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中國乃文明之國,禮儀之邦,古代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許多規矩,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稱呼,也免不了在談話中涉及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的傳統是對對方或他人的稱呼上就是一個大的講究,通常有“尊稱”和“敬稱”之分,對自己則使用“謙稱”。如: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1、古代舊時使用尊稱、謙稱簡介:

君:尊稱對方是才德出眾的人。

君子:

(1)同“君”。

(2)婦女對丈夫的尊稱。

明公:對位高權重的人的敬稱。

老:對年歲大的人的尊稱。

父老:對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也作為對一般老者的尊稱。

丈:尊稱長者,也作平輩人之間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稱。

長:尊稱父兄、長兄,以有顯貴和德行高尚的人。

先輩:

(1)封建時代科舉時同時考中進士的人互相尊稱為先輩。

(2)對年長者的尊稱。

(3)對京官的尊稱。

先達:對前輩的尊稱。

方家:對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尊稱。

老夫子:對老師或年長博學的人的尊稱。

足下:猶如先生。對人的尊稱。

閣下:不論尊卑,皆可尊稱對方閣下。

老師父:對僧侶的尊稱。

老太太:對年老婦女的尊稱。

師傅:本指老師,有專門技藝的人或傳授技藝的人,今也作對一般人的敬稱。

同志:古人用稱志同道合的人,今指為共同的理想、同一目標奮鬥的人,並引申為對一般人的通稱。

姑娘:對年輕女子的通稱。

鄙人:鄙陋之人。謙稱自己。

小生:舊時士子對自己的謙稱。

小子:本指學生、晚輩、後作自謙之稱。

小可:自謙之稱。

學生:明清時讀書或官場中自稱的謙詞。又稱後學。

同學生:舊時同官之間自謙之稱。同官,又稱侍生、侍第、晚學生、晚侍生、晚輩。

小人:臣下、百姓的自謙之稱。又;對人的蔑稱。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2、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常常要用自稱、對稱、他稱,例如:

朕:最早古人皆自稱為朕,後僅為皇帝自稱。

我:自稱。臺、吾、餘、印均為自稱。

咱:俗稱自己。

其他自稱還有:我等、我輩。

你:稱對方,也稱為儂。(儂又作自稱)。

而:你稱對方等…


1.敬稱

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敬所用的詞叫“敬辭”。可以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2、謙稱

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轂(音gǔ。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3、其他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說,“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落款常用尊稱敬語大全(收藏起來備用!)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母親稱:念慈。


落款常用尊稱敬語大全(收藏起來備用!)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一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中國謙辭敬語大全,一文全搞懂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當然現代人見到的這些“稱謂”大多隻出現在“文言文”中或一些特定的場合,在現代現實生活中極為少見,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出現,許多“稱謂”都逐漸消失,被我們遺忘了,特別是年輕一代。


但是在“結婚,嫁女,生日,生子,開業,祭奠等”喜慶之事時,寫“請柬”或“公祭文”必須要用到它們,在喜慶或正式場合人與人之間互相稱呼都會用到“尊稱”和“敬稱”。


假如用得不對,一些人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也會鬧出許多笑話來,記得有一次,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在稱呼“毛新宇”的父親時,說成了“家父”二字,全國電視觀眾不敢相信出自朱軍之口吧!不管是“口誤”還是“知識性錯誤”,我們在這裡皆當別論吧!


許多古代複雜繁瑣的稱謂在今天變了簡單實用的“白話”了,但是許多古代的“稱謂”還是保存了下來,“古為今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