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琴棋書畫統統可以不學,培養好奇心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琴棋書畫統統可以不學,培養好奇心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老子現代說(十一)卓越父母篇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中國家長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很不好教育!


十個孩子中有七八個都有以下這幾種現象,還沒批評呢,眼淚就嘩嘩往下掉,一遇事就愛發脾氣,窩裡橫外面慫,不願跟人相處,寧願一個人在家待著,遇到問題經常往消極方向去想。


再往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二個階段看過去,觸目驚心。


現在有些年輕人沒有目標,不知道如何選擇,“喪”成了一種文化。他們經常呻吟,“什麼都不想幹”、“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頹廢到憂傷”。

琴棋書畫統統可以不學,培養好奇心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我諮詢過的非常嚴重的一位來訪者,從大學一畢業就在家躺屍到三十三歲,不工作,不社交,欠著花唄的錢,每天刷劇看電影玩遊戲,父母都已經嚴重抑鬱了,然而這“孩子”依然擔不起責任來。


陳丹青說,有人天生對這個世界不感興趣,卻無法選擇地被生了下來。他們看了看世界,發現沒什麼可活的,於是選擇了離開。


很文藝的表達。


如果陳丹青懂自然規律,他會發現,沒有哪個動物一生下來就等著被吃掉,一粒種子即使不小心掉在在石頭縫裡,依然頑強地生長,人也一樣,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不喝奶,選擇去死,也沒有哪個兩三歲的孩子不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為什麼長大之後卻對這個世界不感興趣,死又不敢死,活又不想活,陷入這種半死不活的境地呢?


本應該活力四射的年輕人之所以成為廢材,之所以選擇不努力,停止成長,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家庭原因,而好奇心過早的被扼殺,過早的失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是罪魁禍首。


沒有了好奇心,就沒有了求知慾,沒有了求知慾也就失去了成長的動力。牛頓被蘋果砸到頭髮現了萬有引力,沒有好奇心的人看到的只是一隻討厭的蘋果。沒有好奇心的人不會去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沒有好奇心的人不會根據鋸齒形狀的葉子發明鋸子……


父母作為孩子的養育者,第一任導師,當然脫不了干係。


父母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對孩子無條件的滿足,全年無休排得滿滿的補習班,美其名曰幫助孩子成長,殊不知,這正是扼殺孩子好奇心最好的方式。


這樣的孩子在青春期會表現得非常叛逆,但是仍然離不開家庭這個環境,只能又沉下去。等到上大學脫離了父母的掌控之後,由於沒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又沒有人拿著小鞭子跟在後面抽,一遭受挫折立馬蔫掉,不敢前進半步。


琴棋書畫統統可以不學,培養好奇心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其實,每個小孩子都動力十足,學習能力非常強大,因為小孩子是一種空的狀態,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心,對什麼都想要去了解。人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成正比,有好奇心未必一定會探索世界,但是沒有好奇心,基本上也不會有探索的慾望。


模仿學習是小孩子最常用的學習方式。他們跟大人學,跟其他人學習,模仿電視電影裡的人物,不斷學習新知識和經常性的重複來鞏固已有的知識,一個人的經驗就是由此而來。


在孩子好奇心最充分的三、四歲,大量的模仿和行為的重複會形成許多對將來具有影響力的習慣,這個年齡的孩子天天盯著爸爸媽媽問,為什麼呢?為什麼呢?這是培養孩子最好的年齡階段。父母們很多事可以不做,琴可以不練,補習班可以不上,可以不出去旅遊,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保持和培養。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


老子講,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總是處於有無的狀態,探索未知有了發現,發現了又產生了更多的探索,這樣就打開了一扇認知的奧妙的大門。


孩子由於不斷探索,得到了很多知識,這是“有”的部分,還有更多沒有探索的,也就是“無”的部分,有越多,無就越多。對於有知的部分,觀察孩子這部分“有”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對於無的部分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中國古人的思想與生活實踐是融成一片的。求知並不是目的,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迴歸實踐,實踐是終點。而現在的孩子追求無盡的知識,最缺的就是動手動腦的能力。然而只有在實踐中產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更多的好奇心,才能促進孩子不斷成長。


此外,家長避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


當一個人想要什麼就能得到的時候,他追求的東西可能遠遠超過家長能夠給予的,原因很簡單,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感覺是容易適應的。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過去都比較窮,坐車很不方便,一年出去一趟已經很不容易了,小時候去過省外的親戚家都能記一輩子。家庭條件好的一起出去旅遊,大人孩子各種準備,規劃路線,風土人情,住宿,飲食,都會搞得清清楚楚,孩子旅遊一次是真的能長不少見識。


現在家家都有車,說走就走,公園、城市周邊,省內、國內玩了個遍,然後就是出國,孩子出了國依然很覺得無聊。玩具也一樣,現在哪個孩子不是一房間的玩具?本來旅遊、玩具、食物都可以作為培養孩子好奇心的槓桿,而這些槓桿在逐漸消失。


減少補習班也是家長需要做的事。孩子需要二十多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停地做同一件事:在學校學習。每次考試,考得好皆大歡喜,考得不好天都塌了!這種長時間的重複學習已經嚴重磨損了孩子的求知慾,再加上週末、工作日晚上的補習班,孩子根本沒有空閒的時間,好奇心如何培養?

琴棋書畫統統可以不學,培養好奇心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以引導為主,避免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也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方法。


有些小學生一加三不會就去問媽媽,媽媽一聽,火大了!一加三都不會?等於四,你這個笨蛋!直接告訴答案並辱罵孩子,一是傷孩子自尊,另一方面直接告訴答案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學數學,家長完全可以先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跟孩子玩買賣遊戲,也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讓他算賬,方法很多,就看家長用心不用心。


探索知識從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切入。


孩子字不會寫的時候問父母,父母可以教他查字典,孩子學會了以後遇到問題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實在不會再問父母,最終實現自主學習。對於漢字,還可以引導孩子對漢字偏旁的思考,比如“木”字旁的字,森、林、相、樓……可以問孩子,為什麼都是木字旁呢?一個小小的偏旁都能引起孩子的極大興趣。還可以查查相應的象形文字,看看漢字的流變過程。


喪文化是一種極端文化,人數已經不在少數。這世界上更多的人在失去探索欲、求知慾之後,變得平庸、滿足現狀,混日子。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弱,現在的父母關愛孩子到即使自己賣房、賣車,付出一切,也要讓孩子越走越遠。


在充斥著負面思維的文化氛圍下,這種關愛如果體現在避免孩子被這樣的文化所影響,引導孩子變得積極陽光,充滿好奇心和學習慾望上,這樣的關愛才真正有效,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有德之人。


許多人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誰都沒有資格去幹預別人的生活。


是的,別人沒有資格,而父母是有這個義務把孩子教導好的。


而且如果一個人想要活得有價值,就得勇敢面對生命中出現的一切困難,而不是選擇逃避的同時還去標榜自己的行為。


人的存在本來沒有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自己所賦予的。


這些意義如何體現?


體現在做一個有用的人,為社會做貢獻上。

琴棋書畫統統可以不學,培養好奇心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