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引言

孔孟之道曾有言曰“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試想難道人的一生真的在七歲之前就固定了嗎?還是儒家教育對這八字真言有什麼其他的範圍限制呢?

其實,同樣的教育理念,在西方教育界,尤其是在嬰幼兒教育中廣泛認同,更加的重視,大家認為此時的孩子們尚未定型,未來能成為什麼樣子就看家長或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想把他培養成為什麼樣子?

教育學理論、教育實踐等方面內容有很多,我們今天不再過多的去論述,我們重點著眼於孩子在3到7歲或是在7歲以下的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均研究表明,此時的孩子不應當過多接受書本性的知識,而是應該多與家長、老師抑或社會上的人去接觸,尤其是和同齡人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互動。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1:校園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這些比上興趣班、朗誦唐詩宋詞等都重要,3到7歲的孩子,他們此時需要的是全新的去認識周邊。我們要把孩子的天性及作為家長們想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給穿插進去,讓孩子在玩耍中無意識的或是習慣性的接觸各種良好習慣,比如:主動、大方、熱情、禮貌、堅強等等。

而心急的家長可能認為這些內容均是帶著孩子去玩耍,整天無所事事,我們要說這種觀念是不對的。故我們在本文開頭清楚的說明,3到7歲孩子要儘可能的釋放兒童階段的天性,儘可能的接觸不同的小朋友,而我們家長或是老師做的就是在其中制定、維持似有似無的“條條框框”,讓他們學習、遵守,以玩耍和培養好的習慣為主,書本類的知識都是次要的。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2:校園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其中,教會3到7歲的孩子整理物品、分類歸納物品等是尤其重要的,同時這些教育影響可以放在遊戲中讓孩子們無意識的接受,這是潛移默化的教育。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受益終生,而整理、歸納習慣一旦養成,對後期孩子學習知識和進入社會工作都是事半功倍的。故在此,我們從3到7歲年齡段的兒童入手,淺析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和意義。

整理意識的養成與意義

試想3到7歲的孩子將收納箱裡的小玩具搗鼓到客廳裡,同時在客廳的電視機後面、茶几上、沙發裡、陽臺上等等到處都扔滿了小玩具,而且這些小玩具有的被拆分成很多的部件,這些部件不僅小而且到處都是,甚至來到客廳根本無處下腳。請問此時作為家長的你,心情是什麼樣子的,接下來會怎麼辦?或是你認為孩子該如何才能讓你滿意呢?下面我們揣摩兩種情況,以供讀者們分析!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3:校園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 第一種情況:亂擺放,不會整理型孩子

這種情況的家長可能會被氣炸了,孩子天天將玩具扔得整個家庭都是的,而且玩耍後就需要自己來收拾,一整理一個上午就過去了。把孩子的玩具扔掉呢?孩子就整天和自己鬧,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玩具,自己家的孩子沒有也過意不去,只能看著孩子天天把家裡搞的爛七八糟,每天自己收拾的腰痠背痛。

這樣的孩子不是沒有,而且還很多,當過寶媽寶爸的家長都是知道的。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將來這個孩子在處理自己個人生活用品和處理身邊事情時要麼不知如何處理,要麼就直接胡亂收拾一下。這樣發展下去就是以後工作了,在工作上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何會這樣呢?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孩子在3到7歲時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去整理、歸納自己的物品,從而養成了不良的習慣。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4:校園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如果有遠見的家長,他們看到孩子將玩具擺放一地後,會徵求孩子玩具還玩嗎?如果不玩的話就要指導孩子將這些玩具自己整理好,放在一個指定的地方,以備下次再一次玩,而不是簡單的自己去幫助孩子整理。記住,在培養孩子時,家長“懶”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 第二種情況:亂擺放,會整理型孩子

我相信兩個3到7歲的孩子,一個會背誦唐詩宋詞,一個會整理自己的玩具或是物品,對這兩個孩子如何評價,或是父母最喜歡自己的孩子成為哪一種孩子呢?大約有80%的父母會選擇認可——會自己收拾和整理物品的孩子。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5:社會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試想一下畫面,一位媽媽下班回來看見自己的孩子將玩具灑落在屋子的每一個角落,本來就身心疲憊的媽媽此時一定會大叫,如果孩子在聽到媽媽的責備後和媽媽說:“媽媽,不要生氣,我擺放的玩具,我一會自己都整理好,不用你擔心。”我相信再火爆的媽媽都會很欣慰,終於生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一旦把孩子的整理意識貫穿在生活中,讓其成為生活的習慣,那麼不僅3到7歲孩子會收拾自己的玩具,在工作後、結婚後也必然會將自己的工作、家庭安排整理的很好。這些整理的好習慣一旦養成,就將貫穿到孩子的一生,貫穿到任何大小事情上,可謂“觸類旁通,終生受益”。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6:社會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歸納意識的養成及意義

“歸納”和“分類整理”是分不開的,而且歸納離不開“元素”或是“標籤”,只要把標籤明確了,才能更好更加便捷的歸納。什麼是標籤呢?在這裡,我們簡單的說一下標籤,標籤就是幾件事情將其歸納在一起的共同點,如3到7歲的小朋友在老師或是家長的帶領下做遊戲,可以把“性別”、“身高”、“年齡”等作為標籤。

歸納是一種技能,老師們掌握的好,在給學生滲透歸納意識的時候完全可以將此意識融入到遊戲和活動裡,在玩耍、活動中學習,在玩耍、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在玩耍中老師完全可以按著身高來將孩子們“從低到高”排隊,或是按著“性別”設置“老鷹追小雞”等。

教育培養3到7歲的孩子,要根據孩子特定年齡段的天性來培養,而且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一旦把這個年齡段把握好了,以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孩子教育上就都容易的多了。正所謂優秀的開始,孩子的成長才能事半功倍!

淺談3-7歲兒童的“整理、歸納”意識的養成及其意義

圖7:社會式整理歸納習慣寫照

結論

孩子的教育其實就是一生好習慣的養成,而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性教育只是憑藉文化知識來優化和拓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如“聽說讀寫”等等,同時書本知識也是孩子步入社會、能夠較快融入和適應的基礎。可是,有很大一批家長因為理念的差別或是因為生活的現實原因不能將這些教育行為落實在孩子的身上。

但是,我們始終相信孔孟之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的遠見型教育理念。當然,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整理和歸納能力等長大了直接告訴他,這種能力是很容易接受並培養出來的。可是,這樣的告知得來的能力只是暫時的,而且無法再形成習慣性的優點,落實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助力孩子的成長成才。

在結尾之際,我們希望家長們、老師們,都要重視3到7歲孩子早期的教育,這些教育不僅僅是書本式的知識傳授,更是生活習慣的養成。如有對習慣教育或是對兒童教育感興趣者,我們均可在此交流,願每一個兒童都有一個歡快的童年,每一個兒童都有更多的優良習慣伴隨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