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宋•寇准《华山》

很难想象我此刻的心情居然能够与这位一千多年以前的北宋贤相产生了共鸣,而造成这次神交的不是别的,正是面前这巍峨高耸的西岳华山。

华山,又名太华,为五岳之一,因地处西方,故云“西岳”,海拔1997米。从秦代之后的许多皇帝及文人墨客都以登顶五岳为荣,并不吝笔墨地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五岳之中,泰山之雄,嵩山之峻,恒山之幽,衡山之秀,各有特色,而华山尤以险为人称道。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在我国,“华山自古一条路”,早已家喻户晓。相传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韩愈慕名而登华山。行至苍龙岭时,回首看见险峻的山路,不觉胆战心惊,自觉已不能活着爬下山,便提笔写了一封遗书,抛下山崖。后幸被人发现,报于华阴县令处,方才由众衙役抬他下山,以至于到现在华山之上还有一个叫做“韩愈投书处”的景点。虽然这个故事有很大可能是虚构的,但的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山的险。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对于这座闻名天下的西岳,我也是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久矣!平日里一来要忙工作,二来要忙家庭,一直都没时间一览太华的尊荣。今年七月份,借着儿子放暑假的机会,我们一行四人终于踏上了前往陕西的火车并在旅途的最后一天,跟随着旅行团来到华山脚下,也算是终于了一桩人生夙愿吧。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我们上车后不久,导游便一改之前对“兵马俑”等景区的“三分看,七分听”的讲解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游华山的安全问题,“拍照不看景,看景不拍照”。一直身处平原地区的我们,之前也没去过几座山,对“山”的概念还停留在江南四五百米的小丘陵,至于导游讲华山的“鹞子翻身”,“长空栈道”,“天威咫尺”之类的景点,我们可以说是穷竭想象也不得要领。

虽然对于地处内陆的陕西而言,星罗棋布的山峦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到达景区的停车场以后,我们还是被迎面而来的威压所震慑到了。只见三座山峰拔地而起,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一般紧紧挨在一起,那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和如同在绿海中星罗棋布的石台,使得整座山体看样子比其他的山多了一种颜色,虽然很早就知道华山多悬崖绝壁,但这种色彩的参差感,还是在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美感的同时,觉察到了一丝心惊。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我们坐着旅游车到游客中心,这一路上就已经惊险异常了。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和几个大角度的转弯让我头晕目眩,而公路两侧的悬崖绝壁,幽壑深谷更是让人心惊胆战,那近乎垂直于路面、寸草不生的黄色山崖,抬头根本望不到顶。早年在台湾旅游时,就见过太鲁阁峡谷壁立千仞,雄伟壮奇,而与华山比起来,太鲁阁就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经过四十多分钟盘山公路的颠簸,我们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华山的半山腰——西峰索道的入口处。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级又一级的石阶之上,矗立着一座“天威咫尺”的牌坊。再爬上数百级的台阶,就是我们旅途的中转站——西峰索道了。这处2013年才投入运营的索道,几乎全部建设在悬崖峭壁之上,游人在封闭缆车内举目四望,但见万丈深渊,深不见底,大有“连峰去日不盈尺”之感。有些胆子较小的游客从始至终地不敢睁开眼睛,就这么在数百米的高空中捱了近20分钟,然而,这还不是最惊险的地方。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从索道下来之后,便到达了华山风景最秀美的西峰(莲花峰,又称玉女峰)。著名神话“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而这里的山体也如同被刀劈斧削一般,往往万仞绝壁相距又窄又陡,只有咫尺之隔,再加上那呼啸的山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站立不稳。儿子站在斧劈石下的平台上,竟然脸色煞白,不敢踏上那狭窄的石阶。不过在他爸爸和表弟的鼓舞下,虽然他还是有点害怕,但还是在我们的鼓励之下颤颤巍巍地登上了莲花洞,随后又在父亲的带领下成功地登上华山最高峰——落雁峰顶。可见就算是再高再险的山峰,只要人们能够翻越内心深处的那座名为“恐惧”的山峰,也能使险峻的山路变成风光秀丽的通途。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山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我们在峰顶上流连忘返,贪婪地享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陡然间,寇准的那首《华山》诗跳出了我的脑海,我边看景色,边细细品味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