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感觉自从当妈后,天天就干一件事:24小时保姆。

早上叫孩子起床,帮他穿衣、洗脸。


孩子吃一口饭磨唧三分钟,只嚼不咽,干脆拿起勺,喂到他嘴里。

催促了几次“快点换鞋,要迟到啦!”结果,孩子还在玩积木,赶快帮他换上鞋。

说了几百遍“玩具不玩了要收起来”,然而,玩具还是满屋飞,只能一个个帮他收拾。

晚上该睡觉了,孩子还在闹腾,放下脾气好好商量:“宝贝,快去刷牙!”可是孩子仍旧不动,没办法,只好帮他“洗刷刷”。


“孩子还小,能力不够,我帮他多做一点儿。”
其实不然,你只侧重事情的结果,却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说:
“存在等于被感知。”
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的存在着。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孩子的"存在感",就是自己做的事、说的话,被爸爸妈妈重视和回应。


比如,孩子在努力地吃饭,虽然吃的很慢,但他渴望妈妈看到,如果妈妈做出了正面回应,孩子就被看到了。如果妈妈没有回应,反而拿勺子直接喂,就剥夺了他的“存在感”,他就会质疑:“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存在性焦虑,是指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重视。父母总是以一种冷漠、不耐烦的态度回应孩子,孩子会觉得,我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会被爱的。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父母对孩子的不耐烦 可能会抹杀他的存在感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细节,父母都表现得太过心急了些,几乎是在拽着孩子长大的。起床要快点儿,吃饭要快点儿,出门要快点儿,整理玩具要快点儿,睡觉要快点儿,连走个路也要快点儿……
很多事情,很多父母只是按照大人的进度来要求孩子,完全看不到孩子的存在。
所谓“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简单的语言对语言,身体对身体。
孩子虽然在自己身边,但有多少家长从来没有真正看见、关注过自己的孩子,也从来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更看不见孩子的努力和感受。
譬如,催孩子刷牙,你可能喊了七八遍”快点快点“,孩子依然未动。
面对这个场景,我们就很容易炸毛。
为什么会炸毛?

因为已经很晚了,孩子还没刷牙睡觉。

因为孩子当我们的话是耳旁风。

因为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计划准时上床。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警报响起,父母就会用“不耐烦”,在情感上离开孩子。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
孩子正在努力地赶快拼好积木,然后再去卫生间刷牙,因为妈妈说过做事要坚持到底。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总自以为是地帮助孩子,却看不见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长期不被感知,就会没有存在感,没有自我。他可能毕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别人看到。
另一方面,在父母的“帮忙”之下,孩子会越来越依赖爸爸妈妈来解决问题,而他自己没有实际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很可能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甚至长大后,连责任心都没有。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图片来自微博@人民日报

一个优秀的孩子 一定拥有一个会等待的父母
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什么都会。一看孩子遇到困难了,父母就第一时间跳出来,帮助孩子完成,听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说:“爸爸妈妈好棒!”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这样的父母,很养出独立的孩子。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完整、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看见孩子的存在,用他真正需要的方式爱他。
孩子的本性是比较积极、勤快的,他们从睁眼的那一刻起,就喜欢四处张望,喜欢用自己弱小的力量探索外部世界的一草一木。这个过程,身为父母,不要心急,而是要耐心一点儿,用心去帮助孩子去探索、去成长。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聪明的父母在替孩子做事情之前,要观察和思考:孩子有没有自己做事情的愿望,孩子是否需要我帮忙?
如果发现孩子自己想做事,你就要放手让他去做。要给他时间从摸索中找出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方法,或者替他做。
当然,你可以在一旁指导、鼓励,培养孩子相应做事的能力。

孩子掌握的能力越多,就会比别的孩子越优秀。
在一期《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组请了妈妈们前来探望,并要求她们带孩子一天。应采儿与儿子Jasper的任务是去地里拔猪草,喂猪。
对于这个任务, Jasper一开始很不愿意做。应采儿递给他一些草,说:“来,你放(竹篓里)。”Jasper摇摇头。
采儿非常耐心:“你就试试看,你不试又怎么会知道?”Jasper表示自己没有玩过,有些不太敢。采儿鼓励他说:“我也没有玩过啊。”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Jasper一度情绪很低落,趴在妈妈的肩膀上,说:我不想要工作,只想要去吃饭。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应采儿继续鼓励他自己去完成:“有时候,你一定要做完的事情,我们就把它做完。”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并且,一边用激将法,一边手把手地教他拔草。
经过一连串的氛围塑造之后,Jasper终于拔了一把草。应采儿再接着鼓励儿子:拔多一点,男生怎么拔的,rua,rua......这个词仿佛触动了Jasper,终于开怀大笑,大大发力,最终,自己完成了拔草任务。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父母教育孩子,很难得的一件事是给孩子机会,愿意等待孩子去成长。


孩子在父母的等待中,被看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自我。
有清晰自我的孩子,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才能够对未来有着清晰的定位。

父母适当“无能”一点儿孩子才能“全能”一点儿
孩子生物学的存在,意味着他需要水、食物和空气;而心理学的存在,意味着,他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

孩子一哭,大人就去抱;孩子做任何事情,大人都去帮忙;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大人都会想办法满足……
太过“强”的父母,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或者进入学校,遇到一点儿困难(比如搭不好积木),就会哭着找父母帮忙;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被别的孩子抢玩具),也会哭着找父母诉苦;遇到想做的事情,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好,更会哭着求助于父母。
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
他们在孩子面前,往往不会过分地表现,而是装得“无能”一点,给孩子创造出更多做事的机会。


他们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向孩子寻求帮助,孩子会产生被需要感,明白父母也是需要照顾的,他的处事能力,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就会相应增强。
吃完饭 ,妈妈一边收拾碗筷,可以一边对孩子说:“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宝贝,你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过生日的时候,鼓励孩子给大家分蛋糕:“宝贝,妈妈切不好蛋糕,你来帮大家分蛋糕好吗?”
家里来了客人,可以让孩子给客人洗个苹果:“阿姨说,宝贝洗的苹果最甜,你来帮妈妈给阿姨洗苹果,好吗?”
收拾完具一直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你同样可以通过向孩子示弱,让孩子自己完成:
第一步,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我不知道怎么做,你来帮我好吗?
注意哦,这里的重点是:让孩子帮助你做事情,而不是你帮孩子完成。
第二步,继续跟孩子说:“你来教妈妈收拾玩具好吗?妈妈都不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你来告诉妈妈好吗?”“你要收拾得慢点儿哦,否则,妈妈会跟不上你的。”
一定要强调:“你来教妈妈收拾玩具”、“你要收拾得慢点儿哦”。这就从你监督孩子收拾玩具,变成了孩子教你收拾玩具。

第三步,完成了上面两步之后,结果是,孩子主动去收拾玩具了,而且收拾得比以前快了。
你要表现得有点儿失望,不得不说:“哎呀,怎么搞的?玩具这么快都回家了!”
有时,父母后退一步,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方法,展现出“无能”,孩子反而会更优秀。
孩子在父母“无能”中,潜能反而能得到激发。不得不说,这种“无能”的父母是明智的、有远见的。
孩子将来发展如何,全在于父母的教育,所以,不如父母“无能”一点,在对比之下,孩子才能成长的“全能”一点。
人生路上,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愿所有孩子都能被看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一个正确的引路人。

一个心理学真相: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