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祁镇土木堡兵败被俘导致全军覆没为何没人追究他的责任?

红星照耀神州


谁能追究皇帝的责任,更何况能够追究皇帝责任的人要么死了,要么不想追究,而等到朱祁镇复位以后,更不可能自己追究自己。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廷一片混乱,当时的当务之急是拥立新帝,全力抵抗瓦剌进攻北京,至于明英宗是死是活,那个时候根本不重要,更别说要追究他的责任了。

景泰帝朱祁钰在于谦等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继位了,此时的皇权已经从朱祁镇手上转移到了朱祁钰这一宗了,他们要做的不是追究朱祁镇的责任,而是如何保卫北京城。大败瓦剌大军,确保北京安全后,要做的事情与朱祁镇完全无关,一切都是为了明朝的复兴在努力,至于那个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谁都不愿意提及,皇帝都巴不得他死在北方草原上。

过了一年多,朱祁镇又被送了回来,这是个烫手的玩意儿,杀了吧,好歹是以前的皇帝,不杀吧,怎么安置呢?他好歹还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下手。

那么既然明英宗朱祁镇回来了,是不是可以追究他在土木堡之变失利的责任呢?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来说,皇帝的责任要被追究本身就是个很难的事儿,要么是自己有那么高的觉悟,下个《罪己诏》什么的,要么是比皇帝还要权力大的人在指责他,比如孙太后。

要让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下罪己诏,显然不现实,就算他二次登基后,也不认为土木堡之变是他的失利,更不认为太监王振是奸臣,居然还给王振建庙塑身,指望他自己认错不现实,更不可能追究他的什么责任。

只有孙太后作为宗室首领,皇帝生母来指责他的失利了,那就更不可能了,最重要的是明朝有非常严格的祖制,后宫严禁干政,孙太后要对皇帝的土木堡之变进行官方的指责,那么她就是典型的干政,以祖法不合,更何况她怎么会对自己的亲儿子进行横加指责。如果她对朱祁镇有任何的怨言,就不可能在后来的“夺门之变”中支持朱祁镇复位。

其实,在土木堡之变中让明朝的政治权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乐时期的靖难功勋集团和开国武将功勋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被消灭殆尽。

真正能够追究皇帝责任其实就是这群功勋集团,他们不但拥有较高的地位,在朝中有极大的政治势力,而且与皇室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朝中的巨大影响力足以与皇权抗衡,他们具有动摇皇权的实力,当然要追究皇帝的责任也是非常容易的。

只是土木堡一役,功勋集团被消灭殆尽后,朝中的政治权力形成了真空,文官集团坐大,而文官集团的精英份子需要皇权来帮助他们抢夺朝中的遗留的权力,他们更需要皇帝的支持,就不可能追究皇帝责任。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这些死于土木堡之变的功勋集团代表具有很强大的朝中影响力,他们如果活着,是有能力追究明英宗朱祁镇的责任的。

朱祁镇被送回来后,景泰帝朱祁钰虽然没有明说追究朱祁镇的责任,但是给予他的待遇并不好,其实也是变相的责罚他,这其实涉及到朱祁镇与孙太后的母子关系问题,孙太后好歹是当时朱氏皇室的宗室领袖,要责罚朱祁镇,还是要得到孙太后的首肯。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明英宗朱祁镇在朝中拥有一批文臣的拥戴,他在被俘期间,朝中总有大臣不断的上奏景泰帝朱祁钰迎回朱祁镇,朱祁镇能够顺利回来,其实源于这些文臣的活动。

当夺门之变爆发后,朱祁镇复位,对景泰朝的重臣进行了清算,杀了于谦和王文,也派人暗杀了景泰帝朱祁钰,这个时候就更没有人敢追究他土木堡之变的责任了。


沉墨I方之城


朱祁镇兵败被俘受辱导致土木堡之变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在孙太后支持下诛杀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朱祁钰,再次登基称帝。在此之前朱祁镇手无尺寸之功,胸无半点文韬武略。败家子朱祁镇在母后孙太后支持下完全为一己私利毫无道德底线的诛杀功臣发动的夺门之变堪称中国历史上得位最不正的宫廷政变,使得民心涣散人心不在,大明蒸蒸日上势头急转直下由此衰落下去,官场由清明变得贪污腐化,出现了严嵩这样的大贪官。为何朱祁镇兵败被俘却无人追究他的责任?法家的精神不是天子犯法与民同罪吗?大明军法规定,凡是被俘将士诛灭三族祸及子孙。为何皇帝被俘没有惩戒措施?应该在大明法律中明文规定,凡是天子兵败时,若战死或者自杀谢罪以免受辱,其灵牌可以英烈之名进祖庙享子孙供奉。凡是未自杀被俘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回国后连同母亲太后太子儿子皇后皆赐鸩酒自尽,女儿发配边疆为披甲者奴,死后灵牌不得进祖庙改姓不再姓朱。孙太后只有伪善的妇人之仁她只爱自己的儿子,却毫无万民苍生和家国百姓的概念。宋明理学对人的奴化即忠君教育士大夫阶层只认皇帝一人不认天下苍生早就偏离了以民为本以天下万民苍生为己任的孔孟之道。


红星照耀神州


不是没人想要追宄明英宗的战败责任,而是谁敢去追宄他的责任呢?虽然明英宗是导致土木堡之战中,明军惨败的罪魁祸首,并且还被瓦刺军俘获,当了一段时间的战俘,可说是辱己辱国,丟尽了明朝的国威、君威!

然而当其回到明朝之后,却依旧可以挟其旧日的皇帝积威,迫使明代宗不得不奉其为太上皇!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明代宗的优柔寡断,同时又有当时的明朝朝廷上仍然潜伏着拥护明英宗的势力!这股势力因为受到形势所限,暂时还无法兴风作浪,然而却也对明代宗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况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不乏有丧权辱国之君,然而他们又有哪一个被本朝清算过?除非另有势力图谋废立之事,才会以此为借口,将失败的君主拉下皇位!

但是早在明英宗回国之前,明代宗便已经成了明朝的新君,并且还凭借着全力支持于谦击败瓦刺大军的领导之功,坐稳了皇帝之位。而失去了政治号召力的明英宗,也已经无法威胁到明代宗的统治地位!

明代宗没有必要再去追究明英宗的战败责任,既然作为领导的当朝皇帝不肯痛打落水狗,那么朝廷群臣们又有何必要再去落井下石呢?

更何况当初明代宗能够上位,也是为了填补明英宗留下的政治真空,才会被太后、皇后及太子和群臣接受的,明代宗的“代”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倘若明代宗追究明英宗的战败责任,则必将会面对上至太后,下至群臣的质疑!

综上所述,不是明代宗不去追究明英宗的战败责任,而是形势迫使他不能去追究其责任。而且在此情况下,明朝群臣自然也无法更无力去追究了。


北疆同心侃历史


在封建帝制时期,可以追究皇帝责任的只有天地鬼神和丹书青史。因为历史不是像我们如今理解的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因为除了正史之外,从东汉开始就有很多其他的民间材料进入到史书行列,称为“别史”。这类史书大多为私人著史,皇帝可以干预正史,却干预不了别史。所以,追究朱祁镇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代数以千万计的民间文人随笔和国家的内部档案。虽然这些东西无法对于朱祁镇有直接伤害,但是后世任何一个人提及朱祁镇都无法回避土木堡战败的阴影,这也使得明英宗直接和耻辱联系在了一起,再也分解不开了。

朱祁镇兵败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实际上这是效法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对待唐玄宗的处理方式,按照当时的计划来说,明英宗安然归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次执掌政权更是天方夜谭。所以,虽然没有明言,但实际上也是将明英宗的法统废黜,是对于他的一种另类的夺权惩处。

朱祁镇前后所依仗的不过是孙太后的威权,真正来说能够追究他的就只有孙太后一个人,可是孙太后顾及情分,一直不忍心追究他,所以朱祁镇才能有着如此戏剧性的一生。不过,对于国君而言,中兴社稷是最高的荣耀,中衰国家是最大的罪行。英宗使得国家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期,后来的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军事上的力量始终也无法恢复到永乐及之前的状态。相信英宗百年之后也无法和祖先交代,追究他的事也只能由历代大明先祖去进行了。


经典守望者


在古代百姓的眼中,甚至是一般士人的眼中对于皇权、皇帝的尊严都是非常看重的。俗话说“主辱臣死”就是这么个意思,很多偏激的百姓一辈子没有见过皇帝,没有享受过皇家任何的福利,在皇帝死的时候还痛哭,在皇帝被杀的时候自杀,这种事在古代都是很常见的。

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勋与书曰:“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卓得书,意甚惮之。征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嵩精兵三万屯扶风,勋密相要结,将以讨卓。会嵩亦被征,勋以众弱不能独立,遂并还京师。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这个是董卓自行废立之事时受到的攻击,话是怎么说的呢?伊尹和霍光立有那么大的功劳,行废立之事,人们都因此而寒心。其实这是古人一个永恒的心态,皇帝无论对于错一般的人都是没有权力与资格对其追究责任的。能够追究责任的或许只有天命与悠悠史书。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来说一说土木堡之变的过程。明代大臣李贤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如下: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这是明朝建立以来损失最大的一仗,御驾亲征的朱祁镇不仅没有获胜还大败,自己也成为了敌人的俘虏,直到数年后才被释放。即便如此朱祁镇是否就应该被追责呢。

朱祁镇是否应该被追责我们可以以前代的事情作为参考。为收付幽云十六后宋太宗赵光义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对辽作战,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雍熙北伐。北伐初期,战争打的非常顺利,可战争的结果却是大败,雍熙北伐宋朝的骑兵损失殆尽,宋太宗也在战乱中失踪,后来虽然也回来了,并没有被辽人所俘,但说起来这次的失败对宋朝的影响其实并不亚于土木堡失败对明朝的影响,而且失败的规模也相差不大。可后来宋太宗依然做皇帝,并没有被追责。

回过头我们在来重新看一看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的经历。

朱祁镇先被瓦剌所俘虏,一年之后他被释放了,回到了明朝。回到明朝之后的确没有人在追究他的责任,可我们都知道他刚刚回到明朝就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南宫软禁生活。如果说没有人追责,的确没有任何官方资料可以证明朝廷要朱祁镇承担失败的责任,朱祁镇也没有写罪己诏来自我追责;但如果说追责,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其实也就变相的等于是追责了。

作为后世的读史者,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追责朱祁镇,那么如何追责他,谁又有资格来追责他。

第一个追责的方式就是朱祁镇的自我追责,自我追责那就是自己下一份罪己诏。那么我们来看看罪己诏是在什么时候下呢?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可在我看来这三种情况朱祁镇应该是都不符合的。如果说君臣错位那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君臣错位,天灾更是不存在,政权危难也已经解决了。以罪己诏的方式来自我追责显然不符合下罪己诏的环境。

那么还有什么追责方式呢?那就只有两种了。一种是死亡,一种是软禁。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以退位的方式来表示接受追责。可朱祁镇都没有面临过退位的选择,回来之前就已经被朱祁钰所替代。难道让朱祁镇死么?这一点显然不是追责皇帝的方式,即便是先皇也不能用这种方式追责。那么就只剩下软禁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朱祁镇虽然没有被官方公布被软禁,但事实上却是是被软禁的。可以说他已经接受了一种变相的追责。只不过没有被官方追责。

之所以朱祁镇没有被官方追责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祁镇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但土木堡一战的失败原因不能归结于朱祁镇,虽然被俘并不光彩,但失败的原因不是朱祁镇导致的。

二、朱祁镇本人并非算昏庸之人,张廷玉曾说过“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整体上朱祁镇算是一个仁君,即便他有杀于谦这种过错,但纵观其一生还是仁爱为先的。

三、朱祁镇的失败被俘,虽然使得京城遭遇了危机,但是很快的化解了,也就是说从短期影响上看,朱祁镇所带来的危害并不算大。

整合这三点,我们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答案,朱祁镇还没有到官方追责的必要。因为这毕竟于皇家脸面有失。

除此之外,当时也不存在能够追责朱祁镇的人。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太后孙氏,如果要追责朱祁镇必须由她来推动。而孙氏本身就没有足够大的影响,他没有外戚势力辅助,也没有内部势力依靠,由他来推动对朱祁镇的追责先不考虑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单单从能力与威信上她都不够资格。

除了他还有谁呢?新皇帝朱祁钰可以么?朱祁钰的皇位是为了应对国家危机临时所立的,朱祁镇归国后没有归还皇位已经引起一些不满,再落井下石的话于情理,于利益都不合适。

或许有第三个人那就是于谦了,毕竟于谦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对于明朝来说,他就是伊尹、霍光之功,但于谦本人的威望其实也不够,于谦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才升为兵部尚书的,在此之前只是兵部左侍郎,从官位到自己所掌握的权柄,他也是不够资格的。再者说,于谦是忠臣,他也不是权臣,即便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了不世之功,他也没有居功自傲,追责先皇这种事于他是想都不会想的。


再言春秋


朱祁镇最大的罪过就是土木堡埋葬了明朝武将勋贵集团在明朝中枢的地位,文官开始独掌大权。所以后来的明朝官僚统治集团不但不可能追究朱祁镇的责任还只能感谢他。只是受害的是整个天下,明朝又走上了宋朝的老路。结果和宋朝差不多


尚书留颜


在当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御驾亲征自然能给士兵打气,但是也多了一个一个碍手碍脚的累赘,战败的责任都由武将承担了,除了史学家应该没有人敢追究他的责任,皇帝被俘,国内肯定要炒作出一副同仇敌忾的气氛,回国后又被幽禁那么多年,应该能使人对他多一份同情!


大男孩聊历史


有王振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并且皇帝是负担政治责任,也没有让皇帝负担军事责任的道理(除非出兵时候说明上自将,那么这时候皇帝可以拿到军功,也要承担军事责任,比如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皇帝本身是统领四路军队中的一路)。另外皇帝承担责任,三个层次,下罪己诏,退位,自尽。朱祁镇已经失去皇位,难道要他自尽。


芋头170900173


在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天下之大,莫非王土,除非皇帝本人下罪己诏,任何人都无权追究皇帝的责任。打个比喻,皇权是地主,其他人说白了都是地主家长工,地主在外面被人抢了土地钱财佣人,你一个长工还敢去追地主的责??!皇帝即使有责任也是身边人背锅,朱棣起兵时也是号称“清君侧”,何况土木堡之战后朱祁镇本人被擒,作为一个皇帝,已经够悲惨了,又有谁会冒天下之大不违去追责呢?


遥远的极地


皇位玩没了,皇权分给文官了,自己还过了几年暗无天日的日子,也先欺负他,大臣污辱他,亲弟弟都不待见他,也算人生谷底够凄惨了,责任追究就免了吧。何况就算追责,皇后可以废、大臣可以打、太监可以杀,但还不能真把皇帝大人怎么样啊[机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