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现在多大年龄的老人去世能称为白喜事?

壹盆清水


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和理解。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凡是上无父母,下有四世同堂,年满90岁以上,且正常死亡的老人,方能称为喜丧。

人即使活到100多岁,只要是死,就不是喜,俗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只有活着才是好事。假若人死也是喜事的话,那天下没有不是不喜的事了。

为何称具备以上四种条件的丧事为喜丧呢?实际上这四种条件本身就是答案。

1,死者上无父母。为人儿女对父母的义务是养老送终,只有把对父母双亲养老送终完成,才算尽完了义务,做儿女的才算死而无憾。如果父母只要还有一方健在,做儿女的就是120岁死了,也是没完成养老送终的任务,反而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女这个岁也应白发了),伤心难过,被视为不孝。喜丧就会这一项彻底否决。

2,下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本身说明死者的后代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烟火不断,90岁以后仙世,也应含笑而终。这还不够,既然丧事沾了喜字,就应该有点喜气,这喜气最明显的是呈现在穿孝上。我们知道丧事也叫白事,白事由穿白(也叫穿孝)而来,白事又是红事的反面,死者后代一片白孝称不起″喜”,既然死者后代最低四世同堂,起码有曾孙,曾孙穿蓝孝,玄孙穿黄孝,来孙穿红孝。过去人即便早婚早育,穿红孝的也比较少見,穿黄孝的不少。奔丧人的孝衣,五颜六色,这才配称喜丧。

3,年满90岁以上。凡活到90岁以上时,死者的父母都百岁开外了,健在的基本没有了。养老送终的义务完成了。到这岁数曾孙,玄孙也面世了,孝衣颜色也不单纯白色了。90岁以上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尝遍了,儿女也到了古稀之年,该尽的义务差不多了,伺候父母也伺候够了,到这个高龄以上辞世,儿女的哀伤度也降低了。相对说他喜丧也说得过去。

4,正常死亡的就是寿终正寝。如果是车祸,溺水,火烧,自杀,他杀等,这叫不得善终,过去叫横死。即便年满百岁,也称不起喜丧,应属凶丧的范畴。

这种喜丧的由来,根本原因出于外界安慰死者亲属的一种说辞,目的为了让死者亲节哀。


浪漫常伴


我国民间,历来有“红白喜事”之说。“红喜”当然是指男女大婚之喜!有时,也包括古时的秀才,举人,状元得中之喜。如果发了意外之财,也是可以“弄喜”的。还有“添丁进口”,也就是生孩子之喜。


生生不息,是为中华民族之喜!这是我说的。但事物都是辩证的,也是无情的。既有生之喜,必有死之哀。死是人生的必然,但死时的年龄大小,差别甚大,令人唏嘘不已!婴幼儿谓之“夭折”,中青年称为“英年早逝”,要是老人,就是“寿终正寝”了!在旧中国,平均寿命很低,只有50多岁。但现在,平均寿命已经超过80岁了!


大家都知道,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在过去,如果是活到70岁以上去逝,而且是善终,就可以称之为是“白喜事”了。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细,复杂,分类明确,感情充沛之一斑。这也表现了中国人的宽广胸怀和“大爱”观。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对生死认识明确,充满了“正能量”!死,本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你看淡了,看透了,就是平常事了,某种情况下,比如年龄比较大了,就变成喜事了!

还说今天。中国之大,民风民俗各地大有不同。题目说,多大年龄去逝,可以算白喜事呢?这是要“约定俗成”的,並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当然,标准是越来越高了,七十岁好象不行,有点不够标准了。那就改吗!改到多少?我看也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的平均寿命来定为好。你那里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十岁以上,这样去逝的老人,才应该是白喜事!


比如,你那里的平均寿命是70岁,那就80岁为标准。比如北京,上海平均寿命已经到了80多岁了,那就得90岁为标准。这样称之为白喜事才能是“实至名归”。

其实,现在百岁老人很常见。人们都期望自己的命能活得更长久,这大约也是太平盛世的创造力和暴发力太强大的缘故。


盛广学杂家杂论


七十吧。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必须上无老人,下有子孙满堂。如果有老人如双亲在,恐怕不能算是喜丧。老人都已经归天,七十岁可以算是高兴而来尽兴而归了。各人健康状况不同,对死亡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个人看法如此,并不能代表也无需代表有不同看法的人们。我少年时候的老人,能活到七十岁八十岁的有,不多。有那么几个老人能活到七十岁八十岁的真也屈指可数,大多数都在五六十岁的时候便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先兆也没有任何的特殊疾病,就是老了,接着便走了,因此生命的长度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很长,长到不可思议,年少时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哪怕一个百岁老人,现在当然有,但是很多的观念是先入为主的。少年时一旦形成的东西,可能也就永远定格的了,不改也不想改了。


一般般的过客


我们这个地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正常死亡,丧事做白喜事酒办,贴对联也有讲究:白纸黑字的对联傍边贴两指宽的红纸。外人一见,就晓得这家一个高寿老人去世。这家孝子可以随便陪客人喝酒,热热闹闹的,……平时不太走动的熟人,都前来凑热,据说是前来是沾死者的福气。


了缘520


💔人多大年纪去世称为"白喜事",古话讲:"人到六十花甲子",意思是说,人到了六十岁过后就可以称为"老年人"了。可以这样说,人到了六十岁,儿女甥孙满堂已有三四代人了,这个时候老年人去世可称为白喜事。

有些人因生病灾祸六十岁之前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父母健在,儿女没有成家立业就算不上白喜事了,只能算丧事了。山上只有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人。人有生必有死,世间万物皆如此。人生在世要尊敬父母,关爱妻儿,生死难以预料,无论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你都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安徽农村广播听评员


现在一般认为老人八十岁之后去世为白喜事,也就是百姓常说的喜丧!白喜事也是随时代变迁的。建国初期人均寿命四十左右岁,那时人活六十岁都为高寿,才有六十大寿一说,到七十年代,七十岁老人去世也为喜丧,既人活七老八十,七十也可称老寿星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六七十岁的人大有人在,人活一百岁也不稀奇,因此,定在八十岁之后为白喜事比较客观,也符合实际。古时有人过六十不死也要活埋一说,可见那时人活到六十岁确很少,现代医疗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相应也延长了,现在全国人均寿命由76岁提高到了77岁!


用户正言


夫妻 死了人为什么也叫喜事,是白喜事? 死了人为什么也叫喜事,是白喜事?那么说结婚当天去世,是不是又有红喜事又有白喜事,,是专指达到一定年龄(一般在七十以上)的人死了才可以这样叫。这是一种安慰亲人的说法,也是一种唯心的说法,意谓人活到这个年纪,福寿尽享了,儿女的孝心也已尽到了,死了也是其自然之事,是去"升仙"了,不必为之伤感。 红喜事和白喜事同日发生,也不是稀罕之事,但叫做双喜临门,似乎欠妥。毕竟亲人的离世,意味着天人永隔,今生再无见面之机。其"喜"实际上还是有无奈之感。


开热买


七十岁以后至八十或九十岁以上,已有孙子或重孙者,不是意外事故死亡者,(车祸,摔死,他杀等)身体多病或重病不治死亡的统称为白喜事。


liujianweng


活过当下平均寿命的!


魏春生698


九九八十一,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