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专家点评北京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卷: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专家点评北京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卷: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北京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今天上午北京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卷在内容上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在形式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导向。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共三篇,约2100字,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切入口,重点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分析文本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类文本《又见鹭鸶》选自陈忠实的散文,作者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曾被选为2016年北京高考题,提醒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在考查形式上,侧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关键词句的赏析以及作者情感的体察。


古诗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稳定,由两篇文言文构成,第一篇选自《资治通鉴》,有较强的说理性和思辨性。第二篇选自《论语》,考查孔子弟子的人物形象,内容较为合理。诗歌鉴赏选取清朝诗词,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题考查内容较往年有所变化,除艺术手法外,还考查了诗歌意象画面、手法和情感。


写作部分:

微写作部分与2019高考保持一致,一共是三个小题,依旧采用三选一的模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名著的考查由人物形象、具体情节开始转向对主旨的探讨。


大作文依旧采用二选一的模式,其中议论文的命题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记叙文部分倾向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专家认为,此次语文卷在命题上有不少亮点:


一是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是作文部分命题趋势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


三是名著部分除常见的微写作考查形式外,增加了主观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