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在《大明風華》中,于謙作為挽救大明的關鍵人物,在劇中似乎也被誇大了。于謙的出場是在永樂年間,他考上狀元,後來他參與了朱棣北征蒙古的戰爭,並做出精準的判斷,這些都體現了他的才華。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于謙更是掛兵部尚書頭銜,親率大軍上戰場,與也先對決。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不過,歷史上的于謙雖然也很優秀,並且挽救大明於危難之中,卻也沒《大明風華》中描寫的那麼厲害。于謙於永樂十九年考中的是三甲進士,不是狀元。而且於謙是名文臣,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主要起到統籌全局的作用,但並沒有親臨戰場指揮軍隊作戰,于謙的軍事才能一般。

  土木堡之役時,明朝一敗塗地,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俘虜。于謙作為兵部侍郞,主動站出來,面見當時的孫太后,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扶持朱祁鈺為皇帝。此舉讓在也先手中的朱祁鎮失去作用,也先在軍事上也處於劣勢,無奈之下提出將朱祁鎮歸還給明朝。朱祁鎮就這麼被放回去了,所以從表面上看,于謙對朱祁鎮是有恩的。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其實也先此舉用心極度險惡,大明有兩個皇帝,勢必會引起紛爭。果然七年之後,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當上皇帝,于謙卻被朱祁鎮殺死,後人無不感到憤慨。于謙救朱祁鎮在先,朱祁鎮卻恩將仇報,殺死於謙。

  于謙被殺的原因是很多的,尤其是政治原因複雜,但即便從個人情感上,朱祁鎮對於謙這個所謂的救命恩人可不報好感,朱祁鎮應該是更恨于謙吧?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1.于謙崇尚“重社稷,輕君王”的思想。在朱祁鎮被俘虜之時,試想一下朱祁鎮當時的心情會怎麼樣?朱祁鎮當然希望大明的軍隊能夠擊敗也先,把他救回。但前提是,朱祁鎮可不希望自己被廢了皇帝之位。于謙從國家大局和當時的局勢上考慮,認為扶持朱祁鈺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所有的人都會認為這對挽救大明是有必要。唯獨朱祁鎮卻不會這麼認為,因為他自己被廢了。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2.也先想和談時,于謙卻拒絕依賴和談。也先看到朱祁鎮的身份已不起作用,留著也沒有用,還不如將朱祁鎮放回去,賺一筆錢,再給大明埋下禍患:讓二帝相爭。朱祁鎮在蒙古軍中呆了半年時間了,朝不保夕,當然希望自己儘快迴歸大明,但于謙卻不著急。于謙認為和談還不到時機,現在和談,也先會提更高要求。從談判的角度上看,于謙不著急有利於壓低籌碼,在談判的過程中佔據有利位置,可以以更低的代價救回朱祁鎮,于謙的做法並沒有錯。可是站在朱祁鎮的角度上看,于謙此舉是置他的安危於不顧,甚至是把他當作籌碼了,朱祁鎮心中難免有芥蒂。

《明史》:大同參將許貴奏,迤北有三人至鎮,欲朝廷遣使講和。謙曰:“前遣指揮季鐸、嶽謙往,而也先隨入寇。繼遣通政王復、少卿趙榮,不見上皇而還。和不足恃,明矣。況我與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萬一和而彼肆無厭之求,從之則坐敝,不從則生變,勢亦不得和。貴為介冑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敵愾,法當誅。”移檄切責。自是邊將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3.拜于謙所賜,朱祁鎮回來後被軟禁近七年時間。朱祁鎮迴歸大明後,他的身份就尷尬了,朱祁鈺已經當了皇帝,恐怕也不願意退位,朱祁鎮這個前任皇帝回來後勢必給朱祁鈺的帝位構成威脅。于謙雖救回朱祁鎮,卻沒辦法處理好朱祁鎮和朱祁鈺的關係。對於于謙來講,這是死結,沒辦法解開。朱祁鈺已經當上皇帝,當然不可能再退位,所以也只能把朱祁鎮軟禁起來。于謙雖然能夠阻止朱祁鈺殺死朱祁鎮,卻讓朱祁鎮在南宮之中過著悲慘的生活,朱祁鎮的妻子和兒女也活在恐懼之中,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隨時都擔心會被朱祁鈺殺死。朱祁鎮原配錢皇后竟因此傷殘了一條腿,還哭瞎了一隻眼睛。這一切的使作甬者就是于謙。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大明風華中的朱祁鎮

《明史》: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救回朱祁鎮,為何卻被朱祁鎮所憎恨?

大明風華中的朱祁鎮

  所以從國家大局來講,于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挽救大明,而且他確確實實成功地挽救大明。但唯獨對於朱祁鎮來講,于謙的所作所為卻是不能饒恕的,朱祁鎮恐怕對於謙恨之入骨。當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當上皇帝時,不管是從政治紛爭的角度,還是從個人情感的角度,于謙都是朱祁鎮必須要殺死的。殺死於謙的罪名很簡單,那就是迎立藩王,這是于謙無法抵賴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