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古沈臨泉的千年傳承歷史

臨泉,古稱沈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輔佐成王治理國家,主管國家政務,在今臨泉縣境置沈子國,亦稱沈國,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食邑於沈”。公元前506年,蔡國公孫姓率師滅沈。獲沈子嘉歸,殺之。後來楚國又滅蔡國,臨泉屬於楚地,此處設平輿邑(戰國屬楚,以地勢平坦,為車輛的發祥地,改名平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寢縣,西部置平輿縣。漢改寢縣為寖縣(王莽改為閏治),同時在西部置鮦陽縣,治所在今鮦城集,還置有平輿縣(治所不詳),均屬汝南郡。東漢時,將寖縣賜給李通並置固始侯國;封陰慶為鮦陽侯,在今鮦城置鮦陽侯國;永建元年(126年)封劉顯為阜陽侯,置阜陽候國;還置有平輿縣(治所不詳)。三國改置為鮦陽縣、固始縣屬汝南郡。西晉仍置鮦陽縣、固始縣,屬汝陰郡。

古沈臨泉的千年傳承歷史

姜子牙雕像

  東晉將鮦陽縣、固始縣併入新蔡縣,後復立,屬新蔡郡。南北朝時,572年,北朝北齊武平三年,廢平輿縣。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改固始為財州,北齊廢財州、鮦陽縣,置褒信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褒信縣置瀋州,把原褒信縣分為鮦陽縣和沈丘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縣東南部置高塘縣,六年廢,入汝陰縣。貞觀元年(627年)廢鮦陽、沈丘兩縣併入汝陰縣。神龍二年(706年)分汝陰復置沈丘縣仍屬潁州。


古沈臨泉的千年傳承歷史

70年代臨泉農村

  914年,安徽淮北設淮泗道,臨泉地方屬淮泗道阜陽縣。1928年廢道存縣,臨泉仍屬阜陽縣。

  1932年,地方紳士以災民為名,赴省請願設制縣城,理由是臨泉地處豫皖邊界,土地遼闊,距阜陽縣城較遠,鞭長莫及,豫匪群起,為害甚慘。安徽省府同意建縣。民國23年(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設立新縣,因縣城濱臨泉河,故名臨泉縣,縣政府駐地在沈丘集,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查區。1935年1月正式成立臨泉縣,駐地沈丘集,屬安徽省第七專員公署。縣下設三個區。民國28年(1939年),改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查區。1947年10月臨泉解放,縣民主政府駐地宋集劉寨,轄11個區;在西部與河南省交界的邊隅地區建立泉南縣,縣民主政府駐地黃嶺侉子營,轄11個區;12月在楊橋、胡集、陶廟、磚集和阜陽、太和兩縣邊隅地區建立泉陽縣,縣民主政府駐地胡集、轄8個區;次年7月,將臨泉縣城關區所轄西起周樓集,東至油坊莊,北接沈丘、泉陽兩縣境,南到蔣寨,建立臨泉市,市民主政府駐原國民黨縣政府所在地(即縣針織廠),轄5個區。


古沈臨泉的千年傳承歷史


  統歸豫皖蘇區第四地委、四專署管轄。1949年3月,將臨泉、泉南、泉陽縣和臨泉市撤銷恢復舊臨泉縣界,成立新的臨泉縣,縣政府駐原縣城。全縣劃為15個區、256個(鎮)。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陽專區。1952年起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年起臨泉縣屬安徽省阜陽地區。1996年起屬安徽省阜陽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