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宋朝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宋朝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清明節並非自古就是國人祭掃祖墳、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為節日,在漢代尚“不顯”,唐代略顯,但還不及掃墓。唐代著名的清明詩,無論是杜甫的“渡頭翠柳豔明媚”,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都還看不到祭掃追悼的含義來。有祖宗崇拜的清明始於宋代,“官員士庶,俱出郭省墳,以盡思時之敬”(見《夢粱錄》“清明節”條)。

但問題是:先人的墳墓都是做在山裡邊的,要掃墓的話,“清明上山”才對,如何不上山卻“上河”呢?中國古代,沒有把墳墓建在河灘上的習慣吧?當時少有火葬,自然更不會有骨灰撒進河裡的事。

宋朝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那麼,宋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這就要聯繫與清明在時間上前後接踵的另一個古節——三月三上巳節了。

與清明正相反,上巳節先顯後隱,漢代時已十分繁榮,至唐代達到極盛。《詩經》裡的《鄭風·溱洧》篇描寫的就是三月上巳,王羲之《蘭亭序》寫文人上巳節“曲水流觴”,杜甫《麗人行》裡更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句。我們看到,這裡所舉的三篇詩文,都有“水”在裡面:“溱洧”是兩條大河名,王羲之和他的友人 “流觴”於“曲水”,唐代“麗人”集聚于都城長安的 “水邊”。可見,“水”是上巳節的一個關鍵詞,三月三是古人一個親水的日子。

熱鬧才清明“上河”,實乃上巳“上河”是也。

饒有趣味的是,正是在宋代,上巳節衰弱了,不知所云了,幾乎要丟了。《東京夢華錄》里正月一、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有記載,唯有三月三名存實亡。

宋朝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可是,說丟吧,又沒丟,其核心活動——“上河”,被清明接了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月三又可謂“實存名亡”。

三月三親水,最初為了祓禊去病,後來變成了男女嬉戲、郊遊娛樂的大好時機。宋代清明上河,把這一內核繼承了過去。《東京夢華錄》載:“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這盛景,正與《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一致。北宋的“清明上河”到南宋臨安時代,就變成“清明上湖”——遊西湖了。“凡締姻、賽社、會親、送葬、經會、獻神……以至痴兒騃子,密約幽期,無不在焉”(《武林舊事》“西湖遊幸”條),簡直包羅萬象。假託宋代故事的《白蛇傳》,白娘娘與許仙的戀愛,就發生在清明節的西湖邊。所以歷來研究《清明上河圖》者,會質疑怎麼畫面上看不到上墳的跡象,反而有“締姻”的花轎。這可是中國“情人節”三月三的餘緒呵!

於是我們可以明白:宋代人“清明上河”,其實是在過一個離他們漸行漸遠的古節——三月三上巳節。清明捏合了上巳節。清明節掩蓋、保護了上巳節。

或問:為什麼會是清明捏合上巳,而不是上巳捏合清明?

宋朝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清明其實還捏合了早它兩天的寒食節。上墳,原就是寒食節的習俗。

那是因為:清明自來就沒有什麼內涵,“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清明在時間上正處於寒食與上巳之間,它左右開弓,就把寒食、上巳兩節的習俗活動,攬進自己的“筐”裡了。

研究《清明上河圖》者,也有對“上河”提出過異議的。他們猜想:這裡的清明大概不是清明時節的意思,是畫家拍皇帝的“馬屁”、贊其“政事清明”吧?

殊不知,這樣一來,“清明”與“上河”更連不到一塊去了。

而今我謂清明,“寒食其外,上巳其裡”,清明“上河”實乃上巳“上河”之變體。

寒食、清明、上巳,宋代之所以三節合一,恐怕和都市民眾生活節奏的加快,是不無關係的。

傳統節日正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的,歷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