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你的行为有益于孩子吗?你怎么看?

天天向上大学生know


【曦曦观点】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毛病,反过来说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家长这面镜子中去学习为人处世。孩子从来到这个世上初时,宛如一片白纸,他把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事物描绘下来,就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而他看到的和听到的大多数都来源于父母。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一次送孩子去绘画班,由于出门迟了,我为了赶时间不让孩子迟到,就抱着侥幸心理说翻一次路中间的栏杆应该没事吧,反正也没有多少人看到,就算看到了别人也不认识你是谁。就这样为了一时之便带着孩子翻了一次栏杆,却没想到就这一次给孩子心中树立了非常坏的影响,甚至严重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观,在孩子的心中已经形成了马路中间的栏杆是可以随便翻的意识。以至于上课回来以后,孩子说,妈妈,我们还是从栏杆上翻过去吧,这样可以少走很多的路。我说不可以,孩子就反驳,那为什么早上就可以?我说早上是因为妈妈着急赶时间啊。以为这样就能说服孩子,可孩子马上就心生一计说:“妈妈,我这会要上厕所,我已经憋不住了。”然后立马装出一副非常痛苦,无法忍受的表情来。我知道他就是为了不走路想要从栏杆上翻过去找的借口而已,但是我也知道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我,我不能去怪孩子,只能想办法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于是我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讲交通规则,甚至搬出警察叔叔来吓唬孩子,可孩子就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妈妈可以翻栏杆,我也要翻栏杆。无奈之下,我们在马路上上演了一场母子大战,撕拉扯推,孩子就是嚎啕大哭不走路啊,引来好多围观的人还以为我是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呢,真是狼狈到家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就深深的体会到了所说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了。所以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引路人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尽收眼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


晨曦


当然有益。但前提是,你的行为都是正能量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很赞同这句话。因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父母在上面描画什么,孩子就是什么样。

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强,有样学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一.脾气暴躁的父母v温和,善解人意的父母

这两种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截然不同。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我母亲脾气暴躁,遇事总是暴跳如雷,我弟弟特像她。一遇到事情,首先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发脾气。身边的人都吓得不得了。小侄女有次说:“姑姑,我爸很吓人,我不喜欢他。”

有时候就是很小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值得发脾气。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能担当大任吗?

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我妈,对待人生很悲观,好像生活中就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其实我性格也有些像她。遇到事就想发脾气,烦的不得了,有用吗?还不如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现在,很多时候我都在努力改变自己。

而我老公,就从不乱发脾气,遇事冷静解决。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异。

二.三观正v自私自利,贪小便宜的父母。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彬彬有礼,举止大方。如果你认识他的家长,相信肯定也是一位正人君子。这就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的力量。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有多么重要。

我和我儿子之间有一个特别的词语:“杏鲍菇”。大家觉得这就是一种蔬菜。在我和我儿子之间不是。它代表的是一种品行,一种礼仪。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我朋友的女儿过六岁生日,我们这里有办酒席的风俗。那天,我们去的有点晚,去的时候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于是就找个地方坐下了,旁边是一个同事,带着她儿子。

开始上菜,我们这儿一般开始上凉菜,然后炒菜,最后是蒸菜。可能开始的几个菜那小孩不爱吃,也没感觉有什么。后来上了一盘肉丝炒杏鲍菇,那小孩大叫:“哎呀,我的最爱来了!”一边说一边就动手把那盘菜端到了自己面前,还一边往碗里扒,盘子里都没剩多少了。扒完了问我儿子:“你吃吗?剩下的给你。”我儿子说:“我不要。”儿子可能也觉得他做的不对。

吃完饭回到家,儿子就主动和我谈那孩子。说他做的不对,那么多人都没吃。我告诉儿子,再好吃的东西都不能抢,要学会分享。如果想吃,回家可以告诉妈妈,妈妈给你买。儿子点点头。那年儿子7岁。一直到现在,“杏鲍菇”是我和儿子之间的秘密。我也没告诉儿子那孩子是谁。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无形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意中,孩子就在模仿。


心向阳a花自开


您好!我是一名父亲,我觉得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很重要。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写第一个字的就是父母,而且孩子0-6岁时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从儿童到青年这十几年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朋友、拉拉队长......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的德行和人格。如果父母在这阶段没有做出好的行为表率,不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那青春期以后很容易出现问题。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就好比你买了一辆新车,因为使用不当,操作不当,保养不好,车子出了问题,最终报废,那你可以换一辆新车。但是孩子坏了怎么办?销毁吗?再换个新孩子吗?不可能。当孩子出大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晚了。所以父母就要从孩子小的时候要做出好的行为,而不是想着不怕,孩子长大会慢慢变好了。一个坏的行为一旦养成再改就很难了,就算要改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正,那时就怕未必有那么多时间留给孩子去改了。

我们用一棵树来打个比方,一棵成熟的树分为五部分:根、干、枝、叶、果。只有根深、干粗、枝繁、叶茂才能果硕。家长教育就好比树根,树根埋在土里是不可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它为大树的各个部分提供营养。干是家庭教育,只有干粗了,直了,才能承担起孩子的最终的成就;枝是学校教育,只有家长教育牢固了,家庭教育粗壮了,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枝才能发芽长叶,叶就是社会教育,我们一生中很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通过社会教育学到的之后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孩子要有成就,家长教育是基础。父母好比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如何做孩子也会跟着做.就好比要让孩子学会尊重,首先父母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如果经常打骂孩子,那等孩子长大了,也会出现打骂别人的行为,因为孩子从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就是通过这样手段让我听话的,我要你听话也就通过这样手段来解决!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孩子才会有成就!







生活家ok先生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告诉别人:我家孩子是世界上最懂礼貌的人。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了错误,孩子在某些情况下就会放大父母的错误。

  1. 习惯打断别人

  此时跟孩子说“别打断我”根本不起作用。教孩子在别人说话或者打电话时,应该等待轮到他们说话时再说话。例如,在你打电话之前,告诉孩子:

我要给XX打电话,我希望我打电话时不要被打扰,我会在XX分钟后结束通话。

我要给XX打电话,我希望我打电话时不要被打扰,我会在XX分钟后结束通话。

  2. 在超市乱摸东西或者坚持要买东西

  对孩子来说,学习保留他们的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父母不能也没必要买所有的东西给孩子。孩子们总是认为他们可以无条件在超市挑选东西,孩子不明白父母有购物清单。所以在购物之前要做好准备:

列一个物品清单,如果孩子看不懂字就画出来。让孩子拿着购物清单,知道你们要买的东西都在购物清单上。

列一个物品清单,如果孩子看不懂字就画出来。让孩子拿着购物清单,知道你们要买的东西都在购物清单上。

  3. 不会说礼貌用语

  越早教育孩子要懂礼貌越好。给孩子展示礼貌用语的魔力:

要求别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说“请”。跟孩子也需要常常说“你好”、“再见”、“谢谢”等等。

要求别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说“请”。跟孩子也需要常常说“你好”、“再见”、“谢谢”等等。

  4. 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

  孩子们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信息不能跟别人分享。孩子不理解害羞或者尴尬,他们没经历过在错误的时间说错误的话引起的强烈反对。相反,父母可能经历过这些。所以父母要:

试着告诉孩子有些话只能在家里说,这些话不能跟别人分享。

试着告诉孩子有些话只能在家里说,这些话不能跟别人分享。

  5. 害怕离开父母身边

  如果父母孩子和日常活动之间设置障碍,孩子就会害怕离开父母身边。因为孩子的脑袋里有一个环境:如果我玩了滑梯,我会摔倒或者扯烂衣服。这就是为什么当家长心情好让孩子自由玩耍时,孩子害怕为了一时的快乐去冒险。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只要提醒他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只要提醒他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6. 给别人制造麻烦

  如果孩子很容易与不熟悉的人交流,这是家庭里一个信任的迹象。然而,这也许表示孩子不知道父母也许还有别的爱好。举个栗子,因为父母总是花费所有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所以他们不能做他们想做的事。

孩子无法想象大人需要的东西,因为家长给孩子的感觉就是除了孩子,他们别无所求。

孩子无法想象大人需要的东西,因为家长给孩子的感觉就是除了孩子,他们别无所求。






一个教你开车的男人


是的,我同意这个观点。

以前我挺爱看书的,尤其是偏爱一些世界名著,只要是哪个朋友有好书的我都过去借来看。后来有了电子书以后我便不怎么看书了,通常在网络上玩游戏的多。我的孩子读二年级时老师要求写作文,我在家里苦苦教育,她也没写出个什么来,后来实在是逼得没办法了,带她去外面玩一圈,在玩的时候下意识的把一些觉得可以写的东西给她细细说明,然后教她可以适当的用一些形容词,比喻句什么的,她就说不会写比喻句,好吧,我给她买了好多的作文书,领着她看,教她如何判定比喻句,拟人句什么的,孩子的作文后来写的越来越好,她也越来越爱看书,有时候她觉得好的书介绍我看,我觉得好的书也建议她看。


beauty爱


这是肯定的。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接触到最多的就是陪伴他的那个人(有可能是爷爷奶奶,有可能是父母)。如果是父母带大的,那么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潜移默化被家长影响。

行为习惯,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就像那部电影《小偷家族》。为什么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小偷?

如果你处事光明磊落,你的生活幸福感高,你的孩子还会成为小偷或者乞丐吗?或者会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啃老族?如果你从小就潜移默化的用自己的行为,思想来影响孩子,灌输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那么,他还会成为乞丐或者小偷?或者这个社会的蛀虫?或许你不是那么的富裕,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偷鸡摸狗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受父母的影响,孩子还会和你期待中大相径庭?

人之初,性本善

个人认为三字经说得很好。谁出生的时候不是一个只会啼哭的婴儿?那为什么十几年后,有善有恶?本性如此吗?

最近热播的《忍冬艳蔷薇》中,忍冬与蔷薇互换了身份,蔷薇的生父可以说是十恶不赦了吧?可是长大后的蔷薇虽然有点自私,但是我觉得还是善良的。忍冬失踪,她会去找,奶奶差点被杀,她以死相逼。在养父的善良引导下,她还是挺善良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和别人言语冲突,不讲道理,孩子看见了,不会学样子吗?

以身作则很重要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真的没错。或许你的孩子成绩差,大家都会先从老师找原因,你的孩子和别人打架了,会从对方找原因。很多家长不会从自身孩子找原因。你的行为一定会影响孩子。你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你的孩子潜移默化也会受你的影响变得谦谦有礼。我曾经去银行取钱,有两个孩子跟着奶奶撞到了我,我以为那两个孩子会跑来,但是他们竟然说了一句“姐姐对不起”。我猜测这两个孩子应该也是长期跟着奶奶。一看他们奶奶,笑呵呵的看着我,说不好意思,孙子不小心撞到了我。

有很多人都觉得老人家带孩子不太好,我曾经也这么觉得。但经过这一次我觉得,只要能把孩子教好,谁带孩子都是一样的。

以身作则,引导着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吧!


小青哥Jie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父母亲的做法是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具体原因以下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认知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在家中的环境,父母通过有意识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来为孩子做榜样。

如果在平时生活中,依旧我行我素,那么长期孩子也会有这样的心态。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你教给他什么,他就会吸收什么。

第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教育不仅影响孩子未来个人的发展,家庭的是否和睦,甚至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长期以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了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

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我们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的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

所以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更应该注重家庭教育,有了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

说完家庭教育,那么我个人行为到底有利于孩子吗?

第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首先在家中,我们都会用普通话和孩子沟通,并且都是文明用语。

接着,经常通过故事来告诉孩子一些道理,让孩子更好的去了解故事以及故事人物的感受。

第二、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在家里积极的“参与”各种劳动,耐心的和家人沟通。

让孩子勤劳动,积极的成为家庭中奉献的一员,养成良好的、耐心的沟通习惯。

第三、独立人格的培养

多采纳孩子的意见,在合适的情况下,听取孩子的意见或建议,从小培养独立人格。

让孩子变得更加的有主见,有想法。

教育孩子是一个马拉松长跑的战线,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不懈,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以上观点仅个人观点,如有更好的,我们一起探讨。


香草味儿kiki


家长是孩子的复印件,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小孩的教育我们家长是第一老师,家第一学校,第二才是本地学校的,所以我们家长的思想、行为、教养、素质影响小孩的一生,当下社会我们成人的教育、成人的进步,成人的学习和小孩一样同等重要,甚至比小孩子学习更重要,所以人的学习是终身的一辈子的事,一代影响一代,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教育不能全部扔给学校,教育不能全部推给社会,学校教育应该是为家庭承担了一部分,对教育的完善!








华夏像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日常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家庭和学校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学校里各位老师的教导以及学校的整体环境对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是公平的,那么孩子个性问题的出现则是在家庭环境占有大部分作用。

第二家长特别是父母及直接带孩子的奶奶姥姥,他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有模仿的阶段,有对立的阶段,也有理解的阶段,因此家长的日常行为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三家长除了日常对于孩子的教育行为以为,每天的生活中的状态对于孩子有一定的模仿,特别6—9岁阶段,孩子易于模仿如果家长回到家里有良好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阅读等习惯对孩子来说也会养成相应的习惯。如果家长回到家里玩游戏看手机等等行为,孩子也会模仿。

最后家长在家里要个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和睦相处,这样的孩子仔良好的环境中一定也会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总之孩子的教育成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重中之重,要相互督促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用户老尚


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嘛!言传身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