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灤州起義?

簡憚噠筷樂


灤州,即灤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其設治始於遼天贊二年,即公元923年,民國成立後,於1913年更名為灤縣。近代以來,由於天災人禍不斷,灤州地區民生凋敝,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灤州更是遭到了重大的創傷。而讓灤州留名史冊的則是發生在1911年的灤州起義。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

在經歷一系列的失敗後,清政府開始組建新式軍隊,以鞏固國防。1910年,新軍中的第一混成協與奉天巡防中路獨立第一標及獨立第二標合編為第二十鎮,以陳宦任統制。1911年2月,又以張紹曾任統制。張紹曾有日本留學經歷,在日本學習期間收到了革命思想的影響,思想較為先進。也正是在張紹增就任統制期間,大量革命黨人進入了第二十鎮,開始進行革命思想宣傳工作,其中馮玉祥、王金銘、施從雲、鄭金聲、王石清、嶽瑞洲更是成立了武學研究會,以研究武學為名,向廣大官兵宣傳革命思想,在官兵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清末新軍

1911年,清政府決定舉行第三次“秋操”,此次秋操計劃分為以滿人組成的西軍和以漢人組成的東軍,並預定結果為東軍敗,西軍勝,以彰顯滿人仍舊不可戰勝,吳祿貞等人則希望利用這一機會發動反清起義。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為之震撼,在這種局勢下,清廷中斷了此次秋操,開始調派軍隊前往鎮壓義軍。對於清廷的決議,張紹增拒不執行,反而截留了清廷運往南方的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坐擁強大的武備力量,向清政府提出了“十二條政綱”,要求清廷進行改革,清廷迫於壓力接受了這一要求,此次事件,也就是著名的“灤州兵諫”。

袁世凱

灤州兵諫後,清廷開始分化第二十鎮內部的革命勢力,在這種情況下,二十鎮軍官王金銘等人開始聯絡各方勢力,籌謀起義事宜。12月30日,王金銘和施從雲、白毓昆、鹿鍾麟等於城北師範學堂營部召開會議,決定舉行起義。並派人聯繫馮玉祥、張之江等人起事。但因清廷的事先戒備,聯繫工作並未成功。張金銘則以他和施從雲、馮玉祥三人名義向袁世凱等發出了主張共和的通電,並與革命黨人崎嶇的聯繫。1911年1月2日,王金銘成立北方革命軍軍政府,以王金銘任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馮王祥為總參謀長,白雅雨為參謀長。1月3日,革命軍人正式宣佈灤州獨立,在灤州城內取下黃龍旗,廢除宣統年號,代之以黃帝紀元。4日,義軍公開發布檄文,計劃進攻天津和北京。可是在義軍內部,副司令張建功叛變革命,在義軍出城後就據城反叛,義軍隨即攻城,但一直沒有收復灤州。入夜後,王金銘率軍搭乘火車西進,但是鐵路被清軍破壞,義軍遂與王懷慶率領的清軍展開激戰,在戰鬥中,王懷慶假意邀請王金銘和施從雲展開和談,將二人誘捕。1月5日,袁世凱下令將王金銘等人處決。至此,灤州起義遂告失敗。

灤州起義雖然時間較短,但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中,灤州起義也佔據著重要的意義。1937年,國民政府發佈《國民政府令》,對灤州起義評價曰:''辛亥光復,發韌於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王金銘也與同年被追認為陸軍上將。


1. 徐堃、張立勝,王金銘和灤州起義,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9期

2. 宋鑫娜,耿耿此心志 仰望白雲間——灤州起義紀念園建設始末,北京檔案,2017年02期

3. 王慶安,辛亥灤州起義的倖存者——馮玉祥,文史精華,2012年S1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鄭成志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