的侍女,数量可以是一名或者多名。看到这里更开心了吧,哈哈。

在古制中,滕有正式身份,可以受到官府的册封,并可以参加正式的高规格宴席,而妾没有这个资格;滕在正妻去世后可以转正为妻,妾没有这个资格,妾转正妻是违法的;如果正妻没有产子,那么滕产的子就是正妻的子,毕竟滕是正妻的娘家人,是用来保证正妻的利益和地位的。这点也可以从包拯继室董氏夫人的墓志铭上得到印证,“二子:長曰[铭文缺失],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滕孙氏的儿子包綬直接被说成是董氏夫人的儿子,由此才有了被包拯赶走的滕妾是董氏同嫁丫鬟的说法。

其实,“滕妾”称为“滕妻”更准确,类似清代的“侧福晋”,还是有“妻”的地位的,跟妾还是不同的。

了解了这些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对于包拯娶丫鬟为老婆这件事情,根本无需大惊小怪,本来就是同嫁的,只是遵循当时的婚姻制度吧。

再说说包拯的后人吧,《宋史》和墓志分别有记载。包拯长子包繶,娶妻崔氏,早卒。崔氏生有一子,即包拯长孙,董氏墓志铭记载“妻崔氏者,[铭文缺失]幼卒,且无子”,墓志铭上的文字缺失,很可能是“女幼卒,且无子”,民间传说为包拯长孙包文辅。包拯次子,包綬,即滕妾所生,最初被包拯长媳崔氏抱回抚养,所以有“嫂娘”之说;直到现在合肥包拯故里包氏宗族中,还有对家族中嫂子特别尊重的传统。按照包拯墓志铭的记载,包拯还有两个女儿,“一女適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女適國子監主簿文效”,都有比较好的归宿。


奕天读历史


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那兴建石灰窑,要求当地限时迁走包拯墓,如果逾期将按照无主墓平掉。

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不得不对包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当时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记载,包拯墓墓室很小,只出土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另有几块破碎的墓志铭,经鉴定,其中一块上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而另一块尚缺一角的墓志铭上则写着《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一个墓中同时出土两块墓志铭极为罕见,经专家鉴定,墓中遗骨却为包拯,而这两块墓志铭也为后人解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其中就包括包大人的家事。

据墓志铭记载,包大人原配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武汉市武昌区,只不过是个县区级单位。董氏相当于县委书记的女儿。

嫁过门的董夫人是个贤内助,墓志铭记载:“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而在包拯死后,包夫人独立持家,恪守妇道:“教子于外舍,未尝少假温色”。

董夫人活了68岁,在当时可谓高寿,皇帝钦册:永康郡夫人。董夫人生有两子两女,“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二女:一适硖石县主簿王向;一适文效,皆士族佳器。”

如果单从墓志铭来看,包拯的儿子都是董夫人所生,但从其他资料来看,并非如此。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记载: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崔氏就是包拯长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有一个儿子叫做包文辅,五岁就夭折了,崔氏没有改嫁,还在包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媵,原本指随嫁的人或物,媵女单指陪嫁出去的女性。在古代,陪嫁出去的丫鬟经常被男主人纳为小妾,可见包綖是小妾所生。

至于为什么挂在董氏名下倒是可以理解,董氏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亲生的儿子,也一样是她的儿子。

包綖由嫂子崔氏抚养成人,后世传说中包拯是由嫂子抚养大的,有“嫂娘”一说,其实是张冠李戴,把儿子的事情搞到老子身上。

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包拯并没有娶丫头做老婆,只是要为家族留后(包拯有俩哥哥,都夭折了),纳了老婆的丫头为妾,生了儿子。



日慕乡关


题目说法不准确,包拯并未娶丫鬟做老婆,那叫媵妾,不是明媒正娶,而是娶老婆时娘家陪送的“赠品”,但这个“赠品”却给包拯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延续了包家香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一个男人没有儿子,无论他事业上有多大成功,都会留下终身遗憾,这个遗憾无法弥补,即便是过继他人为子,也无法弥补。

所以古代但凡有些地位的男人,很多都三妻四妾,并不是他们爱好女色,而是因为三妻四妾是地位的象征,更是生儿子传宗接代的重要保障手段。

但生儿子这种事,谁说了也不算,即便青天大老爷包拯也不例外。

包拯原配夫人姓李,但李氏英年早逝,没能给包家添丁,年轻的包拯当然要续弦再娶,迎娶董氏为继室,两人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包拯的长子包繶,两个女儿。

儿女双全的包拯原本很幸福,也没再继续生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包拯的长子包繶成年后娶妻生子,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却年寿不永,只活了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十分痛苦,可他年龄已长,没了生育能力,只能接受现状。

包拯并不知道,其实他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就被长媳崔氏所抚养。

包拯续弦娶董氏为继室时,董氏也是大户人家,除了陪送嫁妆,还把董氏的贴身丫鬟孙氏一块送到了包家,这种女方嫁人时带来的贴身丫鬟在古代称为“媵妾”。

媵妾,即随女主人嫁过来的丫鬟,地位不如妻妾,但高于奴婢,她们白天要操持家务,辛苦劳动,晚上要侍寝男主人,故而兼具仆人和小妾的双重作用。

包拯虽以刚正著称,也有人性欲望,媵妾孙氏就被他“临幸”过,但孙氏被“临幸”后很快又被包拯赶回了娘家,大家都不知道这时孙氏已经怀了包拯的种子。

包拯的长子包繶死后,其妻崔氏没有再嫁,而是留在包家继续孝敬公婆,后来她听说被包拯扫地出门的媵妾孙氏怀孕了,就悄悄找到孙氏给她送钱送物,让她好好保胎休养。

后来,孙氏生下一个儿子,崔氏知道这是公公包拯之子,将来要传承香火,便把这个刚出生的“小叔子”抱到自己这里抚养,对人说这是自己抱养的孩子,还给男孩取名叫包诞。

到包拯六十大寿时,崔氏终于将真相向包拯和盘托出,这时包诞已经十二岁,包拯老来得子,饱含老泪认下了这个亲生儿子,给他改名叫包绶。

以上便是“长嫂如母”的故事了,传说包拯被自己的长嫂养大,但历史上真正被长嫂养大的是包拯的幼子包绶,编故事的人张冠李戴,弄错辈分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铁面无私的包拯也不想娶丫环做老婆,奈何包拯的正牌老婆董氏不争气。

在早年间,包拯的正牌老婆董氏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小姐,父亲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官宦人家下嫁小姐除了嫁妆之外,一般最少会配备一名丫环,这个丫环就是历史记载的包绶的母亲。包拯和董氏刚刚成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由于古时候医疗条件太差,这个儿子早夭。

为了延续包家后代,包拯不得已娶了董氏的丫环姓名不详,但不是正牌老婆而是妾。但这名女人从丫环当上小妾,骤然富贵脾气可能没有以前好,和包拯有了冲突,被包拯发配回老家。但这名小妾也比较争气,回到包拯老家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怀孕,顺利的给包拯生下一个儿子叫包绶。

包拯没办法派人接回了儿子交由正妻董氏抚养,至于这无名氏小妾就再也没有记载。不过包拯包青天的肯定会善待这名小妾,这件事做不好,肯定会有一大堆政敌等着拿这件事攻击他。


陆弃


  

  包拯根本就没有娶丫鬟做老婆!所谓娶丫鬟做老婆,纯属对于“媵”,即陪嫁丫头功能的误读。

  在《宋史·包拯传》结尾特别提到了包拯的家务事: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包拯差一点绝后。包拯晚年之所以敢仗义执言,向宋仁宗进言早立皇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拯认为自己绝后。他告诉皇帝,自己无儿无女,进言早立皇子不是为了家族私利,而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为此,宋仁宗非常感动。

  事实上,包拯并未绝后。

  包拯一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做包繶,迎娶了士大夫崔家的女儿,包繶最后也当了官,当到潭州通判,即潭州主管纪检司法的副市长。可惜,包繶早死,儿媳妇崔氏很懂事,一直在家中守节,迟迟不肯改嫁。

  包拯晚年丧子十分悲痛,其妻董夫人有一个陪嫁丫头。所谓陪嫁丫头本是大家闺秀从娘家带来的小丫头。在自己容颜衰老后,常常会被夫人贡献,将之作为笼络丈夫的工具。陪嫁丫头有很大几率成为通房大丫头(可以侍寝),成为小妾(有正式名分),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正妻。在古代,丈夫将妾升格为妻,是要受到家族鄙视的。

  58岁时,包拯与陪嫁丫头同房。估计是老包做事不周密,被老婆董夫人发现,陪嫁丫头就被赶出了家门。本来,陪嫁丫头这辈子就倒大霉了,没想到老包宝刀不老,竟让陪嫁丫头怀孕了。

  陪嫁丫头怀孕的消息传来,包拯的老婆董夫人大怒,依然不肯让陪嫁丫头回家。儿媳妇崔氏知道了,悄悄跑去找到陪嫁丫头,将那生下来的小叔子抱走养大。包拯这第二个儿子叫做包綖。一直到包拯去世后,董夫人才肯认这个儿子。

  《三侠五义》中包拯的父母早亡,是嫂嫂养大的。事实上,包拯的父母都长寿,是包拯中年时才去世。包拯的儿子包綖才是由嫂嫂养大的。


叶之秋


包大人,公正无私的代表人物,以脸颊额头中央有一黑色月亮印记为识别象征。“开封有个包青天”这句话家喻户晓,包拯的名号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百姓父母官典范。今天,我们不谈他的判案经历,也不讲他的逸闻趣事,今天的话题有关风花雪月,对单身狗的伤害指数较为大,如有不适,敬请继续往下看。

在分类和清理包拯墓内的文物时,一些破碎的墓志铭残骸引起了考古工作者们的好奇。在进行鉴定后,发现这是两块不同的墓志铭:《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一个墓葬中出现两块墓葬极为罕见,前者是包拯的墓志铭,这可以理解,而后者所记载的人物引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里面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和各位做个分享。

在这里说个题外话,包拯包大人的墓葬十分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占地面积小不说,里面只有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和几块破碎的墓志铭碎片,如此也深深体现了包拯包大人自身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他成为百姓爱戴的官员、能够名垂千古,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这背后的故事也就涉及到了本文的主题:包拯为什么会娶个丫环做老婆?笔者这次不想卖关子,直截了当将答案奉上:包拯的孝顺之心促使这种情况的发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包拯勤勤恳恳一辈子,纵观他的人生,两件事情就是他的主旋律。前半生在家里侍奉父母,后半辈子为国效力。请注意哦,这两件事情不是同时或者交替进行的,而是按照顺序,前方事罢我登台。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细节呢,这里透露出了包拯包大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孝顺。

在父母纷纷仙逝之后,在邻居伙伴的劝说之下,他才擦干眼泪、背起行囊、赶往京城赴任,用后半辈子的事件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件事。上天和命运给了他一个特别大的打击,就是他的子嗣实在是单薄。他的第二任妻子董氏育有一子,是为包拯包大人的长子,也是其唯一的孩子。可是天不遂人愿,命运终究向他伸出了魔爪。在他中年的时候,长子去世,唯一的孙子也不幸离开人世。

于是,在命运的重重摧残下,为国家、百姓奔波劳碌半辈子的包拯包大人弯下了他的脊背。他年事已高,很可能最后落得个子嗣凋零、满门绝后的惨淡结局。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顺的包拯包大人怎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可是又无能为力。不过,好在上天还是将温暖送给了包拯包大人,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上天终于还是给他开了扇窗:第二任妻子的陪嫁丫环怀上了他的孩子,这可不得了了,年龄已大的包拯包大人老泪纵横,感谢上苍。

这里的人物看着有些混乱,就为各位稍稍做个解释,也就是介绍我们包拯包大人的婚姻状况啦。笔者有一丝激动,突然。

包拯包大人一生有三个老婆。发妻为张氏,无后。第二任妻子即为董氏,为其生养长子,后长子去世,唯一的孙子也不在人世。最后一任妻子为媵孙氏,为什么会称为媵孙氏?她是包拯包大人的第二任妻子董氏的随嫁侍婢,通俗的讲就是陪嫁丫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媵孙氏被包拯包大人送回娘家了。回家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托人捎信给包拯包大人的嫂子崔氏。这时候,包拯还是沉浸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中,自己的儿子、孙子一一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令他日渐消瘦。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突如其来砸中了他,但他是个有原则的人,并没有马上接回媵孙氏,而是托人给她捎了钱财和物品。

媵孙氏顺利产子,包拯将其取名为包绶。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去世。年纪尚幼的包绶由包拯包大人的嫂子崔氏代为抚养,因为当时包拯包大人的第二任妻子董氏年事已高,没有经精力来照顾一个尚处于稚童年纪的孩子。

包拯包大人的这段心酸往事实在令人感叹。这里也隐约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总是会隐藏在历史的背后,我们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手段去发现这些遗落在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


无笔


其实不是娶丫环做老婆,而是丫环为包拯生下了儿子。

包拯本来是有个原配夫人李氏的,但是她死得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在古代,没有子女就是不孝的表现啊。好在包拯不是一根筋,她就又娶了一个老婆董氏。

董氏的父亲是鄂州武昌县令,虽不算什么名门大族,但也算是官宦人家。董氏是个漂亮贤惠的人,在嫁给包拯的时候,带着一个丫鬟孙氏作为媵妾一起嫁过去了。

董氏在嫁给包拯之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包繶,包繶长大之后娶了一个老婆崔氏。崔氏为包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包繶就去世了。但是可惜的是,包繶的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了。

这个时候包繶已经55岁了,董氏除了包繶之外,再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了。包拯面临着绝后的风险,内心十分着急。

等到包拯59岁的时候,他的媵妾孙氏居然怀孕了。但是,那个时候包拯并不知道孙氏怀孕,反而是因为不知道什么事把孙氏给赶回娘家,不要她了。

孙氏回到娘家之后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但是因为包拯已经不要她了,她就没有告诉包拯为他生下了个儿子。看来这个孙氏也是个烈女子啊,明知道包拯没有后人了,还不告诉包拯这么大的喜事。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包拯的大儿媳崔氏在包繶死后一直留在包家侍奉包拯和董氏,有一次崔氏出远门偶尔知道了孙氏怀孕的消息,于是她就暗自接济孙氏,让她顺利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之后,崔氏也帮着孙氏一起抚养孩子。

但是这一切都瞒着包拯。

等到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崔氏知道这个喜庆的日子适合给包拯一个惊喜,包拯也容易接受。于是在宴席之上,崔氏让孙氏突然将孩子抱出来给包拯夫妇看。

包拯看到孩子之后果然喜出望外,他没想到自己六十岁了还能有个儿子传宗接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啦!一阵欢喜之后,包拯给孩子取名包诞,后改名包绶。

四年之后,包拯去世;包拯死后五年,董氏也去世了。这样包绶就变成了了孤儿了。

好在,包绶有个好嫂子,崔氏担负起了抚养包绶的重任。从此之后,崔氏作为嫂子,一把屎一把尿,又当爹又当娘地把包绶拉扯大,实在是不容易。

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把包绶的遭遇强加在包拯身上,说他是“娘嫂”养大的,其实这是无中生有。包拯的父母在他28岁考中进士的时候还尚在人世!

由于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只有五岁,宋仁宗在祭奠包拯的时候看到董氏和包绶孤儿寡母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于是授予包绶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包绶长大之后又在朝为官,四十八岁的时候去世,留下四个儿子,这一点比包拯强,包家血脉算是无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