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長安到羅馬》:一部“一帶一路”題材的精品紀錄片

本文作者何茂春,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作為《從長安到羅馬》出鏡專家之一,他表示,這部紀錄片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和藝術性,是一部關於“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精品。


百集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跟意大利國際合作的一個非常好的典範,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和藝術性,是一部關於“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精品。

《從長安到羅馬》:一部“一帶一路”題材的精品紀錄片

應當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在中外媒體合作共同表現“一帶一路”文化、歷史各個領域的影視項目中,《從長安到羅馬》是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內容和容量最大的一部大型紀錄片,中外合作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從長安到羅馬》的策劃是非常成功的,從目前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六年多來,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同合作打造東西方文化比較的片子,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探索。這部紀錄片的策劃角度十分新穎,它超越時空,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會體制、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價值體系放在“一帶一路”的語境下,用文明互鑑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人類歷史文化的偉大故事,這是它獨特的價值。

《從長安到羅馬》:一部“一帶一路”題材的精品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應當歸功於策劃班子高度的思想文化責任感,同時也要歸功於非常有戰鬥力的編導主創團隊。在參與拍攝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在西安,還是在羅馬,我看到了趙偉東導演還有央視的編導們辛勤的勞動和工作,看到了許多令人感動的場景,整個拍攝團隊在工作中不分晝夜、不分嚴寒酷暑、非常投入,他們這種頑強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以及團隊每個人的犧牲精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部鴻篇鉅作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順利完成,得益於領導的高度重視、策劃班底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編導攝製團隊的專業能力,拍攝中的每一個細節安排都很到位、各個方面的溝通都非常有效,作為參與策劃、參加現場拍攝的受邀專家,我在這裡面學到了很多很多的寶貴知識,受益匪淺。

《從長安到羅馬》:一部“一帶一路”題材的精品紀錄片

從我這個跨行業的外行人對這部片子的角度來看,製作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離不開大家的團結和努力,要協調方方面面,對於攝製組和參與專家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中外合作更不容易,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同時,完成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項目,需要面對很大的風險和諸多挑戰,在策劃和拍攝過程中,無論是早期對項目的選題論證方面,還是到後來中國跟意大利的國家合作層面,都出現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重大變化,如何根據形勢的變化,迅速及時地做出恰當的調整,對於策劃和主創團隊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攝製組在這個方面的應變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能夠出成果的執行能力,都讓我感到非常地震驚。

在中國攝製團隊與意大利團隊的合作過程當中,我看到雙方反覆不斷地磨合、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同時也在互相學習和借鑑,這讓我十分感慨:不僅在古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合作融合不容易,在今天也同樣不容易。但是我也看到,只要大家求同存異、互敬互讓,任何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又一次證明,世界文明可以走向融合、走向聯合,人類的大同和共通是一定能夠建立起來的。

《從長安到羅馬》:一部“一帶一路”題材的精品紀錄片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就是因為大家的精誠合作,這種合作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大家對這部紀錄片的熱愛、以及對中外文明共同的探究精神。無論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的老總、製片組,還是團隊的策劃、編導、攝影,技術,大家都在追求卓越,正是由於整個製作團隊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方方面面默契的配合,才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艱鉅任務。

其實,作為一名出鏡露臉的專家,在西安拍攝了幾天,在羅馬拍攝了幾天,我個人參與的時間是有限的。不過,就是在這個很短的時間之內,我也感受到了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我看到,在我參與的前期拍攝、後期配音的工作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鏈條,都離不開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雖然時間短暫,但也讓我深受啟發,我發現不同的文明就是我們各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我們也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一件事情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做得非常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