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传统清明节提前几天上坟比较好?在传统文化习俗中,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迟到小姐姐影视推荐


清明节,是活人痛心节,这一天我们要去追思去世的亲人,一般来说,去世三年以上是没有条件限制的,前三天,后三天都没有事的,限制的时间是去世的人,三年中必须上坟要在清明节当天!我们这里的惯例,新坟要清明正天,上三年。

最要记住一点,清明上坟时,千万不要在亲人坟墓拍视频,拍照片,这样不好,对亲人不忠,对自己也不好。

个人观点,请理解![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撒花][撒花][撒花][握手][比心]


七色彩虹0K



用户826912038760


传统清明节提前几天上坟较好?在传统文化习俗中,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清明节具体哪天上坟就好,没有严格的规定,提前几天推后几天都可以,主要看上坟人员的时间安排。

清明节上坟还是有讲究的,现在的上坟和古代的祭祖是一个道理,在古代祭祖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要通知整个家族,有组织有纪律的去进行,程序繁琐场面宏大。相对今天的上坟来说,那就简单的多了。现在的上坟祭祖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有组织的去上坟祭祖。清明节上坟祭祖是一个家族的事情,而不是一般的个人行为。所以说上坟前一个家族的人要互相商量,统一时间地点集合统一去上坟祭祖,这样表现了一个家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是一个家族和睦相处的象征,大家一同热热闹闹地去给老祖宗上坟,又拿铁锨的,又拿祭祀品的,有扛柳枝的,到祖宗的坟前一跪一大片,坟上填土时,你一锨他一锨,有烧纸的,有放炮的,有哭泣的,若有条件的大家上完坟后还可以在一块吃吃饭聚一聚,老祖宗在天之灵也会知道他的后代们是和睦相处的。

如果说一个家族去上坟互相不商量,各行各行其事那是对老祖宗的不敬,老祖宗也会知道他们的后代之间闹矛盾了,一盘散沙,合不到一块。就是旁人看到也会笑话,这一个家族不团结。

第二上坟祭祖要按长幼有序的方式去祭祀。上坟要按先给长辈烧纸,再给晚辈烧纸,同辈的先给年龄大的烧纸后给年龄小的烧纸,烧的阴币也必须大小面值都要有。让去世的人在阴间大钱有大用处,小钱有小用处。在世的长辈一般不去给去世的小辈上坟烧纸。

第三上坟烧纸要注意安全严防火灾发生。每年清明节都逢天干物燥的季节,好多坟塚都靠近山林,一不小心就会引起森林火灾,这方面必须注意。我们的老家在山区,去年清明节上坟期间,就引起三起大型火灾。国家的直升飞机都派来了灭火,引起火灾的人员,有的丢了公职,有的被罚了款,还有的蹲监狱。上坟祭祖是大事,防火更是大事,如果由于上坟祭祖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那是得不偿失的。

[我是农人潘哥,一名热爱三农的退伍军人,喜欢我的观点或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哈!]


农人潘哥


清明节也是鬼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说清明节是一个沉重的日子。一般拜山时间5-7点。最晚11点,下午基本上没人去了。祭祀顺序应先上香再上酒,上其它供品,然后烧纸钱祭拜。祭拜顺序由老到小,由大到小,按辈分排,不能祭拜错了。清明节祭拜不能穿大红大紫衣服,不准蓬头垢面,那样表示对先人不尊重。外人不要跟从,孕妇,体弱虚病人不能去。因为阴气太重,怕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要在坟前拍照,戏笑怒骂,非议先人。如买花环尽量买白色。清明节和中元年(7月15日)都是鬼节,清明节是祭奠亡人自已的先人,而中元节是祭拜孤魂野鬼。二者意义不同。


健康长寿A66


岁岁清明今又至,秉烛化纸寄哀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我给大家说说清明节祭故人的一些常识和注意事项,因各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1、做好上坟前准备工作。如农村上坟要提前剪好白纸条(信阳农村叫“翘钱紙”,这“翘钱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给死者添砖加瓦,有的说是给死者添加的衣服,那种说法正确,也没必要去追求明白,第三种说法是让世人看到坟头上挂白纸条,显示这坟是有主的,有后人的。有的坟头压上一叠烧纸,也显示此坟不是孤坟)。

除了买烧纸外,还有鞕炮、阴钞(冥币)。

如有近几年安葬的亲人想立碑的,也要提前把碑文刻好。需要在坟前砌“拜台”的(坟前烧纸烧冥币用的水泥平台),坟要是在别人山地上,砌“拜台”要占地皮,要提前和山主商量好再行动,避免矛盾和纠纷。以上都是要提前做的准备工作。至于上坟或扫墓时间,提前一周进行,一般不推迟。

2、上坟那一天穿什么衣服。上坟人穿的衣服不能大红大花,因为上坟是件的悲哀事,要显得庄重严肃。有的让认为红色可以避邪,就穿件红衣服。所以遭到人们的说三道四,但现在有的人为避嫌,就穿红内衣、红袜子,外表不显露。

关于上坟的程序是,先挂“翘钱紙”、然后烧钱紙、敬酒、放鞕炮,后人用树棍在纸灰堆四周划个留有开口的圆圈,意思是烧的钱紙让故者进来领走。如果是上坟的后人多,可以分工,同时进行。

3、为什么过去有的坟头上白纸条一头是红色的。其区别是死者有儿子坟头挂的纸条全是全白色,死者有女无儿的 ,挂在坟头白条纸上部是红色的,别人看到就知道这家老人死前没有儿子。实际上是旧社会留下来的陈规,对没儿子的家庭是一种岐视。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儿女都一样,所以,现在也就看不到红头“翘钱紙”了,女儿在其父母坟头上也都是全白色纸条。

4、立碑问题,有父母双亲的坟在一起紧挨着的坟墓,碑要立在两坟中间,不能偏向哪个坟。我在乡镇工作时就碰到这么一件事,老人活着时,两个儿子各养一个老人,老大养父亲,老二养母亲,双老死后,老大(在城里工作)拿钱让老二给父母立碑,老二心眼有点歪,没有立在双亲坟中间,而是偏向母亲坟,引起老大两口子不满,闹起矛盾,最后才重新立中间。

5、包坟和迁坟问题(由于风吹雨淋,坟土流失),农村也有讲究,润年润月是不立碑、不包坟、不迁坟的,至于有什么说法,还不得而知。

在城市不叫上坟,叫“扫墓”。人死了都安葬在公墓或陵园,死者都立有碑文,拿 些水果、鲜白花及酒,和失去的亲人或战友说些思念的话,撒酒寄哀思。

2019年春节为防控疫情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憋在家里很长时间, 不能探亲访友,好多人期盼着清明节期间回家乡上坟 ,探亲看望父母,不知能否实现。到时候还是要听从党的号召,从国家大局出发,服从当地政府规定,令行禁止。即使疫情解禁了,还是要少聚会,不吃请。坟在山上的,烧纸一定要把纸火烧尽,无明火星再走人,以免发生火灾。


yunan申城


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但清明中扫墓的习俗却继承于已经消失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古代中国没公历,却有阳历。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行者天下行


清明节确实是提前几天上坟的。从问题来看,各地都是差不多的。我们这也是。

我们这对于给先人上坟,是这样几个时间节点。清明节、阴历十月初一、春节,平时还有如果家门内谁家需要娶媳嫁女,也是要去上坟的。

对于这几个节点,上坟的时间是这样的:清明节在前不在后,十月一在后不在前。至于说,清明节在前应该是多少天,这个没有定规,只要提前个三两天即可。也有的人因为急等着出远门,提前个月把半月的。

反正,清明节上坟,只要是在节前,何必拘泥于多少天呢?


一株吊兰


谢谢提问我回答,清明节提前几天上坟?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我这里是提前一天上坟,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提前两天家家户户做好贡品,清明前一天早晨去祭拜祖宗,清明当天早上我们蒸米饭和鸡蛋,蒸米饭有五谷杂粮做上一锅,家家户户都这样的,我送你一碗,你送我一碗,互相都尝试谁家的好,鸡蛋用红粉染了,还有家里的牛和羊的角都染成红色,象征以后的日子要红红火火,这样代表五谷丰登祈盼丰收年景。回答完毕谢谢!


莫问蝉鸣几声秋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令,在这一天,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千千万万儿女们都要去墓地为逝去的先辈们扫墓祭祀,焚烧纸钱,以示缅怀。这是华夏人的传承美德,是千百年来,先民们遗流下来的民族风俗习惯,更是一种丧葬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清明上坟祭祀活动中,各地都有一些风俗习惯,人们都遵循这些“理数”,提早备好供奉食品、水果、香纸钱。携子前去。

题主问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有那些禁忌需要注意?在这方面,我只能说说关中大地东部一些规程。人常说,十里乡俗不同,何况华夏之大,各地风俗肯定都有差异。下面就关中清明上坟细则说一下

①、凡是未过三周年的坟墓,都叫新坟,新坟的儿女们每逢清明到来时,都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必须去墓地的。三周年以上的坟墓都是清明节当天去的。


②、清明上坟去,当天只能在坟墓前烧一次纸、香、钱。不能一天内连续出现两次。这是忌讳,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天机不可泄露”。所以说去上坟的时候,孝孑贤孙你都要事前约好,一同前往。

③、在外供职做事,身不由已,忠孝两难全。有些时候人们为了调理工作,都是选择在清明节前适当时候上坟祭祀,都是情理之中、近乎人情、无可厚非。


风雨人生3293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祭扫是我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前三天,后四天,也是古人流传下來的。古人对这个节曰非常重视。我认为自己的父或母去世前,你要好好的孝顺他们,要多多为他们做点事,多多地谈谈心。给于多多的关心和照顾。到父或母过世了,你就没有受良心的遣责。不像有些人父母在世时,为了自己的快乐,不管不问自己的父母的生计。还有的打骂父母。父母过世后,就大操大办,搞的像大孝子一样。这种人要遭到报应的。清明祭扫只不过是对亲人的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