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又手握免死金牌,为何最终还是惨死?

涣量iMyy2912


毛主席对明代开国元勋的评价和朱元璋的自述是吻合的。

按朱元璋的话说就是,绝不薄待功臣,但是如果有“不知分限”,不知收敛的,那就该杀,现在不杀以后也还是要杀。

毛主席: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成为新贵之后,野心和贪欲逐渐膨胀起来。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悲惨境地。

从傅友德的死,不难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情本身可能会有质的变化,朱元璋的确手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骄兵悍将们朱元璋自己尚且疲于应对,他可不想也来个“二世而亡”。

明清两代,皇帝尚在臣子们就迫不及待筹谋皇位的,大多没有好结果

这事说的通俗点就是,老朱还活着呢,暗流涌动之中,勋贵们就开始筹谋皇位花落谁家了,这是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即便到了清代,康熙帝也同样受不了九子夺嫡,不光打压各派系势力,连嫡长子、庶长子不也都软禁了么。

而老朱面临的危险程度较之更高,因为朱元璋面临的是身经百战的诸位皇子和足智多谋(战争和经验方面)、战力爆棚的开国武勋,也都是抬手之下,一片呼应的主儿。

朱元璋和康熙帝错在哪儿了?对那个时代的家天下帝王来说,这是制止内乱的必要手段,那时候的国就是家,谁把皇帝的家搞乱,皇帝就要把谁打垮,不带记忆的话,换谁穿回去也基本都会这样干。

蓝玉“们”被“牵连”,只是懒得浪费工夫找借口?

蓝玉案其实就是牵连式打击,简单理解为“集体法办”,其实受牵连的人未必都是谋逆,但的确都有取死之道(不排除有冤枉的),所以大家在看到朱元璋下狠手的时候要清楚,某些人确实是死罪,只不过为节省司法资源和无谓口舌,统一扣帽而已。

比如朱文正,真的通敌张士诚?通是通了,但通的是商,倒腾私盐牟利,沿途官吏、部队没人敢管,还搞得治下几乎官逼民反,能抢百姓的从来没落下,还抢来不少女子都是两天腻了就直接丢井里,没有巧取,全是豪夺,抗拒朱元璋布局监察官员。

可惜史料上没写,朱元璋也没说,朱文正最后一句话说的是啥,能把朱元璋气到那种程度,直接将其鞭死,不是马鞭哈,铁鞭,朱文正可不是“幽禁而死,郁郁而终”。

傅友德的身份敏感,晋王也并不安分

傅友德,颍国公。洪武二十五年加太子太师,其子傅忠娶寿春公主(晋王女)。

以上不是标榜爵位官职,主要是关注人物关系。

傅友德请赐良田千亩,不知爱惜百姓,与民争利这些只是朱元璋找的借口,你不爱给不给就得了,这有什么罪,真论罪能有什么罪?任性骄纵倒是的确有一些。

所以说傅友德因在洪武二十五年“请怀远田千亩”而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而被杀,这种说法并不靠谱。

朱元璋不但对武勋深怀戒心,对自己的儿子晋王朱棡也同样不放心,“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多不法,有异谋”,外人都能看出来,对于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能看不出来,能不担心?

朱元璋:“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如果不是朱标的极力劝阻,朱棡虽然肯定不会因“异谋”而被朱元璋诛杀,但苦头肯定是要吃不少的。朱棡不同于朱樉,见机快,反应也快,自此谨小慎微,收敛了不少。但是因为傅友德这层关系在,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放下戒心,一个“雄主”,一个悍将,又怎么能令人放下戒心。

死的死,养老的养老,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武勋只剩下傅友德、冯胜、蓝玉(三人死因相同),遭忌惮的原因和蓝玉如出一辙,傅友德与晋王关系非同一般,而凡是可能会对皇权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的,都是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所以傅友德的结局,早已注定。

手段狠辣却也是无奈中的必然之举

朱标是洪武二十五年死,一年后蓝玉死,两年后即洪武二十七年傅友德死,又三月冯胜死,这就非常明显了。

冯胜?“不奉命擅归”?朱橚!

相对威胁程度来说,傅友德还算较轻,蓝玉的确是不杀不行,冯胜仅次于蓝玉。

老朱做为当事人,身处那个年代,天天耳渲目染,比咱们看的更清楚,看着他熟知秉性的儿子们和他深知能力的武勋们,对他们的处理,并不只是防微杜渐和些许怀疑那么简单,相关后续皇权继承,已经派系林立且初露端倪,老朱也就不得不痛下杀手了。

平心而论,手段必要,不意味着傅友德该死,但即便傅友德再不该死也得去死,因为可怕的不是赵匡胤,而是那些捧着龙袍玩儿命照身上套的投机分子,这种人,历朝历代都有,都在等那鸡蛋啥时候能够露出哪怕一丝丝的缝隙,而傅友德也不是圣人,同样有私心私利,比如:“请怀远田千亩”。历史证明,在足够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人能抗拒诱惑,至少傅友德不能。

某些朋友可能会说:贪心谁没有,没错为何杀人,我怀疑某人要杀人,提前把他杀了行了?

当然不行,或者说是你不行。但是皇帝行,他觉得有碍皇权正常延续,杀也就杀了,找借口都多余,所以气也没用。

根本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朱标早死,做为诸王兄长,又受老朱培养那么多年,性格敦厚,哪个弟弟倒霉朱标没伸过手,就拿朱棣来说,如果朱标上位,那就根本没他啥事了,当然,朱标也不会对弟弟们下手,即便削藩,其手段也会与朱棣相似,并且藩地大概也是任挑的,也就不会众叛亲离、遭人嫉恨或者为了活命转而造反了。而朱允炆可不行,他面对的是一群不省心的跋扈叔叔,所以荆枝必须拔成拐杖,才能助力建文帝多走一程。

注:本文是按着“老朱阴谋论”的方向写的,还有一种就是“傅友德跋扈论”,有机会的话,我会再从这方面写写。


古今通史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傅友德之死未能幸免于此。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明朱元璋所颁发的“免死金牌”是个什么东西?洪武3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这个东西是自古以来文臣武将最为向往的东西,然而明朝的“免死金牌”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这其中就给颁发者留下巨大的空间谋逆不谋逆不是你说了算,而是颁发者说了算。所以说得到这“免死金牌”的人,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警告,也是一块“催命符”。

其二开国功臣人人得死。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孙朱充炆年幼。面对诸多良臣猛将,显然难以镇住这帮开国功臣。朱元璋曾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下让朱标拿。朱标不敢拿。朱元璋就说我为什么杀功臣,我在帮你拔刺呢?建国功臣就是对皇权会产生巨大威胁的一帮刺头,面对:"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为了朱明王朝的基业,“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么一个具有潜在威胁的人物不除之而不快。

傅友德之死不为其他,只是因为他身怀利器,让朱元璋看到了他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接班人的一个潜在敌人。


灵蛇观史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用在姓赵的那一家,是不太妥的;但是用在老朱家,那简直就是不能再吻合了!论屠戮功臣,明朝当属第一,无任何朝代可出其右

真正意义上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因为太过忌惮于功臣对于朱家天下的威胁,自一统全国之后,就开始进行清洗,直至太子朱标早夭之后,更是将清洗推向高潮——几乎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大明肱股之臣,几乎屠戮殆尽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十分忌惮身边这些有能力“颠倒乾坤”的人物

如果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一种仁慈的表现,那么朱元璋的屠戮功臣,则是迫不得已。不像赵匡胤一样,是靠着这些当年的哥们造反夺了皇位,他老朱是凭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下了整个天下。立天下的根本不同,直接导致了两人的不同选择。毕竟赵匡胤是拉拢了这一批兄弟,成为了自己的铁杆儿,都是围着他转的,也就不太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以致于对赵宋皇室产生威胁。但是老朱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这些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同乡、朋友、战友,自己活着的时候肯定毕恭毕敬,一旦自己挂了,子孙能不能压得住呢?


无论是能征善战、人品极佳的徐达,还是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刘基、亦或是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李善长,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颠覆其子孙的能力,至于其他各个深谙兵法的名将,更是随便一个就可以掀起一番波澜,为了老朱家的天下,朱元璋挥舞着自己的屠刀,向开国功臣们砍去

一共三刀,几乎将非嫡系开国功臣一扫而空,从胡惟庸案到空印案,再到郭桓案;牵扯其中并被杀的人,合计不下十万人,而这并不是结束——因为蓝玉案此时还没有发生

宁可杀错,不可放过——洪武三大案,且不说冤案,至少老朱是在自保

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下场之惨也是空前绝后,被诛灭九族不说,牵扯了一大批功臣,或许他真的有不臣之心,或者说想要结党以自保,于是他拉拢了无数功臣跟他站在一条线上,想要以此来做自己的护身符——人多无罪啊!老朱你总不能给这些人都杀了吧?

可问题是,老朱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当他看到胡惟庸党羽的名单时,丝毫没有犹豫——“那就都杀掉吧!”诸多功臣良将也因此白白冤死。据统计,胡惟庸案一共牵连被杀者多达三万余人,甚至说此案完结后十年,老朱再次发难,处死了李善长、陆仲亨、已故腾国公顾时之子等开国功臣

待到空印案与郭桓案时,株连之人更甚,可以说明初最危险的职业,就是官员。且不说国家有多少编制,单纯三大案的死亡人数,共计就超过了7万人。其实,三案结束后朱元璋已经放下了屠刀,毕竟他要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一套班底,所以以蓝玉为首的武将班底被留了下来,只是太子朱标的早亡,让朱元璋彻底疯狂,再次开启了一波屠杀。借口蓝玉图谋造反,大肆屠戮所剩无几的功臣名将,此案共计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可以说“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当然,这是无奈之举——毕竟朱标已亡,这套班底是为朱标量身打造的,而非针对整个明朝,所以朱标一死,这套班底必须立刻铲除。当然了,老朱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也不准备赶紧杀绝,以徐、李、汤、耿、郭、沐几家为代表的嫡系,都活到了最后,其子孙也得以善终

七战全胜、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的付友德,为何难以善终?

要说傅友德在明朝开国名将里的知名度不算是最高的,但他的功绩却一点都不低。但是,有个问题却很致命,不像李文忠、常遇春这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嫡系,他先前是跟着刘福通混的,后来才率部投奔老朱,从成分上来说,老朱就不会把他当自己人


加之,他在建国后表现优异,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有七战全胜的梦幻战绩,对于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老朱怎能不有所提防?要说傅友德应该早就被干掉了,但是老朱还算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有些人可以留着,只不过随着朱标死后,他更加滥杀——既然做了,那就做绝吧!于是熬过了四大案的付友德,还是没有躲过这一刀

洪武二十七年,老朱因发现守卫没有按照规定佩戴箭囊有些不悦,而后他发现此人乃付友德之子傅让,于是他在宴请文武百官之时,对付友德表示了自己的不悦。傅友德起身告罪,但老朱不依不饶,呵斥他不敬不说,还让他亲杀儿子取其首级,不刻傅友德手提二子首级返回,朱元璋大骇:“你怎么忍心?”傅友德直言不讳:“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么?”于是拔剑自刎,随后朱元璋暴怒,将其全家发配辽东

可以说,朱元璋是有预谋的,傅友德和蓝玉关系不错,而蓝玉案让已经年老的朱元璋更加猜忌傅友德,虽然案发之时并没有杀他,但实际上他已经动了杀心

可以说,傅友德的死并不是个例。无论是居功至伟的李善长、能征善战的蓝玉、还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周德兴、冯胜,甚至说可能被赐死的刘伯温、阴谋杀死的徐达(有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很少有功臣善终,无论是知名度高的还是知名度一般的,如朱亮祖等人,这些都是官至公爵的开国功臣呐!

甚至说,儿女亲家他都不放过,就别提什么战功赫赫、居功至伟了,放在老朱这里,不好使啊!能给留个全尸的,就不错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大明将领傅友德一生辉煌,据说在云贵一战中,他曾亲临敌营,杀得元军溃不成军,当即活捉了敌首达理麻,迅速平定了曲靖一代。

贫农出身的他不得已去从军。当时适逢元朝末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所谓自古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年代,傅友德起先投奔红巾军,之后又先后追随陈友谅、常遇春,终成朱元璋麾下一员大将,先后在征伐巴蜀、北征大漠、平定云贵等诸多战役中身先士卒,为大明江山的稳固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无敌大将军也没能善终,因被朱元璋猜忌而无奈自刎,这不得不说是明朝历史上一抹挥之不去的残阳之景。

不过有后人说起傅友德之死,是自己找死,也就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其实十分合理。

虽说伴君如伴虎,可这其中也有着很大的政治智慧。自古被君王猜忌的大臣有两类,一种是内有反骨,皇帝只得杀死他们,另一种是战功赫赫且忠心耿耿,然而却性格傲视群雄,在皇帝看来难以驾驭。不幸的是军功显赫的傅友德属于后一种,因而在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看来不容易相信,当然有除之而后快的念头。



尽管傅友德武艺超群带兵有方,能力方面高人一等,但此人在职场厚黑学方面的智慧不是很深,因而也一早注定了他的悲剧。

有人说尽管傅友德战功显赫,却对无辜百姓残忍杀害,这也是触目惊心的,他在攻占云南后,,将饱受战乱所累,流离失所的蒙古百姓大肆杀死,更有许多女性被沦为营妓,十岁以上男性皆受屈辱,其情形惨不忍睹。这也是朱元璋后来听说之后对其寒心之处。

在洪武二十六年,登基近十年的朱元璋因忌惮大将蓝玉的军权而设计诛杀之,素日与蓝玉交好的傅友德自然也上了“黑名单”,朱元璋处心积虑想找借口除掉他。



次年的某一日,朱元璋借大宴群臣之际,忽然提起对傅友德的二儿子有所不满,要傅友德给予“制裁”。岂料,傅友德果真大义灭亲,于席间当即起身告罪,并遵从朱元璋之命,杀子而提首级上殿向君王复命。

朱元璋并不高兴,这么狠的角色留在自己身边太可怕了,于是朱元璋不得已给他安了几条罪状,就使其自刎归天了。


李佳计


在我国古代,明朝这个王朝的开国功臣,大部分人的下场都不怎么好,而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傅友德,哪怕曾被朱元璋评价说“友德功为第一”,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傅友德的功劳

傅友德对对于明朝的建立有着大功,之前是跟着陈友谅的,后来转投朱元璋,之后就一直效命朱元璋,不管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还是后来的攻打张士诚,傅友德都是身先士卒,军功显著。


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帝屡敕奖劳。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傅友德也没有闲着,不管是平西蜀还是征云南,傅友德一直都在为朱元璋四处征战,而他的功劳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不只一次的被朱元璋赐予免死铁券。

太祖制《平西蜀文》,盛称友德功为第一。


傅友德有着悲惨结局的原因

立有大功的傅友德,终归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免死铁券到最后也没起什么作用,该死还是要死。在一次宴会上,傅友德有道菜没有吃完,毕竟是皇帝赐予的饭菜,而傅友德有剩菜这个事,让朱元璋得知,就说傅友德这是大不敬。

会冬宴,从者彻馔,友德有一蔬不尽。太祖责友德不敬。

虽然这不是个什么大事,但是那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对功臣的清除了,蓝玉案也已经发生,而本身军功赫赫的傅友德,已经让朱元璋有了猜忌之心,而傅友德也很清楚那把清除功臣的刀早晚会落到自己头上,最终,傅友德选择了接受这种结果,自行了断。

友德出匕首袖中,日:“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


在朱元璋那个时期,如傅友德这样的功臣宿将被清除,不是什么罕见事儿,而傅友德最终的结局也印证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


說与山鬼聽



吴永峰


论滥杀功臣维护皇权的两个皇帝,非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两人都出身贫寒,对臣下警惕心颇高,诛杀功臣,分封诸子去各地为王,傅有德深通韬略,军功卓著,立下无数汗马功劳,获得皇帝赐封的免死金牌,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功高震主对于傅有德来说是致命的,就犹如汉高祖刘邦与韩信之间一样,他们都是一样的下场,当臣子的权力足以威胁皇权的时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他的下场都是一样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千古名句,实话实说。


剪影小王


导读:成为明朝初年朱元璋的武将是一种悲哀,无论是是否有僭越的问题还是莫须有的造反。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大案。多少文武大臣卷人其中。为了老朱家的江山安稳,这些功臣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如同创业团队的元老在公司上市的关键时刻被清洗出局,在榨取完利用价值后被扫地出门。所以说无情最是帝王家。


“战神”付友德

虽然付友德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初创团队,但是依然是反元团队的一员。付友德先后跟随明玉珍、陈友谅,最后在朱元璋收复安庆后投降朱元璋。开始在常遇春麾下为将。

付友德在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过程中都奋勇杀敌,数次亲冒矢石冲锋在最前线,多次负重伤。随后随常遇春北伐大元。往往在战局处于胶着的时候付友德就会率领亲卫以敢死队的形式亲自冲锋。也许是勇猛,也许是运气使然每每都大胜而回。在平定巴蜀的过程中,付友德有勇有谋迫使明升投降,明夏归降。朱元璋亲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劳第一。接着平定云贵,一统天下。付友德累功封颍国公,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袭铁券。


付友德的下场

按说付友德有大功于朝廷,并且以国公之尊加多次的免死铁券应该安享荣华;颍国公府也应该与国同休才对。但是由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朱元璋的大清洗,颍国公付友德也在这场清洗中丧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呢?本来这些开国的文成武将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辅政大臣和帮手。太子和这些叔叔大爷的也很熟悉。其实这也是通常情况下王朝初期的延续的格局。但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意外英年早逝导致了大明朝初期的大清洗。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经过思考决定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但是允炆年少,并且不像朱标一样长期监国有很高的威信。朱元璋深恐自己去世后主少国疑,允炆镇不住这帮骄兵悍将开始对文臣武将的大清洗。


从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开国元勋李善长、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先后被杀。其中,傅友德死于1394年。朱元璋为了自己朱家的皇权大肆屠杀功勋良将,使的朝堂上基本就剩下小猫几只。可惜,朱允炆最后还是没有坐稳皇帝位置被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下了皇位。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知道正是由于他对开国大臣的屠戮才导致四子朱棣轻松夺取了皇位不知作何感想。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明朝开国功臣手握御赐铁劵,获得免死金牌的不在少数。

像傅友德、李善长、冯胜、蓝玉、唐胜宗等人,随持有免罪金牌,但是却无一人受法外开恩。

最终能够因铁劵而被免于一死的,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像郭英,身为郭宁妃的弟弟,虽然多有不法之事,但是,朱元璋就是愿意网开一面,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怎么说都是自家人。

而像朱亮祖这样无关紧要的人,有点错就自己动手,亲自把人打死,也是比较符合帮亲这个历史规律的。

至于楼主问的傅友德,他跟冯胜一同被处死的,这都是后来硕果仅存的功勋了,一生征战,也未曾有过大错,就是功高震主,怕继承人按不住这两位,不得不杀了。

观朱元璋的一生,那真的是看帝王心术呐!


寡言悟裟


农民起义成功后必杀功臣(刘邦、朱元璋、),名仕起事成功后善待良臣(项羽、曹操、李世民、赵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